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学生欺凌,我们能做什么?|特别关注

91百科网 47 0

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频发,一次又一次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和2019年发布的报告,学生欺凌行为在世界各国都很常见。 每年约有 2.46 亿学生遭受欺凌,平均每三个学生就有一个。 其中,中学生遭受欺凌的频率最高,男性、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更容易受到欺凌。 这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影响,这种伤害可能会持续到成年。

当学生欺凌事件发生时,教师往往是目击者,也是后续调查的主要信息来源。 教师的处理方式和应对措施往往会影响整个学生欺凌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但现实是,面对学生欺凌行为,有人表示:“老师成了弱势群体,不敢管学生,甚至这样做可能会适得其反。” 还有人说:“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外,老师也无能为力。”

到底什么是学生欺凌? 面对学生欺凌事件我们能做什么?

现状:

老师不知道学生欺凌的定义

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陈默分享了这样一个咨询案例:

上海郊区一所小学的一个男孩,午饭每次都吃排骨。 同班的两个男生对他说:“把排骨给我们吧,不然你就等着瞧吧。” 这件事持续了几个月,班主任说:他们不知道。 直到陈末父母给学校打电话,老师才恍然大悟。

这个案例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学生欺凌行为? 推搡侮辱同学,或者在午餐时从同学那里拿走一块肉?

挪威学者丹·奥尔维斯(Dan Olweus)将学生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期且反复地遭受一名或多名学生领导的负面行为”。 欺凌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长期、频繁发生的事件。 这是国际上比较标准的定义。

国内专家学者主要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来认定青少年学生欺凌行为,其中将学生欺凌行为定义为“学生之间故意或者恶意地通过身体、言语等方式发生的行为”。 ,以及在线手段。” 意味着进行欺凌、侮辱和造成伤害。”

然而,在青少年的世界里,欺凌与戏谑、伤害与打闹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 很多孩子对于学生欺凌的恶劣本质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 甚至在一些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能有什么严重的呢? 无论你去哪里,明天都会很好。

“‘主观故意’有时很难判断,所以同样的行为可能是学生的欺凌行为,也可能是同学之间的恶作剧或玩笑。”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

为此,陈默老师指出,“有时大人很难区分孩子之间的开玩笑和欺凌行为。其实,学生欺凌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被欺负者是否受到过心理创伤。”

例如,一名学生将黑板擦、脏簸箕等物品放在半开的门上。 老师一进教室就惊呆了,全班哄堂大笑。 如果老师的感受是“我受够了,这些学生这样羞辱我,我以后还怎么当老师!” 那么这就是一种被欺负的感觉。 但如果老师的感觉是“这些孩子真调皮!” 那么这就是被恶作剧捉弄的感觉。

欺凌的标准不是欺凌者是否“打”,而是被欺负者的心理伤害。

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学生欺凌事件?

学生欺凌现象之所以成为频发的社会问题,原因很复杂,但外部影响因素不外乎学校和家庭。

学校氛围

当学生在学校被欺负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为什么那个同学只欺负你?” “别招惹那个同学。” “没什么大不了的,忍耐一下吧。”

回顾近年来绝大多数学生欺凌案件,学生欺凌者所在的学校或老师往往“堵多管少”,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普遍采取简单处罚或直接开除的处理方式,而未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进行指导。 ,提前预防。 老师不能及时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可能做出不公平的判断和行为。

此外,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也反映出学校道德、法制教育不到位。 现在很多学校的班会都被“语数之外”占据了。 然而,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更多做人、为他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基本的动力,直接影响他们早期的行为塑造。 很多家长常常不知道如何应对学生的欺凌行为。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玩耍、欢笑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只要没有过度的行为或者身体上的伤害,大多数重大问题都会被轻视。 融化了。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本身也“暴躁易怒”。 当他们听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时,甚至直接鼓励孩子“以暴制暴”。 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在家中遭受家庭暴力,并在到达学校后寻求帮助。 同学发泄,这类欺凌者本身就是受害者。 以上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欺凌事件的发生。

