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中国研究
有人在知乎上问:“《道德经》现在全世界都在读,很多西方国家都在用,但我看不懂,所以我就写了几句话(天地不仁,物以类聚)将所有事物都视为愚蠢的狗)。”
提问者,你读过武侠小说《道德经》吗?
这个问题反映了一个荒谬的现实。 一方面,我们呼吁复兴国学,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引用一些经典名言。 然而,我们对于经典的真正意义却一无所知。
“每天读《道德经》,不一定有什么用,除了和朋友聊天,偶尔会跳出一句话来展现自己的实力,但是……”
“《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理解的。它是根据生活、工作、经历等来理解的。它就像一把尺子。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好,一旦衡量一下,就知道了。”有了它,你就会知道一切。”
上面最热门的问答看似靠谱,却暴露了一个更荒唐的困境:如何“理解”《道德经》? 任何不提供技术路径的评论都只是流氓行为。 任何流氓言论都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精髓。
古人说,千百年求道,必有技术方法和路径。 否则,《道德经》就不会流传数千年,被誉为中国三大经典之一(三大经典是《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 。
与其说太多,不如保持中心。
01
皇帝的心思,
不如道德经可靠
《道德经》连通世间与世间,使之无障碍。 因此,它除了被道教奉为根本经典,指导道教实践外,还为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所研究。
这些《道德经》的“铁杆粉丝”不仅读它,还注释它。 据统计,自先秦以来,可供考据的注释者有300多人。 最早的可能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着有《韩非子·解老》。 汉魏晋时期,论经者数量大大增加,并出现了两位代表人物,一是王弼,二是和商君。 两人走的是不同的路。 王弼的注释则比较世俗。 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更具学术性。 一代奇人何尚恭的注解,注重实用修行,深奥玄妙,对于修身养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普遍认为《和尚公章句》更接近老子的本意。 所以,道宗内部,都是使用何尚公的笔记本。
除了以王弼为代表的学术派和以和尚公为代表的实修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注释派,那就是御史派。
其中,有四位皇帝对《道德经》全文进行了注释。 他们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朝始祖爱新觉罗福临。 高位之下,他们毫无顾忌。 他们用自己征服世界、治理世界的实践经验来验证《道德经》的伟大内涵。 他们在评论中承认,《道德经》的智慧远远超出了皇帝的头脑。
皇帝的注释非常适合企业家阅读,他们一定会感到悲伤。 因为皇帝需要处理的情况和问题比企业家的情况和问题更大、更复杂、更危险。 从四皇的注释中,企业家可以学到更高层次的思维,其价值是高峰论坛和商业讲座无法替代的。
西方人已将《道德经》翻译了300多次。
他们疯了吗?
很少有中国人注意到,《道德经》两百年来一直是西方社会的杰出学者。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总共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欧美译本居然有300种。 2016年,《道德经》的印刷量和销量已超越《圣经》,成为全球顶级翻译文化作品。
如今,如果你去欧美旅行,你会不经意间在当地的书店里找到不止一本《道德经》的英文译本。 西方人如此热衷于翻译《道德经》,没有哪个国家的思想著作能让他们如此着迷。 就连大神海德格尔也曾试图翻译《道德经》,可惜最终放弃了,因为《道德经》太深奥了,他找不到合适的哲学语言来表达。
华尔街的金融人士爱读《道德经》,硅谷的技术专家爱读《道德经》。 马云随身带着《道德经》。 就连一向主张祛魅的心理学家也喜欢读《道德经》。 例如,德国著名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我的灵魂遵循《道德经》。
金融街德景讲座座无虚席。
投资者想要什么?
