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书院是极其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 唐宋以来的千余年来,书院体现了面向世界实际的学术追求,以传道新人为己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知行合一,情境统一,学与教相辅相成。 教与学互利的教学理念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标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润纯正的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屹立不倒的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学术血统,弘扬书院精神,《光明视野》版将通过系列报道,聚焦书院的前世今生,探寻书院的文化脉络,更好地探索书院的文化内涵。学院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 张春雷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始于唐代,盛于宋代。 成熟于南宋,元、明、清时期演变为学堂,直至近代。
千百年来,书院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也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者和创造者。 并辐射到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至今仍展现出其卓越的成就。 生命力旺盛。
新时代,书院应如何立足当下,继续发挥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如何推动书院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书院文明活力,成为值得关注的时代话题。
1、千年血统
初夏的岳麓山,林深叶绿。 拾阶而上,登上山门,当宋神宗亲笔题写的御匾映入眼帘时,岳麓书院就到了。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摄影:王军/光明影业
如果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知府朱栋在此开设“五讲堂、五十二间斋房”算起,岳麓书院就有了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岳麓书院人才辈出,正如院门旁悬挂的对联所描述的那样——
只有楚国有人才,这里才繁盛。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完成的奔跑情侣”。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当时书院大修完毕,学生们请山长袁明耀写了一副对联。 元明耀写的第一联“唯楚有才”,出自《左传·湘公二十六年》,寓意楚国(特别是湖南)人才辈出; 公生张仲杰回应“他此地盛”,说明楚国人才辈出。 《论语·泰伯》谓之书院尤盛。
“‘唯楚有才’可以说是岳麓书院的真实写照。岳麓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立足于学术前沿,始终是三湘乃至天下学子心目中的儒家文化殿堂。盼望。” 肖永明说道。
宋代,岳麓山素有“道林三千人,书院千弟子”之称; 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胡弘、张士等曾在此讲学授徒,形成了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湘学派。 。 著名学者朱熹不远万里前来拜访,与张师讨论“太极”、“中和”问题两个月,留下了“朱张惠讲学”的佳话,开启了书院的历史。不同思想流派的发展。 首先。
明代中叶,王阳明来到岳麓书院参观朱张庙并讲学。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在此求学。
清代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都从岳麓书院走出,留下了“中兴将军宰相,湖南十九人”的美誉……
同样在湖南衡阳,距长沙不到200公里,石鼓书院萌芽较早。 1200多年前,唐代学者李宽曾在石鼓山结庐求学。 刺史卢文曾到访,题为“求真”,这成为石鼓书院的雏形。
宋至道三年,城人李时珍将其扩建为衡州学者讲学之地。 湖南学子、文化精英云集于此。 后来宋太宗、宋仁宗先后赐额,石鼓书院蓬勃发展。 南宋淳熙十四年,朱熹撰写《石鼓书院实录》,倡导以理授徒、书院教学的理念,强调实践、践行原则,成为普遍的教育宗旨和理念。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原则。 。 朝廷赐勋和朱熹着录两件大事,使石鼓书院名扬天下。
当湖南书院群星璀璨时,在数百公里外的江西九江,素有“全国第一书院”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却在庐山五老峰南麓欣欣向荣。
早在唐代,诗人李白就曾来此隐居读书。 因李波饲养白鹿,故居被称为“白鹿洞”。 白居易路过江州时,赠李白一首诗:“君家白鹿洞,闻路生苔。”
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摄影:何子秋/光明影业
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九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吴国富介绍,南唐盛元年间,朝廷首次设立书院“白鹿国学” 。 给予皇帝批准。 南宋淳熙年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知县。 他上任后,首先修复的是腐朽的书院,并自封洞主,制定规范,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来此讲学,并举办了第一届“讲学”。
随着朱熹主持白鹿洞,各地名人、学子云集于此。 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教学,学生们孜孜不倦地学习。 朱熹甚至邀请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陆九渊讲学,让不同的观点在书院讲学中碰撞。
同期,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也因人才的到来而大放异彩。 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嵩山文化学者龚松涛表示,自后唐清泰元年(934年)起,历经五代,嵩阳书院已成为集藏书、读书、教学、演讲、写作和雕刻书籍。 教育活动场所。
北宋时期,程浩、程颐、范仲淹、邵雍、杨时等多位名师在此讲学,成为程朱理学的源头;著名的历史典故如“五道”等《南易》、《城门礼学》源于故;司马光不仅在嵩阳书院讲学,还在这里编纂了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卷九至二十一卷,留下了千古佳话;范仲淹、欧阳修、梅姚晨、杨宇、谢嵩山后裔来到嵩阳书院举行文学聚会,他们各自吟唱了嵩山诗十二篇,流传于世,为嵩阳书院增添了许多美丽。 ”。 龚松涛说道。
