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91百科网 49 0

点击上方蓝字“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师资转型应用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阙明坤

[摘要]教师转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仍需加强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与评价方式、产学合作等。 建议改革应用型大学教师选拔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应用型课程开发能力,深入改革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

[关键词] 教师; 应用型本科课程; 高质量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国家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重大战略以来,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行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快转型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把办学理念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师转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师资转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具体应如何实施转型战略,从宏观到微观,从形式转型到内涵转型? 关键在于加快师资队伍转型,真正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传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根本问题在于师资队伍的转型。 教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转型成效的关键。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人事管理制度僵化、师资来源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现实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无法适应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难点在教学,痛点在师资。 这种转变是教师的自我革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与教师转型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没有教师的转型,就没有大学的真正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我国不少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所以难以推进。 虽然制约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实现转型,仍然沿袭传统大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工作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奖励和培训机制如果不能满足教师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就无法激发教师的活力。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挖掘内生动力,激发教师这一关键要素。 因此,从教师发展与转型的角度,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洞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真实情况,更好地理解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困难的原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为深入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全国12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86份,占问卷总数的90.5%。 发出学生问卷12000份,回收问卷11364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94.7%。 通过分析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观念发​​生变化,转型发展仍需加强。 教师的认知态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础。 调查中,91.07%的教师表示听说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这个词,只有8.93%的教师表示没有听说过。 在“如何看待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方面,仅有7.83%和2.03%的受访者表示转型意义不大,不关心。 可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日益深入人心,对转型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最需要改变什么”的调查中,办学理念名列第一。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难点是什么?”,66.21%的教师认为是观念的转变。 可见,改变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调查中仅有23.2%的教师表示组建了由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这说明教师整合跨境资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对于“对学校转型发展举措是否满意”,34.07%的教师回答“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在调查学生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感受时,16.2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调查显示,41.07%的教师表示学校抄袭研究型大学的教材,65.01%的教师表示教材没有真正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47.76%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 只有17.22%的教师表示其所教授的课程纳入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行业标准。 据学生调查显示,41.86%的学生表示“有一点介绍”,13.38%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介绍过”。 在调查“学校是否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时,49.65%的学生表示“选择权很小”,11.13%的学生表示“不能选择”,可见学生的选择权很小,而本土应用大型本科院校提供的课程模块往往比较单一。

教师的教学和评估方法有所改进,但还需要继续改变。 教学方法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突破。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范式。 在“您听说过CDIO和PBL教学方法和理念吗?”的调查中,只有8.38%的教师表示听说过并接受过学校培训,55.62%的教师表示略有了解。但他们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它。 36%的教师表示“从未听说过”,这表明很多教师还不熟悉先进的教学方法。 只有7.65%的学生表示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有很多交流,67.83%的学生表示他们很少或根本没有交流。 多达87.44%的学生表示老师采用的是“讲授法”,37.59%的学生认为“课堂和高中类似,围绕着老师、课堂和教材”。 尽管教师普遍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有20.34%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71.48%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这说明学生习惯性接受和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 同时,在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的调查中,53.96%的教师选择“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 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侧重于知识考核。

教师参与产学合作有所加强,但仍需深化。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是体现教师“应用学术”的重要标志。 调查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有效的产学合作平台,这明显制约了教师从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的顺利转型。 调查中,只有29.93%的教师表示学校组织过企业培训,70.07%的教师表示很少或根本没有组织过。 不难发现,教师的业务实践经验相对有限。 从教师企业实践内容来看,22.74%的教师“主要是参观、体验企业文化”,占多数,19.06%的教师“参加岗位晋升”,15.01%的教师“参与研发”。 实践还需进一步深化。 对于“您认为对教师对学校转型发展最重要的帮助是什么?”,78.91%的教师认为是“为教师去企业培训创造条件”。 这说明教师在行业企业实习的话语权较强。 对于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咨询项目、技术创新等情况,高达85.08%的教师表示很少或没有参与。 53.68%的教师表示所在院系、专业与企业没有太多合作,10.13%的教师表示没有合作,只有30.57%的教师表示所在院系成立了有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主任。地方政府、行业和雇主。 会议上,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亟待进一步深化。

教师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应用 本科 院校 教师 转型 第1张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转型加速路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立足新时代,要通过师资转型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1.改革应用型大学教师选拔评价机制

一是改革教师选拔标准和聘任机制。 应用型高校在选拔教师时要注重筛选和选拔符合知识应用、面向应用、服务社会理念的教师。 大胆聘请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为师。 具有企业先行专业经历的教师,会形成企业特有的职业态度、思维习惯、行动模式。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落实和扩大就业自主权。

二是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快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学术休假常态化机制,推动教师从“只会说”向“会做”转变,打造一支教师队伍。兼具工程资质、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支兼具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师资队伍。

三是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绊脚石”是以学历为主的教师制度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很多教师都是传统学术院校培养的,与行业不相适应。 业务需求脱节。 对此,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增强教师对应用文化的理解和认可。 推动教师分类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师双师素质,还要关注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培训机制、晋升机制,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支师资队伍的协调配合。 发展,让两者形成育人合力。

2、提高教师应用课程开发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研究型大学要坚持“学科为本”的课程体系开发,高职院校要坚持“工作过程型”的课程体系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实施“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

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提高课程模块改革能力,将传统课程体系划分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块,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线性逻辑,赋予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教师应以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内容后综合内容的串行模式,实行认知与实践同步、同步发展的并行模式。基础教学和综合设计。 其次,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除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公共基础课外,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分和教学重点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自主确定,可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同时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训练教学形式多样化,采取讲座、研讨会、实践演练、工作实习、集体考察等多种形式,要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学时和学分比例强化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

三、深化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一大瓶颈。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陈旧,主要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管理强调统一,教学方法改革不被重视。 对此,教师迫切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建设性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和记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和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从认知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 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重构教学内容,广泛运用讨论、项目陪伴、案例教学、PBL、任务教学等。驱动等教学方法。 加强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强调行为者之间共同学习新知识和分享实践经验。 坚持以学习产出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学生学习成果为中心组织和评价教育。 教学方法的评价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生平等对话的开展、学生知识建构的效果为依据。 应该从老师教得好不好转向学生学得好不好。 积极推进项目设计、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操作等多种形式。

4、搭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既是提升教师“应用学术”的必要条件,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教师转型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平台。

一是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成立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企业、政府、骨干教师等相关人员和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协调重大合作事项,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制定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提供就业。 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更加注重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构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把实践课程延伸到企业,移动到企业。现代工程现场走进课堂,我们积极与企业协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习时间和企业培训机会。 特别是教师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度。 三是校企共建实验实训中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采取“引进企业进校”、“教学工厂”、“前校后厂”、“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共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与企业共建教师教学科研创新。 真实企业生产环境,联合技术研发。

【作者阙明坤,单位:浙江大学】

原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2年第23期

标签: 应用 本科 院校 教师 转型

发表评论 (已有4030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