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状态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微信是通讯社交产品

91百科网 46 0

我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是“”。 我写的时候,微信视频动态刚刚下线,8.0版本迎来了状态更新。 那么这篇文章就简单谈谈我个人对于微信状态的看法。

在了解微信状态之前,你可以尝试先了解一下微信是什么? 什么是沟通? 什么是社交? 朋友圈是什么? 视频动态解决什么问题? 为什么视频源会失败?

思考完以上问题,再思考一下微信状态,这对于了解状态会有更好的帮助。

文章整体思路框架:

微信状态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解决微信状态核心目标的策略是什么?

具体解决办法是什么?

视频动态及微信状态精华

地位的终极形式(下一代社交产品的可能机会)

微信状态的核心是什么?

1、微信状态核心

先说结论:微信状态的核心(本质)是为朋友圈外的熟人之间提供一种“轻松、自由”的自我表达并获得社交奖励的社交形式。

微信现状的核心原因:个人自我表达需求得不到满足。

2、为什么要建立微信状态?

a) 微信状态如何?

微信是一种通讯、社交产品。 通讯产品的基本框架为:ID-个人属性-通讯/交互方式,三部分。

抽象地说,所有状态都属于“个人属性”;

下面具体阐述具体的思考思路;

根据百度百科对状态的解释:状态是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嗯,我个人对状态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种:

1)状态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主要解决消息及时回复的问题,告诉好友你当前的在线状态;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常见的状态有:在线、离线、隐身、忙、忙碌、离开中等(PC QQ早期的在线状态)。

(QQ早期在线状态)

2)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地位本质上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表达; 在我看来,自我表达可以分为两种:

我。 需要表达内心的情感或记录表达的瞬间; (拍照、发短视频、发帖、各种心情状态、喜怒哀乐)

二. 无需内心表达,展现当前正在进行的行为,从单一的上网状态概括为生活娱乐状态(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购物、玩游戏)。

对应微信中的状态,浏览视频账号、观看直播、阅读公众号文章、浏览小程序等都是当前状态。

自我内在表达的状态应该有两种情况:

1)注重自我表达:用户想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情绪,但又不想发朋友圈/QQ空间(显得刻意做作)。 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发布状态(聊天窗口等场景)进行广播。

我的朋友看到​​我的状态后会尝试与我联系。 例如,如果我今天发布了快乐/悲伤的状态,我最好的朋友/亲密的朋友可能会来关心和理解我。

2)注重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本质上还是表达自己当前的心情/情绪,具有想找到相同状态的人来寻求安慰的心理(类似于摇一摇找同一路人)同一时刻)。 将状态分发给同等状态的熟人、朋友,加强关系链。

结论:从通讯工具的角度来看,地位是一种个人属性; 从社会产品的角度来看,地位本质上是一种真实的自我表达方式;

b) 用户为什么发布状态?

时刻问题+用户需求变化。

时刻问题:

1)朋友圈的本质是方形的,这对于帮助大家社交来说非常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因为它是一个广场,所以你在广场上的评论和互动会被放大; 微信缺乏一个让用户自由、勇敢表达的地方,也能得到认可;

2)每个人发布朋友圈主要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在其中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所有不恰当的评论都会被屏蔽。 良好的条件。

(来源:小龙此前微信公开课演讲)

微信没有一个工具可以记录用户全天的真实状态,所以我们后来做了视频更新;

用户需求的变化:

小龙曾表示,朋友圈这种高压的社交工具,或许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趋势。 未来,每个人都需要更轻松的方式。 微信需要成为朋友圈之外的另一种社交模式来解决上述弊端。

虽然用户的底层社交需求没有改变,但另一方面,时代在变,用户也在变。 微信要面对【新用户】和【同一用户不同阶段】产生的需求。

从朋友圈的角度,从平台的角度,现在我们想提供一个朋友圈之外真实的状态表达工具。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如果只考虑平台的需求,而没有考虑清楚用户的需求,最终基本上都会面临失败;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写过,中国很多故事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每个公司从平台角度看,如何提高社区发帖,增加制作渗透率、DAU和留存,缺乏用户需求本身,用户是否真的有故事的需求?快手当时的实验证明,用户根本没有故事的需求)

然后继续思考用户需求。

C. 谁发微信状态?

首先,定义什么是状态; 上面提到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心活跃情绪的表达;一种是内心活跃情绪的表达。 二是当前状态的显示;

发布状态的人希望自己的状态被其他人看到,并与外界建立联系和互动。 只要有与外界交流的愿望,有社交需求,就愿意发布身份;

