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庞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在世界各地如此专注地工作,而且总的来说,他们都是有能力的?” 培养不出优秀的科研人员,教育能否成为科学、生动的知识?”这就是著名的“皮亚杰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究其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成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 那么,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书籍和电脑很重要,但书籍和电脑不能种水稻,我只是一个一辈子种水稻的农民。” 袁隆平研究杂交理论,并在农田中尝试品种。 改进使两件事合而为一,最终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同样,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扎根于课堂,用研究方法来教学,用课堂方法进行研究,使项目研究和课堂教学成为一件事。 无论是话题还是课堂,都是为了“人”的成长,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阶级”的中心。 通过树立和坚持这种教研实践理念,我们就能从普通教师“我教语文”走向研究型教师“我教人学语文”,进而走向学科实践“我用语文教人”。 从学科到课堂,分块教学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研究,实现了三重转变。
一,
“可以做到”:通过课程示例进行验证,
从项目假设到行动研究的转变
1997年,我接手了五年级的班级。 我以前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班上有一个小杨同学,记忆力特别差,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就看你了!”
当没有其他办法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并看看其他人可以做什么。
无意间从《阅读心理学》中读到了心理学家米勒的记忆原理:人的短时记忆只能容纳“7±2”个块,超过9个块就很难记住; 虽然不能增加chunk的数量,但是可以增加块的数量,但是可以扩展每个块的容量。 存储器数量减少,但效率高。 就像捡到宝一样,我连忙在肖阳身上试了一下。 这10个词根据故事情节分为3个区块。 小杨轻松地背了3个情节,学会了3组单词。
这时,我对“大块”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是的,做科学研究就是要能够遐想,而遐想就是做理论假设:单词可以分块记忆,学习内容分块能学得更好吗? 我毫不犹豫地将心理学的组块原理“嫁接到”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研究课题。
怎么做? 像袁隆平种水稻一样,到教室中央去做。 一方面,我们将话题带入课堂,撬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 另一方面,我们扎根课堂做课题,推动实证研究的落地,成为实践的思考者。
1999年,我在“螳螂捕蝉”公开课上第一次使用了分块原理。 这堂课一改以往分散的流水线教学,在40分钟内讲授了三个内容块。 第一个块是学习单词串和讲故事。 我先让学生听写四组单词,然后让他们根据这四组单词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学生们能够阅读和学习这些单词、记住它们并清晰地说出它们。 他们一举多得。 花了10多分钟才取得初步成果。 第二块:朗读对话并表演故事。 首先让学生朗读少年与吴王的对话,然后让学生表演“少年劝吴王”的故事。 学生们可以有感情地读书,有激情地行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10多分钟后又出现了高潮。 第三块:讨论故事、写推理。 首先让学生讨论《螳螂捕蝉》和《少年劝吴王》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年轻人没有公开劝阻吴王攻打楚国,而是选择私下给吴王讲故事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金句频出。 持续了10多分钟。
3个内容块,简单而扎实。 听课的老师感叹: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啊! 此后,我努力上好《坚守岗位》、《我应该自豪》等30多门公开课,将分块原理转化为实践课,实现了课堂从线性教学向分块教学的转变。教学。
随着我的不断实践,我逐渐发现组块是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创造能力。 比如《战神》一文中有一个比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常常这样教学:这是什么句子? 将什么与什么进行比较?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比较呢? 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呢? 这种教学方法在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效果很好,但如果到了五年级仍然这样教学,就成了低水平的重复教学。 如果这些问题换成四个这样的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比喻适用于谁?” “不然还能怎么比较呢?”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引导学生理解开始。 隐喻句子已经成为激发学生创造隐喻句子的灵感。 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是学习语言的人,而是创造语言的人。
因此,我将多元智能理论“嫁接到”分块教学中,提出“智慧解放理念下的语文分块教学”,并开始了第二轮研究。 我连续上了《爱如茉莉花》、《爷爷的花园》等三十多门公开课。 我把智慧理念转化为实践课,实现了从“教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变。
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分组都是关于书本上的内容,而不是生活中的问题。 无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它有“能力”,但缺乏一些“智慧”。 缺少了一点“精神”。 你看,班里有两个学生吵架了。 男孩说女孩偷了他的水彩笔,女孩气得又哭又骂。 我就想:学了这么多年汉语,我的能力也不错,为什么我们吵架的时候还是那么粗俗,连吵都吵不起来呢? 我问女孩:你读过《狼与羔羊》吗? 小绵羊被狼陷害了,他却很平静,只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亲爱的狼先生”。 记住,吵架时一定要有礼貌; 第二句话是“我怎么会弄脏你喝的水呢?” 请记住,如果你是对的,你必须使用反问句;如果你是对的,你必须使用反问句。 第三句话是“你在上游,我在下游,水不会倒流!” 记住,吵架的时候一定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定要用道理去说服别人。 女孩笑着笑着,回到男孩身边说:“亲爱的××同学,我为什么要拿你的笔呢?你看,我有水彩笔,你想用就用吧!” 男孩无言以对,问题就解决了。 一天后,我悄悄地告诉她:如果遇到一个像狼一样不讲理的男孩,有时候是没有必要争辩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面前笑得像一阵风一样。 这是专业的语言,这是有用的语言,这是让生活更美好的语言。
