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一向非常注重表现。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事情。 有一个小学生,他生来聪明、勤奋。 每次考试,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 有一次考试,当她得知自己的英语成绩是94分时,她惊慌失措。 原来,她的父亲规定她所有科目的成绩必须达到95分以上,否则就要挨打。
这位家长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成绩很重要,其他都不重要。
不仅家长非常重视成绩,学校也非常重视成绩。
有一位初中生,每天熬夜做作业,导致白天精神不振,课堂学习成绩不佳。 因为学习不好,作业完成得比较慢。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业绩逐渐下降。 在学校,考场的安排取决于最后的成绩。 学校一共有7个考场,女孩一直在第7个考场参加考试。
一个女孩每次走进第七考场,自尊心就低如尘埃。 由于她的成绩并不优秀,老师对她态度冷漠,有时甚至嘲笑她,这让她产生了学习的厌烦感。
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教育下,孩子们很早就知道成绩的重要性。 为了成绩,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运动、读书。
其实,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思维模型? 在描述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理学中的“ABC模型”。 激活事件A(激活事件)导致行为结果C(后果)。 事实上,这个结果C只是一个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belief)。
当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件A时,他们会有不同的信念B,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后果C。
例如,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反应有何差异?
有的家长会这样想:
孩子考试考得不好(A)→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B)→很着急,发脾气(C)
也有家长这样认为: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A)→成绩并不代表一切(B)→宽容的同时给予帮助(C)
当面对成绩不好的孩子时,父母的反应完全不同。 这两种不同的信仰风格对应着两种思维模式: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卡洛·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的。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总是从静态的、短期的角度看待问题。 他们认为,人类的智力是与生俱来的,无法以任何方式提高。 他们把失败视为自己能力不足或智力不足,简而言之,他们给自己贴上标签。 面对失败或挫折,固定型思维的人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而不去思考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类人如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很容易沾沾自喜,停止前进。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自己成功了,就说明自己的智商很高。 高智商的人不需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成功。 但结果是灾难性的。 最终,他们会被那些不如他聪明但比他努力的人超越。
什么是成长心态? 具有成长心态的人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也会感到悲伤。 但伤心过后,他们会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 当你取得某些成就时,一笑而过,继续迎接下一个挑战。 你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 他们的人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具有成长心态的人关注的是自己的能力是否会提高。 至于成功或失败,并不重要。 他们更关心过程以及在过程中获得的东西。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典型人物。 他的起点比常人要低一些。 他的祖先都是农民,他从来没有做过学者。 有一次,他背了一本书,记了很久,却记不下来。 这时,有一个贼从梁上下来,张口就记了下来。 临行前,曾国藩被小偷嘲笑了。 就是这样一个“傻孩子”,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第七次通过了考试。 接下来,他一路作弊,考取了科举,考入京官。 曾国藩说过:天下最笨的人,可以胜过天下最巧的人。 他一生保持谦虚,刻苦学习,严于律己,终于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如果有和曾国藩一样的起点,他早就放弃自我,安定下来务农了。
人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俗习惯、流行的大众媒体、身边的朋友、长辈等都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人生的早期,父母无疑是影响最大的。
首先,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喜欢表扬他们:
“你太棒了!你画得真好!”
“你考试考了100分,你真聪明!”
这种表扬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
这种表扬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 因为智慧和美貌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 如果孩子下次考试没有考满分,他就会心想:我不聪明了。
其次,父母对孩子失败的反应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通常,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会惩罚孩子,感到失望和愤怒。 从那时起,孩子就知道失败是一件坏事。 所以要避免失败,不要失败。 但失败真的只是坏的一面吗?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正是失败的原因吗?
为什么曾国藩获得奖学金后第二年又获得奖学金? 要知道,通过考试的难度比做秀才还要高一个台阶。 他的第一位阅读老师是他的父亲。 父亲让他盲目背书,他背了6年。 经过反思,曾国藩发现写文章不仅要熟悉四书五经,更重要的是文章要有逻辑性、有内容。 直到他“悟道”的第二年,他才在举人考试中“一鸣惊人”。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
硅谷投资人吴军在《洞察》中说过这样的话。 曾任清华大学班主任。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总会有最后一名,总会有最后1/3的学生。 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哪些人实力强,哪些人玻璃心了。 前一种人跌倒后还会再爬起来。 后一种人永远无法走出内心的阴影。 玻璃心的人的思维方式是固定思维。 他们总是让一场考试来定义自己,并定义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 那些坚强的人是那些具有成长心态并在失败中寻找机会的人。
具有成长心态的人,遇到失败时会感到痛苦。 但痛苦过去后,他们会保持斗志,继续前行。 而那些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很容易变得抑郁且无法恢复。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 这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外挂,保证他们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会被打败。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呢?
第一:没有标签
表扬的时候,不要表扬固有的属性,而应该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做作业不小心,我们通常会很生气,给孩子贴标签:你真不小心! 你态度不好啊!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冷静下来后,告诉孩子:
“做作业的时候要小心点,看你这次能不能坚持下来。”
“我对你的作业这么马虎感到非常失望,你还有困难吗?”
“也许作业很无聊。但是你能找到一种有趣的方式来完成它吗?”
《终身成长》里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儿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盒钉子。 他茫然地看着父亲说:我真是笨手笨脚的。
父亲回答:你应该是“我捡起了钉子”。
所以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第二:改变你对失败的反应。
记者采访爱因斯坦:先生,您在发明灯泡之前失败了1500次。
记者还没说完,爱因斯坦就打断道:你说什么? 我没有失败 1,500 次,但我成功了,并证明了 1,500 种行不通的方法。
在伟人眼里,没有失败。 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就会变得更清晰。 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如果孩子考试考得不好,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考试考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是粗心还是缺乏知识? 下次如何避免呢?
总结
作为成年人,回想起来,我们还记得哪个期末考试成绩? 它们有那么重要吗? 既然如此,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又何必过于在意成绩呢? 成功时不骄傲,失败时不灰心,才是父母和孩子应有的态度。
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更重要。 这样,无论孩子遇到人生的哪个阶段,他都会度过低谷,迎接下一个高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