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为母校争光才是对母校最好的报答

91百科网 64 0

“1978年2月下旬,我从江苏溧阳赶到兰州大学化学系,经过四昼夜的学习。 从此,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我好幸运。 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 兰州大学给了我和全体校友最好的教育,引领我们走上了人生奋斗和成长的康庄大道。

此时此刻,我们对母校、对化学化工学院的感激之情,即使说一百遍、一千遍,也无法完全表达出来……

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为母校争光,就是对母校最好的回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运东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建院70周年暨建院30周年大会上感慨地说: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云东(兰州大学化学系1977届校友,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1980年考入兰州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以来,我已经在兰州大学学习了十年。四年的本科教育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体会到了默默的母爱。”时时润物细无声,严师爱;

硕士和博士期间,师从陈耀祖先生。 他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我很幸运能和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们在同一时间和空间。 他们的言行是我坚定不移走上科学道路的信念保证和力量支撑。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岳建民在给兰州大学的回信中回忆了此事。

屠永强(兰州大学化学系1978级校友,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他有类似情感和记忆的人包括:

◆ 周其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 屠永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 冯晓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 王锐,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这些优秀人才有一个共同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的出身:兰州大学化学系。

西北有一高楼,顶平浮云

兰州大学化学系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经过7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追求,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分子化学。

1946年建系初期,在著名教育家辛述之的感召下,兰州大学化学系汇集了张怀普、袁汉清、常林丁、葛福祥、方成等一批海外学子。 、王洛文、左宗琪、陈世伟等回国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为化学系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朱自清、刘友成、黄文魁、陈耀祖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爱岗敬业的专家学者纷纷留学回国。或者支援西北,来到兰州大学学习化学。 他在化学系任教,成为化学系的师资骨干。

周其林(兰州大学化学系1978届校友,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兰州大学化学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 1982年,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

◆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它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 1998年7月,化学系、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合并成立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2003年8月,经科技部批准,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冯晓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1届校友,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20世纪50年代、1960年代的基础课程教学“四大支柱”到20世纪80年代首创的基础课程“双语教学”; 从1998年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到如今的直属学院课程组,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始终走在学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出版教材20部。 、电子课件3套。

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兰州大学化学学科不断交出高水平成果。

◆ 早在1956年,朱自清、黄文魁等人的贝母生物碱研究就跻身同期国际研究领先地位,并荣获国家颁发的首届自然科学奖; 改革开放后,兰州大学化学研究人员还荣获国家级奖励。 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

◆ 20世纪80、90年代,在SCI收录学术期刊中,兰州大学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10名。 其中,化学系论文占一半以上,最高达到70年。 %。

◆ 2017年自然出版集团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兰州大学化学学科排名全球第41位(兰华大学排名第96位)、亚太地区第20位(兰华大学排名第25位)、国内第20位。 在高校中排名第11位(兰州大学排名第10位),兰州大学化学学科排名展示并带动兰州大学排名,代表了兰州大学乃至西北地区的科研顶尖水平。

◆ 兰州大学化学学科自2016年3月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后,ESI全球排名稳步提升。 2017年5月首次进入世界前100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为母校争光才是对母校最好的报答 化学 兰州 学科 科学 院士 第1张

◆ 2017年9月,化学作为兰州大学优势学科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王锐(兰州大学化学系1978级校友,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流学科不断培养一流人才。 早在1981年至1985年,在全国12所综合性大学参加的美国化学研究生考试(CGP)中,兰州大学化学系考生多次获得个人和团体总成绩第一名。 如此优异的成绩轰动全国高校。 当时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新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兰州大学为何有这么多状元?》的专题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大学化学学科70年来已培养本科生9536人、硕士生1511人、博士生870人、各类进修生2400余人。

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40年来,兰州大学培养的化学专业本科生中,6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4人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化学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一批批毕业生已成为化工行业乃至政府部门有影响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 广大校友的突出表现和突出成就,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赢得了持久而广泛的声誉。