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这些中国书院的代表,虽然相隔甚远,却沿着相似的轨迹发展。 他们与中华大地上曾经存在的八千所书院一道,继承了圣神和开来书院的遗志,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优秀人才的培养者和创造者,社会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运营商和渠道。
雨后的江西潜山鹅湖书院,美丽如画。 丁明华/光明影业 摄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 朝鲜世宗二十一年(1439年),朝鲜李朝君臣学习中国书院制度,发展教育事业,成为中国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 此后,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地也成为中国书院传播的目的地。
2.一百年的流通
晚清时期,曾经历过辉煌的书院遭遇了千百年来的巨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政治经济发生剧变,书院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肖永明介绍,光绪年间,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将教学内容分为“经义”和“政务”两科,并增设算术、翻译两门“西学”科目,并取消了每月高考的八篇作文。 内容。 王先谦还买了宣扬“新学”的《时事新闻》,分发给学生。 但受制于时代,王先谦的改革立场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尝试在书院之外增设学堂,教授西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迫于时势,采纳了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旨将国立书院改为学堂,省立书院改为大学堂,官、署、直隶府书院改为中学。 、州、县书院均为小学。 该指令于第二年逐步实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新任湖南巡抚赵尔逊将岳麓书院并入湖南高等学校。 课程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国语、地理、算术、物理、化学、生理、英语、体操等。 等待。
至此,历经千年的岳麓书院已从传统书院发展成为现代高等学府。 此后,它经历了许多变化。 1926年,省立湖南大学在岳麓书院旧址成立。 1937年改为国立大学。 195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湖南大学”匾额,现代教育的新阶段开始了。
20世纪70年代,湖南省委托湖南大学管理和恢复岳麓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 目前,岳麓书院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格局。
“岳麓书院现在是一所已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传统书院,目前隶属于湖南大学。我们认为,在传统文化逐渐复兴、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断上升的今天,教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要充分发挥衔接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子,一方面要扎根中华大地,立足民族文化传统。一方面,要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中吸收智慧、挖掘资源,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构建中国文化独特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融会古今中西的学术体系,培养兼具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现代人才。” 肖永明说道。
与岳麓书院类似,白鹿洞书院也于清末停办。 洞田归南康府中学管理,地租用于办学。 宣统二年(1910年),在书院旧址上建江西高等林业学校。
1911年辛亥革命后,白鹿洞书院旧址遭火灾,大部分藏书遗失。 民国七年(1918年),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匾额。 书院虽时有整修,但始终没能扭转颓势。 抗战时期,书院被日军毁坏。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表示白鹿洞书院将由当时位于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一计划并未实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白鹿洞书院遗址十分重视。 当地文化教育部门将派员进行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重建,白鹿洞书院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嵩阳书院开始了漫长的转型之路。 龚松涛说,光绪年间,嵩阳书院关闭后,曾间断为嵩阳高等小学、中岳中学、登封师范学校、中共登封县委党校、登封县教师进修所使用。学校。 “清末民国时期,嵩阳书院因长期使用、无人维护,年久失修,濒临倒塌。”龚松涛说。
1982年至2005年,嵩阳书院开始全面维修保护。 讲学、祭祀、藏书、书斋、御碑亭、结官亭等历史建筑得到保护,恢复了清代嵩阳书院原有的建筑布局和环境风貌。 。
“书院教育在传统社会经历了曲折,但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对于中国来说,西化、全球化的进程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封建社会和传统教育的终结。”这个结局,一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又以‘休克疗法’的形式走向了极致。”吴国富说。
传统书院的终结是否意味着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完全不同? 对此,吴国富持否定态度:“晚清时期,传统的书院已经走向终结,但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书院几千年的积累值得我们借鉴。”深度探索。”
3、老树上开新花
