解决作业问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作业在学习链条中的价值,进而将作业与备课、课堂教学等常规工作有效结合,从整体上推动课程改革,而不是简单地规定作业的量、内容、形式等。
在二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历程中,我们始终围绕“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作为学生学习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作业问题为何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从工作目标来看
大部分家庭作业的布置没有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普遍布置的作业要么高于课程标准,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给所有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
从作品内容上
作业大部分以机械抄袭、简单练习为主,以单科作业为主,可以说这些作业没有思考内容,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无用。这种千篇一律、机械重复、数量导向、竞争导向的作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的兴趣就这样消失了。
从工作形式上
作业绝大多数是书面作业,缺乏实践性、综合性、立体性和项目化作业,缺少作业与生活、社会、自然的结合。从作业设计上看,作业一般从现有的练习册、试题、作业题目等习题中布置,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布置”的层面,缺少“设计”的环节。
从工作绩效角度
在各类作业练习中,程序化的解题思路不断固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也导致作业变得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更谈不上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了。
家庭作业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活动之一。那么,家庭作业应该如何设计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和提高呢?
//尊重学生的差异
同样的作业,对于能力优秀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浪费时间,因为这些练习毫无价值;但对于一些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毫无价值,因为他们基本做不出来。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教师应该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作业,让学生在面对作业时有选择的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部分。
//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
教师要敏锐发现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都有一种成就感。
例如,在语文课上,考查学生“词语理解”的目标可以这样设计:用新学的三个单词,编造一个情景故事;然后难度逐渐增加,段落中用五个单词、七个单词等,学生可以自行决定选择哪个难度等级。这样,任务就变得具有挑战性,每个等级的学生都会“量力而行”,获得归属感。
//设计具有完整上下文的作业
教师设计的作业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等相关学科相联系。
例如,小学数学作业,在学习了如何计算组合数字的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看房产证看房屋面积,再实际测量房间面积。对比后会发现什么?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远比“做完第x页的第x题”更为深刻,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学科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更让他们体会到学科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 设计综合作业
语文学科与道德法律学科之间、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科学学科与劳动技术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大多数教师却忽视了它们。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把各学科结合起来设计作业,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比如: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画出学校的植物图,发现二十四节气下植物的生长变化;画出学校的景点,并命名,编写导游图;整理、统计家里近半年的水、电、煤气费单,在数据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设法分析、改进。
类似这样的作业看似麻烦,但每次作业的内容都类似一个项目,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做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
//设计实践作业
脱离实际情境的解决问题缺乏创造性和实践性,不会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也会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用的小组作业——设计未来的停车场。完成这个作业的基本前提是先发现目前停车场存在的问题。如何获得这些信息?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实地勘察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创意设计。我们甚至可能就相关问题咨询专家,获得专业知识。工作完成后,我们需要推广我们的创意设计,设计中英文宣传语。
表面上看,这项作业对考试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过程中真正完整的经历,恰恰是自我建构、学会合作、不断完善能力与人格的过程。
//作业展示与评价活动
一般来说,作业从“产生”到“终止”要经历以下过程:老师布置作业(发起任务)——学生作业(完成任务)——老师批改反馈(检查任务)——学生批改(批改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看似在进行一种双边活动,并进行有效合作,但现实中师生之间缺乏实质性的互动,学生只是以“对与错”来判断成败,优秀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分享。
如果我们尝试改变作业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是否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对话?
01
作业展示是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在作业的交流中互相启发,通过作业的比较和评价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和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己。
02
作业的呈现可以促进同学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发现别人的优点,真诚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错误,甚至帮助别人分析错误的原因,是一种有效的思考参与。
03
作业呈现是学生相互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对于自主选择的作业内容,更是学生相互接受、欣赏,从而实现学习的过程。
04
同一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科目运用,来检验和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这是生成更高层次思维对话的基础。
要真正实现作业展示的价值,必须建立作业展示与评价的长效机制,作业评价结果也应成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备课的主要依据。
没有什么比作业更正常的教学行为了,通过作业展示,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各种情境中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判断、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总之,作业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信任我们的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课程的角度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学习的真实发生,保障和提高学生高质量的学习,然后再整体协调和设计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业问题,减轻学生的负担。
来源:《课程教学研究》,原文已删除
作者:吉成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小学部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作业设计专题
◆
◆
◆
◆
◆
◆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