我们都需要明白,比学生欺凌更可怕的是对学生欺凌的漠视。

如何认识学生欺凌,我们能做什么?|特别关注 欺凌 学生 及时 行为 欺负 第1张

行动:

教师是最好的“灭火器”

1、及早预防,增强教师应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1、意识层面

首先,教师应强化对学生欺凌的认识,了解学生欺凌的相关知识,能够界定欺凌行为,掌握处理欺凌问题的方法。

其次,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欺凌行为。 欺凌不仅仅是孩子之间的打闹、笑话和粗暴的游戏。 欺凌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最后,教师要有法律意识。 一方面,教师本身必须遵守法律。 一些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体罚、侮辱学生。 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欺凌学生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与学生欺凌相关的法律、政策、文件、通知等,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

2、能力层面

首先,教师要有及时发现的能力。 学生欺凌行为是隐蔽的,发生在隐蔽的地点。 欺凌者经常选择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点。 欺凌行为的多样性使得间接欺凌很容易被忽视,也很难被发现。

学者张文新认为:“就欺凌行为的具体类型而言,教师往往能够识别身体、言语等更直接、外显的欺凌行为形式,却往往忽视排斥、散布谣言等间接欺凌行为。 ”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等直接欺凌行为,还要警惕社会排斥、散布谣言等间接欺凌行为。

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合理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制定反欺凌班规,营造自由平等的班级氛围,形成和谐有序的班级环境。 良好的班风可以给学生安全感,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2、及时处理,兼顾各方,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1.严惩恶霸

教师应尽快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 情节严重的,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并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处罚。 对违法违纪行为,一律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此外,还需要找出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如个体认知因素、家庭教养因素、社会失范因素等,了解原因并提供合理指导。

2.坚决保护被欺凌者

被欺负的人往往沉默寡言、胆怯、懦弱。 面对欺凌时,很容易退缩和容忍。 当欺凌发生时,要求教师主动发现,及时制止,坚决保护被欺负者免受伤害,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一起帮助和保护被欺负者。

一些学者认为,受到欺凌的个体会产生恐慌、社交焦虑、抑郁、孤独和自卑。 被欺凌者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降低。 欺凌事件发生后,教师应对受欺凌者进行跟踪辅导,定期了解受欺凌者的情况并提供心理疏导。 为那些被欺负的人提供融入班级的机会,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加强对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引导

一方面,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安慰。 目睹欺凌行为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惧,部分学生还会因为没有制止欺凌行为而感到内疚。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有关欺凌的知识,培养学生应对欺凌的能力,从而避免欺凌,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教导学生:在能够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措施有效制止欺凌行为; 事后及时向老师汇报,如实、客观地回应情况。

三、发​​挥模范作用,强化职业道德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爱所有学生是教师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转学生、留守儿童、家庭不健全学生等易卷入欺凌事件的高危群体。 此类学生往往因学习成绩差、家庭困难等不利条件而成为欺凌的对象。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用爱滋养学生,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乐于助人的朋友。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建立学生对学校社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2、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人正,不言而行;人不正,不令而行”。 教师自身的言行对于教育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挥榜样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滥用职权,采用谩骂、体罚等方式来管理学生。 他们自己的行为失败,成为校园欺凌中的霸凌者。

三、做到文化传播与思想教育并重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责任。 然而,实际上,教师受到学生表现与其自身职业发展之间直接联系的影响。 教师往往重“教”而非“育人”,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成长。 这种功利思维,很容易让老师偏袒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优秀的霸凌者“视而不见”。 得到老师“默许”的欺凌者会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而学生的欺凌行为只会愈演愈烈。

预防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需要智慧和勇气。 这项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认真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且要求教师在发生事情时采取坚决行动维护每个孩子的尊严,尊重和尊重学生。接受他们。 、陪伴、关怀驱散那些创伤和阴霾。

这并不容易,但绝对值得。 愿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甜蜜的梦。

标签: 欺凌 学生 及时 行为 欺负

发表评论 (已有39623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