与郑州大学合作,新建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郑州大学嵩阳学院,逐步形成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三级教育培养体系。 嵩阳书院在新时代“活着”。 起来。
与九江大学合作成立白鹿洞文化研究院,出版《白鹿洞书院年谱续》等书籍,白鹿洞也冲破了历史藩篱,“活在当下”。
此外,九江学院还与郑州大学联合推出“白鹿·嵩阳书院文化行”,通过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古诗朗诵等文化项目,探索书院现代生活方式。
书院在今,老树开新花。 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的探索是新时代传统书院继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国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书院思想文化价值,以书院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活动,创造和积累了大量保护书院的经验。并利用学院。
“现有书院要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活’在当下,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书院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包括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社会服务等。” 肖永明说道。
“纵观人类社会的教育史,一类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一类是以知识技术为中心的教育。 两者的目标、内容、方法有很大不同,但无疑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相互排斥。 替代品。 书院教育围绕“人之为人”的核心,以儒家经典为文本,以历史实践为案例,以书院为依托,以“好言”为手段,以“修身、治国、成才”为核心。 “为了现实的目标,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培育了广大民众的道德心理,推动了社会的优化,这些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吴国富说。
在肖永明看来,书院精神是书院的灵魂,是古代书院制度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人文精神不断失落、功利主义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书院精神日益显现其价值,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
“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并逐渐积累并凝练成独特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 ” 具体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学院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生命意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重视品格修养的人文精神; 担当天下,宣扬治世造福、教化社会的精神; 探究学科本源、深入研究、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不限制自己的观点,不断超越,与时俱进,引领学术潮流的创新精神; 教育无差别、自由,讲授精神开放、包容; 肖永明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疑点正确就斗”的独立精神。
这些传统书院结晶的宝贵财富,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 在国内,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开展了书院制试点。 2014年7月,这四所大学还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在北京发起亚太大学学院联盟,探索传统大学精神与大学精神的融合共生。现代大学精神。
“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首先需要对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在现代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学习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并从中获得灵感。”肖永明说。 如今,许多学校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书院教育强调“求道”与“求学”统一的人文精神,不失为纠正这一缺点的一剂良药。 “现在,很多大学新生在摆脱了高考的压力、摆脱了严格的控制之后,缺乏学习的动力,不愿意深入思考所学的知识。大学教育对学生的重视自主性、主动性和怀疑精神可以帮助克服这种倾向。”
吴国富还认为,一百多年的现代教育凸显了注重科学和知识的优点,但也形成了人文教育的短板。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科学教育和知识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 它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必须通过大量的历史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
探索现代书院制度应该从哪里入手? 吴国富认为,从内容上看,书院教育应以学习和传承儒家经典为主要精神,以积极参与世界、承担社会责任为主要精神。 如果背离了这个主要精神,就不能称为书院教育。 “知行合一,知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成效的主要指标。知而不行、知行合一,就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僵化的教条。”
“我国面临着建设现代大学精神和大学价值理想的任务。传统的人文精神、世界管理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书院教育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解读和阐释这些精神价值,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大学精神中。”肖永明说。
《光明日报》(2019年5月14日第07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