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白居易)拼音版注音:
除夜(白居易)拼音版注音:
suì mù fēn duō sī , tiān yá miǎo wèi guī 。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lǎo tiān xīn jiǎ zǐ , bìng jiǎn jiù róng huī 。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xiāng guó réng liú niàn , gōng míng yǐ xī jī 。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míng zhāo sì shí jiǔ , yīng zhuǎn wù qián fēi 。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附另外一首白居易《除夜》拼音版注音:
bìng yǎn shǎo mián fēi shǒu suì , lǎo xīn duō gǎn yòu lín chūn 。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huǒ xiāo dēng jìn tiān míng hòu , biàn shì píng tóu liù shí rén 。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白居易)翻译:
岁末除夕夜,我的思乡之情纷沓而至,却身在渺远的天涯不能归乡。
老境将至又新添一岁,因为抱病已不复昔日的容光焕发。
还是常常怀念故乡,已经不再为追逐功名枉费心机。
明日过年都四十九了,应该反省一下以前的过错了。
除夜(白居易)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在本是合家团圆的除夕却无法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思乡思亲的浓浓伤感之情,以及对过去为功名利禄所累的懊悔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