因此,我将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嫁接”到语块教学中,提出了“关联视角下的汉语语块教学”,并开始了第三轮研究。 我再次努力,选修了《鞋匠的儿子》、《西门宝之夜》等30多门公开课,把相关理论转化为实践课,实现了从学习汉语到使用汉语的转变。
总之,我用讲授实例的方法做科目,“嫁接”三大理论,钻研三轮科目,解决了我学习中内容碎片化、目标不集中、学习不切实际的三大问题。分块教学。
我想说的是,一个课题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教学规律,需要更多的教学实例来验证。 样本越大,理论假设越能被证明合理,越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花费。
二,
“有用”:一课三磨,
从行动研究到研究范式的转变
很多同事听了我的讲课,回家后“效法同法”,但往往教法不同,有所不同。 为什么? 分块教学的课例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掌握设计精髓和教学技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于毅老师说,她的成功来自于“至少备三遍课”。 在品尝她的《成功之源》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句话——“一课三磨”。 其实我的经典课例也是这样打磨的! 推而广之,如果每个老师都能通过反复打磨体会到分块教学的本质,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岂不是可以运用自如?
那么,磨什么? 怎么磨呢?
一是加强教材解读。 可以利用“提取法”、“还原法”、“原型法”、“降维法”、“元素法”五种方法,打开文本之门,提取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将其组织起来形成内容部分。
二是打磨活动的设计。 可以用“直与曲”、“平与奇”、“线与块”三种方法来设计“设计”、“探索”、“交流”、“决策”和“设计”五类任务活动。 “欣赏”形成阶梯。 活动链有利于学生持续深入学习。
三是抓好课堂建设。 可以利用课堂观察技术,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反思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现场重构。
比如教《田忌赛马》。
第一次教学,围绕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表演并讨论马匹出现的顺序。 学生们似乎明白了,但无法解释其背后的原理。
第二次教学重点关注思维过程,用“思维帽子”打开孙膑的“思维黑匣子”:先用白帽子找原因。 田忌之所以连输三场,是因为各个级别的马匹都比齐威更好。 国王的马慢了一点。 然后用黄帽子寻找优势。 连输三场有什么优势? 有! 上品马虽然不如齐威王的上品马,但却能胜过他的中品马和下品马。 等马。 我立刻发现了两个优点。 然后,用戴绿帽子想办法,那就是改变马的出场顺序。 先输一局,再赢两局,就能击败齐威王。
教学本来可以结束,但我不想停止。 我给学生戴上黑帽子,让他们找漏洞:孙膑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不起作用? 一块石头激起了一千次浪潮,学生之间出现了思维的火花:有些人说,如果齐韦国王知道这种方法,那就行不通。 有人说,如果齐威王每一级的马匹都强很多,这个方法就不行了。 方法无用,实力决定一切; 有人说,如果齐威王规定不能破坏游戏规则,这个方法就根本不能用。 显然,经过第二次教学,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能够像孙膑那样思考了。 然而,实践比纸上谈兵更糟糕。 于是,我又重新调整了班级结构。
第三次教学主要针对自身问题。 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思考帽”来分析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成功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思维挑战和生活气息。
有人说“一课三磨”太累了,会让人脱皮。 没错,“一课三难”的学课范式要求我们在反复打磨中找到规律、领会窍门、不断实践,从三个例子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熟能生巧。 绝招。 “一课三磨”,磨砺的是教训,收获的是方法,成长的是人。 它使人重生,化蝶。
街区教学团队中,有沉玉芬、徐国荣、王晓怡三位特级汉语教师,还有孙建兵、金阶平、范建建等一大批名师。
三,
“走得远”:语言智力教学,
从研究范式到教学命题的转变
当谈到学科研究时,有些人满足于能够上好课,而另一些人则止步于方法论范式。 很少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立足于课堂教学进行扎实的实践研究,我们就可以从生活课堂中培育出自己的生活教育学,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来回答我们的命题。 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2018年,我系统回顾了三轮研究,提出了“言语智能教学”的教学命题,解释了什么是言语智能,什么是分块教学,并回答了“为什么要培养言语智能?”的问题。 “语块教学”和“语块教学为什么能够发展言语智能”两个关键问题,构建了语块教学的三大实践范式:分块课程、关联学习和整合实践。 整理出了五个常用组。 分块教学策略。 有人说,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结构化课程、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都可以在分块教学的实践中找到。 我深知科研项目必须具有前瞻性,预见教育改革的未来。