岳建民(兰州大学化学系1980届校友,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好风带着它的力量送我到蓝云

兰州大学化学系之所以成为人才培养的殿堂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得益于一批批的知名学者在这里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 是他们营造了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学术氛围; 是他们创造了无数的科研成果; 正是他们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

朱自清教授与研究生

朱自清教授是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是我国微分析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有机化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植物生物碱、雪莲和皂苷化学成分的研究。 在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推动有机化学、植物化学、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

他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 1955年,他带领主要助手及全家离开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西北边陲的兰州大学。 他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西北第一个有机痕量分析实验室,并在兰州率先建立。 该大学建立了生物碱实验室。

即使在病重的年纪,他仍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坚持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家。 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能力,强调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主讲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生物碱化学等课程。 他反对遵循教科书,多次宣称对学生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学生。 思考和开展学术思想。

他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 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和研究员,并成为一些重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骨干力量。

刘有成教授

兰州大学化学发展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友成教授是我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 他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长期致力于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为还原反应机理等领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刘友成就看到了自由基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他决心回国后继续从事自由基化学领域的研究,为提高祖国的科学水平做出贡献。

1954年12月,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怀抱。 他愉快地接受了高教部的工作分配,带着家人从南方来到了道路崎岖、电灯不详的兰州。

当时兰州大学的科研条件非常简陋,仪器和试剂非常匮乏。 他坚定不移,决心从头开始。 很快,他组建了自由基化学研究小组。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与助手和研究生一起开始研究硫醇与炔属化合物的加成反应,并阐明了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

随后,他开始对共轭聚合物进行系统研究,并成功合成了具有半导体性能的聚苯撑乙烯共轭聚合物。 这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有机半导体研究工作,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

几十年来,他在自由基化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自由基化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年),单电子转移反应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1986年、1995年),获得多项其他科研成果奖。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后荣获国家教委人民教师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大学。

黄文奎教授

黄文奎教授是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一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把自己的野心深深扎根在这片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在兰州大学工作数十年,完成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 其中,贝母植物碱研究、碘杂环合成研究、西紫杉醇生物碱合成研究、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学模拟物合成研究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同时处于领先地位。 为此,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进步二等奖及甘肃省、福建省多项科技成果奖。 此外,他还于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1983年1月被追授为甘肃省特殊劳动模范。 1986年,甘肃省科协在兰州科学宫为他建立了纪念雕像。

陈耀祖教授

陈耀祖教授是兰州大学化学发展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是我国有机分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有机质谱、天然产物结构分析、有机化合物研究。 微系统识别、自旋标记分析方法等研究

他从教50多年,主讲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光谱分析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他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为我国有机化学特别是有机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反对在课堂上使用内射式和脚本式的教学方法。 他注重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要紧跟学术动态,科学发展。 发现新的增长点,在前沿领域开展创造性工作。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并实行学位制度后,他为祖国培养了240多名硕士、博士生,其中大部分已成为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结论

今天,对于在兰州大学或者已经从兰州大学毕业的化学家来说,毫无疑问,兰州大学的化学学科是大家共同的骄傲。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与世界一流的化学学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然,我们可以将这种差距归因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或经济不发达等客观原因。 这个结论也许会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但它不能也不应该减轻历史赋予每一个兰达化学人的责任和使命。

前人70年来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今天的兰化人以及后人有责任、有义务继续这段艰辛的征程和奋斗。 我们需要像前辈那样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尊重学术、追求真理的学风,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学风,开放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包容,面对贫困,甘于奉献,无私奉献。 名利双收、治学严谨的人格风格,扎根西方、心系世界的社会志向,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今天成长起来的年轻的兰达化工人一定要以此为契机,回顾历史,总结过去,规划未来,高举前人点燃的火炬,不忘初心,敢为人先,勇于担当。顺势而行,勇往直前! 我们不仅分享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辉煌,更要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未来承担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人奠定的基础,兰州大学化学学科才能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昂首奋进,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标签: 化学 兰州 学科 科学 院士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