但据个人观察,目前的微信状态并不适合个人表达情绪和心情状态。 大多数状态发布没有目的(例如睡觉的表情、吃饭)。

即使你看到了好友的状态,你也没有进一步互动的意图。

D. 这些人目前如何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

通过微信与熟人交往:

第一种是要么不发状态,要么发到朋友圈,但短暂删除。 此时,你的情绪表达是满意的,或者如果你发布后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它就会被删除。

二是在微信群或私聊中解决问题,找到相应的好友倾诉表达;

与陌生人交往: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有各种情绪的时候,你想找个人倾诉,但是和熟人说话又不方便,又不想发到朋友圈。 所以你可以在陌生人的社交产品上写下你的秘密和情感,并得到回应和共鸣。

市面上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已经验证了这种需求是成立的。 在没有熟人的地方表达、说话、被倾听,是典型的年轻人的灵魂树洞和陌生人的动态;

影响微信状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延续上面的思维逻辑,在思考解决微信现状的具体策略时,核心关注点是“价值”和“差异化”;

价值:在微信朋友圈之外,表达真实状态也能被熟人注意到并获得社交奖励,因此对用户有价值;

差异化:与朋友圈相比,与私聊相比,与用户在灵魂或陌生人社交产品上发布状态相比,微信状态有什么区别?

用户更愿意在社交产品中与陌生人发布自己的状态,还是在微信上与熟人发布状态? 从市场上的案例来看,在树洞里与陌生人交往是肯定存在的。

结论:我个人认为,从目前来看,微信状态没有差异化,甚至不如其他场景能够满足用户轻松、安全、自由的状态表达;

除了价值和差异化之外,想一想微信想要做好还需要解决哪些核心因素或者条件? 哪些因素决定微信状态的成败? 前提是什么?

做好微信状态的前提条件是:

1)一定要和朋友圈不一样。 朋友圈是个性,地位是真实的表达。 它和朋友圈之间一定要有差距,否则就没有意义;

2)基于强关系链的分发以及关系链上的细分;

除了满足上述前提外,影响微信状态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用户群体有“比例”和“深度”来表达状态; 比例决定了群体的规模; 深度代表频率,是否高频。 直接决定状态功能是否成功。 (毫无疑问,表达状态要求存在且高频。第一个假设为真)

2)“安全”、“自由感”、“轻量化”、“标准化”的状态表达有没有解决方案? (这是微信目前正在解决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好,如果解决了,微信状态也差不多了)

3)发帖状态可以获得社交奖励吗? (待核实); 小龙表示,社交的本质是寻找相似的人,地位的意义是自我表达,本质是获得关注,最好能被相似的人注意到;

为什么需要标准化?

微信已经拥有10亿用户。 由于网络效应,设计和功能都是面向公众的。 每个职能都必须考虑其所覆盖人员的需求的最大共同点。 “找到群体中覆盖范围最大的共同需求”,找到一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所以表达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接受的表达状态的要素之一,但表达并不是唯一的要素;

如何理解标准化?

一方面,从需求角度,做标准化是为了满足具有或潜在规模(通用性)的需求; 另一方面,从ROI的角度来看,平台现有的框架是否可以满足或尝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而不是被长尾需求和不断增加的产品复杂性所引导。

目前微信状态问题

1、核心问题:缺乏发表动力;

供给是前提,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发布状态的动力不足,缺乏分发场景。 消费不足反过来影响生产; 消费解决不好,就不需要考虑后续的社会回报和互动反馈问题;

具有双边网络效应的产品需要考虑供给、消费、匹配(分配); “内容供给”带动消费,消费又“激活”内容供给,进而提高流量分配效率。 这是底层逻辑。

目前,微信状态的所有曝光入口主要是个人主页+聊天窗口(昵称后缀)+朋友圈(昵称后缀)。

我个人认为,发布不足的原因是消费不足(当前状态显示不够好+非熟人自然消费状态不足)+自身发布动力不足。 具体问题如下:

1)通过聊天对话窗口显示状态消耗太弱; 聊天对话取决于您最近互动的好友是否发布了状态; 即使好友发布了状态,如果您最近没有与他互动,聊天对话窗口根本看不到他的状态; 谁会无聊到整天翻看聊天对话只是为了看看朋友的状态?

假设您最近聊天的朋友发布了状态。 状态表情显示得够好吗? 您是否意识到您的朋友发布了状态?

有些用户的名字里有表情符号,微信昵称和表情包结合在一起,或者朋友的名字很长,表情包被遮住了。 你无法感知状态吗?