事实上,在分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构建过程中,我有勇气,但缺乏信心。 比如言语智力,之前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然后有陈永明的言语智力理论,最近有李海林的言语智力理论。 我可以重新定义它吗? 我非常感谢程尚荣先生,每次在我最迷茫、最彷徨的时候,他总是给我前进的勇气和转身的智慧。 他鼓励我敢于突破、敢于创造。 因此,我在综合运用心理组块原理、智慧解放概念和语用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定义:言语智力是运用语言进行认知和交流的言语创造力,表现为语言。 。 敏感、熟练的控制和积极的功效感。 在此基础上,我更进一步揭示了言语智力与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言语智力是人类的一种生命特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增长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 言语智力是隐含的言语思维,外化为言语能力。 其道德情感演化为儿童的言语性格,共同构成了语文的核心素养。
当然,这样的定义和讨论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更重要的是学术理论的进一步验证。 在教学和科研中,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需要的是实事求是,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不仅仅是优越,不仅仅是权威。 理论化的过程,就是我们一线教师从实践者到实践者的转变和跨越过程。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过:“你要在板凳上坐十年,一句话也不写”。 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构建,都要耐得住寂寞,保持初心,扎根课堂钻研学科,创造属于自己的学科。 自己新的教学理念。 如果把课堂比作隐藏在地下深处的“富矿”,那么项目研究就是在课堂中“开采”。 如果找对了方向,确定了位置,不断挖掘,最终就会挖出“宝藏”,找到规律。 困难在于“宝藏”埋得太深,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挖掘。 愚公能够移山,是因为他的子孙不断努力。 分块教学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自己的课堂,也不能停留在概念性的讨论上。 相反,它必须像蒲公英一样,在更多的实验领域播下思想的种子。
2014年3月,我受邀在江阴市建立了分块教学工作站,与20名语文教师一起利用分块教学理论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当时,有一个班级的例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学生在学习《鹬与蛤的斗争》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蛤夹住了鹬的嘴还能说话? 为什么鹬嘴被蛤蜊夹着还能说话? 有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他们几乎不知道这是一个寓言或童话的“虚构”故事。 故事中的一切都会说话,都有“特殊”的功能,这与“现实”的文章不同。 区分文学作品与实用作品,采用分块教学方法进行文本分类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文体思维,从而在不同体裁的阅读和写作中产生言语智能。 因此,我们确定了文本分类教学研究,并最终获得了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不仅开拓了分块教学的研究视野,也丰富了分块教学的理论智库。
如今,块教学已在广西桂林、重庆两江、湖北赤壁、黑龙江大庆、江苏江阴等全国7个地区建立了实验工作站。 通过创造性的实践研究,不仅验证现有的理论成果,而且创造新的理论成果。 在研究领域,更多的教学成果涌现,更多的语文教师成长起来。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我想说,在理论的建设性指导下,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没有路的路,一条通向未知的探索之路。
在这里,我对分块教学充满了美好的遐想:未来,我们将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积极构建“分块教学理论”、“联通学习理论”和“整合实践理论”。 也许,我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山峰,但攀登的信念一定会照亮我探索的每一步,让研究的每一天都充满教育意义和成长的快乐。
人在课堂中,一生只做一件事!
快乐教学、科研,造就好教师!
作者薛发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城开家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 吴江区小学“街区教学”研究室主任。 着有《言语智能教学》、《现在开始上课》、《做大写老师》等,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守望新教育】| 本文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2023年5月号。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 【观看新教育】,观看真善美! 遇见真善美,【观看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守望。 教育不是管理或忽视。 在管理和忽视之间,有一个词叫“看”。 ——陈东强
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的。 日日创新谓之德。 但进步也带来创新。 道每天都在更新。 德行日新月异。 永远是新的、更新的、崭新的。 新鲜永无止境,希望如黎明。 ——日新基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播下种子,等待日复一日; 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陈东强
【观看新教育】,观看真善美! 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经验,汇聚领域的教育创作,助力同仁的教育梦想。 【守望新教育】:展现人的美,成人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从教师专业发展入手的工程,旨在通过“创建书香校园、与师生共作文、聆听窗外声音、培养优秀口才、构建美好课堂”来打造完美课堂。理想课堂,建设数字社区,推广每月活动,打造完美课堂。 这是一项旨在通过“精品课程研发、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上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有哪些新内容? 对我来说,当一些想法逐渐被遗忘并再次被提及时,它是新的; 当有些想法只是说说而已,现在才付诸实施时,它就是新的; 当一些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贫穷走向富裕时,它就是新的; 当一些思想从旧的背景到现在的背景继承、发扬、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