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机制体制

91百科网 45 0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都把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未来国民教育的首要重点任务。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后出路,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高校应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机制和体系,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积极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坚定服务社会的信念。 并在社会实践中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理论指导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责任。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 如何引导他们认清使命、明确责任,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理性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使命感、忧患意识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在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人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努力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奉献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真正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识别、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勇敢承担国家使命和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让学生铭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和艰苦奋斗的历史,总结历史;积累经验,树立紧迫感,学会承担责任。 此外,高校开设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都是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教育课程”。 教师必须结合自身课程特点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如引入学科代表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人生价值等。

实际开发

完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机制体制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 大学生现状 第1张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仅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能在实践中坚持正义原则,愿意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和牺牲。 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成长成才、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实现知识和行为向社会责任感的转化。 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加深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在实践中强化责任,培养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引导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情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弱助残的实事好事。 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思维,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正确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和国情,培养大学生为人民的情感,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情感基础。

环境影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积极营造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一是学校党政管理部门要增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意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严格履行责任和义务,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规范管理和服务。面向学生,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履行社会义务。 三是全体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带动和感染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师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只有全体教师树立对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责任培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角落,让这种社会责任教育活动“常态化”,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社会的影响。 负责任的感染教育。

当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共同打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要从自身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责任,用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实际行动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东伟为该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8日第5版

标签: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 大学生现状

发表评论 (已有39068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