2)个人主页显示状态场景下的消费太弱; 目前的消费路径是点击对方个人主页查看状态,但在熟人场景下,每天访问个人主页是一件频率很低的事情,而主动从个人主页访问状态的消费太少了;

3)朋友圈消费状况太弱; 目前浏览朋友圈时,如果好友在24小时内同时发布状态(昵称后缀),该状态会以表情显示,但相比朋友圈发布状态,发布状态的频率较低;

另外,浏览朋友圈的目的是浏览好友的内容,而不是专门浏览朋友圈来查看好友的状态; 状态是额外的消耗,如果用户同时发朋友圈和状态,我在朋友圈评论互动怎么办? 或者在状态中与对方互动?

4)非熟人关系下自然消费状态不足:

状态和故事有一些相似之处。 故事的特点是用户必须点击头像才能查看内容,以人为本; 故事中,社交网络关系链优先,内容后置;

微信状态也是以人为本。 如果是我的密友或者亲密度高的人,我会查看密友的状态。 但对于一个不认识的人,我为什么要查看他的状态呢?

目前显示了微信聊天对话的状态,但为什么我最近聊天的人就是我想看的状态? 还有为什么最近跟我聊天的人就是想知道我的近况呢?

5)用户是否真正理解状态本身的含义?

词语非常重要且易于理解。 就看用户能否理解了。 如果他看不懂,他自然不会发送。 微信上的拍拍、摇一摇都是线下社交行为,用户很容易理解; 状态一词描述不够准确,用户不知道如何使用;

过去,视频动态提倡的是真实性,而不是美感。 拍摄视频后,动态下方的按钮不叫“完成”或“发布”,而是“就这样”。 “发布”目前的状态也是跟随视频动态,目的是让大家能够记录或者表达随机的事情。 ,表达无压力。

但现在的状态更像是把“个人心情”+“视频动态”+“工作/生活状态”合二为一,有点唐突,用户不知道如何使用。

(从我看朋友的帖子来看,很多都只有一个表情,而且不超过5个字)。

虽然这也是一种状态,但更多的是一种无目的的表达。 它不是交互,而是向外界传递信号。 它被视为固定状态显示。 在这种状态下,朋友主动来访消费的动力就很弱。

理想的微信状态是不会在朋友圈发布的个人自我表达。 状态中可以携带随意的想法。 这是非常随意的内容。 不过,从目前来看,还不是小龙所说的理想的微信状态。

蜂巢模型理论指出,社交产品以身份为核心,由地位、分享、对话、群体、声誉、关系六大要素组成。

在Hive模型中,Identity是核心。 身份的哲学意义在于,“身份”决定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据此生成了每个人独特的社会关系。

对于社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小龙曾经说过,在古代,人都是个体,没有社会交往。 当人类成为群居动物时,原始的社会互动就出现了。 人们在一个社区中最大的诉求就是不被排斥,所以需要表达自己,而社交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认同。

抽象出蜂巢模型的七大组成部分,社交的本质在于自我表达、沟通、分享、互动;

地位的核心是社会化。 地位只是承载社会行为和模式的载体,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产生和建立沟通和联系。

微信状态的初衷是让人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展现真实的自己,但没有社会反馈,状态发布逐渐变成一种无效的分享行为或个人行为,久而久之,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目前我个人感觉状态还不是那么“纯粹”。

具体策略和解决方案

策略一:提升地位,创造更多消费场景; 通过增加曝光率来提高地位价值;

方案一:找到一个场景,在最合适的场景中增加状态的曝光度; 目前最好的曝光场景是在个人状态首页添加好友状态聚合内容。

我自己对曝光的理解是,如果其他公司想要创造状态,各种中心化的入口,聊天对话之上的状态入口,引导人们消费,但我认为对于微信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增加曝光,那是很容易的。

“但关键在于如何更高效地到达,同时又不影响微信用户当前的体验,这是最难的。”

目前最适合的场景是在发布状态页添加好友发布状态的分发场景; 发布状态本身就表明有发布和消费的动机;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推荐好友发布状态列表,引导用户消费;

最近好像是灰度的; (但只是从状态上增加消耗,入口太深,还需要其他方法)

方案二:在我的标签页,在“个人主页”发布状态添加红点提醒,类似于好友发朋友圈更新时的红点提醒;

您可以先让用户浏览好友发布的更新,先消费它们,然后发布状态。 好友状态更新时,可以有红点提示;

目前“发现”选项卡、“朋友圈”、“视频账号”、“看看”、“直播及附近”、“游戏”都有小红点提示,“状态”目前是新功能,直到产品冷却后才能使用。 启动时还可以在个人主页“状态”区域添加好友状态红点提醒,引导用户消费;