事实上,阅读《道德经》不仅受到华尔街金融人士的欢迎,也受到国内金融投资人士的青睐。 几年前,黄明哲老师在北京金融街的一家咖啡店开设了《道德经》解读课程。 本课程的初衷是思想性的,关注人类自我认识、人生决策、路径选择等哲学问题。 但没想到的是,这门课程却引起了一大批投资人、创业者、创业者的关注。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参加课程的目的是“寻找解决方案”。
一位参加过黄先生课程的投资者表示,他不再为物质生活匮乏而烦恼。 然而,面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他仍然时不时感到焦虑和困惑。 就我的情况而言,我不再关注具体的经营策略,也不需要春药般的成功宣言。 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一个大思路,理顺人生的框架,面对没有经历的未来。
听完讲座后,他发现《道德经》的天道思想确实可以极大地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种被黄老师称为“以道观世界,与自然为友”的思维方式,同样是早前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 黄老师曾在学校开设一门选修课,名为《道德经与修身养性》。 这门课程一上线,就受到学生“疯狂”抢购,“竞选战”异常激烈。 不时有学生提交选课申请,要求获得更多名额。
举办多场《道德经》专题讲座,主要听众为金融专家、企业高管、企业家)
02
人生的决策,
必须掌握业务构建的底层代码
这样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 到底为何能成为帝王贵族的“宠儿”,为何能成为金融领域、大学校园的“抢手货”? 这不仅是我们的问题,也是黄老师思考过的问题。 回到《道德经》本身,或许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黄老师看来,《道德经》与其说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不如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所谓“元典”,是指元代最早的典籍,具有起源性。 它往往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一个文明的底层源代码。
底层代码是真实的操作,而不是相对的善恶。 所以,它不是说教,而是告诉人们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什么路可以走。 它聚焦人类思维,塑造认知方法,提供智慧,揭示本质。
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5000字81章的《道德经》看似碎片化的内容背后,实际上向人们揭示了一种现实:我们的祖先对生命轨迹、社会轨迹、自然轨迹的认识。 轨道意识。 字里行间,提醒我们应该寻找看似神秘的“玄民门”,它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这五千字背后有一个通用的方法论。 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人生决策和道路选择,也适用于企业、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方法论的核心是“人之道法天道”,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法自然”。
如果世界可以永生,为什么人们会英年早逝,为什么企业会倒闭,为什么社会会出现经济危机?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是因为它的系统运行方式更新了。 而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一个组织、甚至一个社会,如果能模拟这种运行模式,就能与天地一样长寿。 这里的“永生”绝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持续的发展。
《道德经》中经常提到“有”和“无”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0到1,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就像一个转化生成的机制,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兴趣。 这一点在企业圈里其实也用得着,是现在很流行的“第一原则”。
无所作为而统治,
做事要抓住重点,理性去做
人们常说的“无为”,就是尊重制度内部运行规则的最好例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的智慧。
“无为”出自《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无为”正是指领导者要抓住重点,让整个系统的自组织活跃起来,用尽可能少的管理成本来获取更多的效益。 任何系统都有一个关键点。 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其他的部分就会一步步跑起来。
对于旋转的盘子来说,只要找到一点,它就会一直旋转。 但如果找不到这个点,或者找到很多点同时踩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摔倒。 因此,我们要“无为”,明白什么该做、什么该放手、什么该别人做,什么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缺少伟大的成就,
为迭代开发留下空间
《道德经》也承认,天地生万物,虽然长久,但并不完美。 一个完美的系统已经死了,不再有自我更新的能量。 这是非常关键的。 在我们的日常决策方法中,追求完美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否则,我们就会自行其是,走窄路。
伟大的成就如果还有不足之处,那就还有进步的空间。 大自然有它的缺点,这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幸存下来。 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断裂”,但最终并没有被彻底“摧毁”。 这与我们的祖先承认一切事物的缺点并保留行动的空间不无关系。 这就是《道德经》的大智慧。
任何事物都有其缺点,认知也不完美。 然而,自然正是在不完美中向前发展。 对此,我们不妨保持开放的心态,放下实证偏执,保持好奇心,不断更新自己,解决问题。
说了这么多,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德经》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反复体会的经典。 这里没有鸡汤魅力,也不会催眠成功,但它会给你提供一个关于人生、事业、人生决策的框架和思路,给你全新的启迪。
面对这样一本流传了千年的“大众智慧秘籍”,你不想知道它到底讲了什么吗?
什么? 你是说你读不懂古文,想太多?
没关系。
如果你看不懂古文,我们请了黄明哲老师来当你的“向导”。 关注公众号,和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的思维方法。
黄明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黄明哲,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黄老师从学生时代起就与《道德经》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读书期间,他结识了哲学界辩证法大师陈志良先生。 他经常跟随他学习和讨论哲学思想。 谈论最多的是《道德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