方案三:添加单独的朋友圈状态分发入口;

由于目前从朋友圈获取状态的消费太少,所以可以单独添加状态的消费场景,类似于过去的视频动态;

(视频动态)

方案四:给聊天对话状态图标添加不同颜色+选择更能引起共鸣和传播的状态名称

状态和情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人群、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状态,紧张的、严肃的、活泼的……微信状态图标可以提供更温暖、更绚丽的色彩,更具有可理解的美感;

而不是现在比较严肃、有深度的设计,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聊天对话状态显示)

目前在状态发布页面,不同的状态有不同的颜色背景,代表不同的心情,但为什么不在聊天对话中显示相应的颜色呢? 但是上面的深色呢?

(微信状态发布页面)

微信目前共有26个状态。 从各个身份的含义来看,他们目前偏向于年轻群体。 如果你是新状态用户,不明白好友对话框中相应表情的含义,那么主动访问的动力就很弱。 的;

冷启动时期,应选择更能引起共鸣、理解成本低、易于传播的状态名称;

比如以吃饭为例,它也表达了吃饭的状态。 我个人觉得QQ的“干饭”状态比微信状态“吃饭”更有趣,更能引起共鸣和使用动力。

(QQ状态)

(微信状态)

可以在头像旁边添加一个蓝色小圆圈,类似于之前视频更新的提醒。 相比在微信昵称后面添加表情符号,更容易被用户感知。

方案五:利用外力增加状态在其他场景的分布和曝光,“一键设置为自己的状态”;

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至于微信状态,在当前供给和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低门槛地增加状态的表达,并利用外部力量。

目前,在微信中,看直播、看公众号文章(看看)、浏览视频号、玩游戏都是现状。 您可以一键将它们设置为您自己的状态。 目前您可以将视频账号的直播设置为自己的状态。 ,您也可以考虑将阅读和视频账号设置为自己的状态;

(观看直播并设置为自己的状态)

方案六:微信状态添加访客记录

目前好友在状态中只看到“点赞”行为,但“点赞”行为太重,可以采用更轻的互动反馈形式。 添加状态访客记录,仅发布者可见。

发布状态本身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的。 很多时候状态其实是看到了,但是朋友不喜欢,发布的状态也没有反馈。 通过添加访客记录,您可以了解有多少人访问过您的状态。

思考:假设上述解决方案都解决了,那么用户发布状态的动机是否可以解决呢?

我认为还不好。 以上都是增加状态分布,并没有从底层解决用户发布状态的动机;

本质上,它并没有解决社会压力的问题。 如果微信状态要为用户提供表达真实状态的动力,就必须解决社交压力问题,“减去社交压力”;

从目前大家的帖子状态来看,公开可见的是一种给个人一种“安全感”,不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的状态。 这不是最真实、最自由的表达状态;

(之前我问过一个朋友,为什么她总是发“搬砖”之类的表情包。她告诉我,因为微信里有同事和领导,所以不敢发划水状态,怕被老板看到,而且她不想每次发状态都要自己分群发砖,让老板看到他认真工作就好了)。

状态中仍然使用朋友圈分组,但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不想被分组,所以他们选择不发朋友圈。 如果选择状态分组,发帖门槛依然没有降低;

因此,目前的状态并没有解决社会压力的问题。

策略2:减去社会压力;

解决方案:用户创建自己的状态“关闭好友列表”;

平台还可以帮助用户筛选好友(根据朋友圈聊天或互动的频率找出好友,核心是减轻社交压力,降低用户释放状态的心理门槛);

就像ins一样,你可以创建自己的亲密好友列表,并选择你最亲密的朋友。 后续状态只有您的好友可见;

带来的问题: 逆向思考,它带来的问题是增加了产品的复杂度。 与现在的分组相比,成本太高了。 目前没有比分组更优雅的方法了,但是分组并不能改变本质问题。

“勇于表达”和“有压力表达”是相互排斥的。 最没有压力的就是向自己表达自己,但却无法获得社交奖励。 既要勇敢表达又要获得社会回报,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之前我和集集产品负责人有过沟通。 沟通能做到极致,社交就无法实现; 很多需求和自我表达在微信目前的产品结构下很难解决。

至于微信如何减轻社交压力,我目前不知道如何降低产品的复杂性,同时仍然允许用户自由表达自己。 我暂时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视频动态及微信状态精华

个人感觉微信的“朋友圈”是“Instagram”的弱化版。 朋友圈发布的是更经过精心加工的内容,而“微信状态”承载的任务则像“Snapchat”那样更加随意、随意、碎片化。 ,一些日常短视频或者图片或者文字,日常与熟人互动。

微信社交的终极形态=Instagram+snapchat的结合。

Snapchat 是一个具有强大社交关系的社交网络。 这就是它的本质。

为了让关系链持续活跃,必须需要图片/视频/文字等更加个性化的载体来持续活跃。 重点不在于图片/视频,而在于熟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关系的维护;

无论是状态还是故事(视频动态),都是维持和满足这一本质的体现。 在强关系社交网络中,地位是每个人社交的载体。 不过之前视频动态并不成功,现在换成了状态。

当新的形态出现时,新的形态就会出现,并不断成为新的社会形态。

这就是微信做状态和视频更新的本质原因。

当然,做好微信状态确实很难。

目前第一阶段重点是加大开源、缩减开支; 开源的核心是增加用户访问微信状态的机会,同时又不会过度打扰用户; 节流的核心是提高分发效率,利用用户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在注意力方面,尽力营造消费氛围;

如何在不影响微信用户原有体验的情况下做好分发,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阶段侧重于减轻社交压力,帮助用户降低门槛,更自由、更轻松地表达自己的状态;

这个问题在微信目前的现状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地位的终极愿景(下一代社交产品机会)

以下纯属个人猜测。

目前微信聊天列表都是静态的、冷冰冰的对话展示。 假设这些地址簿是动态的,每个聊天列表都充满了实时的人。 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听音乐或看电影。 对于玩游戏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动态离线的,并映射在你的通讯录列表中;

未来主要的互动可能不在朋友圈了。 您的地址簿是您的私人广场。 每一条聊天对话都是好友此刻的真实状态。

就像每个人的小广场一样。 广场上有一个“游戏厅”+一个虚拟的“个人空间”。 通过我的好友列表,我可以立体地看到每个人的当前状态。 如果我有兴趣,我会过去和他聊天。 ,参与他们的讨论很有趣,然后换个人继续讨论,最好能够区分;

您可以通过好友的当前状态浏览视频、浏览公众号、观看直播,通过好友的状态看世界+体验新世界。

目前,很难有机会与现有移动设备的熟人和半知识(语音社交)进行社交,尤其是在微信和QQ上。 但是,随着设备的迭代,VR或离线寿命将在网上移动。 可能有机会;

诸如微信之类的产品仅在线移动社交联系,从而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在此之前,我已经与朋友沟通了,如果将来有一个在线复制大多数离线生活场景的产品,它可能会在微信之外找到另一个突破点。

未来的虚拟现实游戏也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生活是一场游戏,游戏是生活。 生活的本质是经验。 游戏实际上可以模拟所有体验。 迟早,生活与游戏之间的界限不会那么重要。

赌注仍在下一首歌上。

最后,我想与您讨论几点,这也来自我的朋友Yujie的交流:

1.微信的社会压力是产品的瓶颈还是当今高度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的副作用?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快,联系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紧密,个人情感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私人空间几乎被挤出了;

2.当应用具有亲戚,同学,同事,领导者,财产管理,微型企业等时,还具有阅读文章和观看视频,付款等功能,是否还值得放置您的情绪? 还是还有情感的空间?

3.如果您不想发布状态,是因为当前的社交产品不够做,还是通过了需要发布状态的年龄或生活状态? 即使您现在只有100个微信朋友,您仍然愿意发布自己的身份吗?

4.微信状态的最初意图是试图使用户免于能够感受到微信上熟人的社会价值。 微信是否想回到每个人都想在瞬间发布的理想时代?

(瞬间,朋友发布的图片实际上是状态)

在文章的最后,还有几个单词。

我写的文章并不完美。 我的许多想法只代表我目前对某些产品或功能的思考。 现在回顾过去,我之前写过的文章中的许多地方都是错误的。 但这并不重要。 认知需要连续迭代。 它来自与外界的沟通以及各方面的信息输入。 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写文章也是帮助自己思考的过程。 “输出是最佳输入。”

我之前与一些微信产品经理进行了沟通,并给了我很多建议。 他们觉得我正在分析产品,定义问题并深入思考发现问题,但是我对特定解决方案的思考不足,或者他们没有看到它们。 他们建议我对特定解决方案有更多的思考。 毕竟,产品经理需要解决问题。

将来我不会写以前的产品分析文章。 如果这样做,我将更多地考虑关键解决方案;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 本文仅代表我自己的意见。

***

标签: 状态 社交 微信 视频 好友

发表评论 (已有20182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