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2022-2035年)》,提出积极发展服务消费,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 对教育强国建设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新时代为党育人、报国服务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地国际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
国内国际化的概念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为了扭转过分强调人员跨境流动的传统国际化模式造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以瑞典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发起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本土国际化运动”。 本土国际化具体是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大学利用现有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学者、留学生、国外教材、跨境项目、多元化课程、国际会议”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化校园,为所有学生提供在校园内接触跨文化、国际化事物的机会,从而实现学校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全球化博弈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安全环境恶化,人员流动受到限制,各国开始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本土国际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审批机关批准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56个,其中本科及以上层次1,340个机构和项目,1,016个机构和项目大专水平; 合作伙伴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大学1000多所,中国(大陆)大学900多所。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约占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90%左右,在校生超过60万人,毕业学生超过200万人; 合作办学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 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吸收和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缓解疫情影响下的出国留学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益受到社会认可,成为我国教育探索本土国际化的典范。 重要模式。
当前,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疫情导致教育国际合作处于离线状态,“请进来”和“走出去”受阻; 其次,中美关系导致技术人才“卡壳”的突破。 培训有限; 第三,美国和西方炮制了一系列法案遏制与我国的教育合作; 四是境外不稳定因素加大了境外办学风险。 五是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困难; 等等。 探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本土国际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指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国际化就等于流动到西方。 基于这种传统的国际化理念,教育的国际化仅限于跨境人数、课程比例等少数指标。 本土国际化重塑了教育国际化的功能。 这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 只有立足本国传统文化、具有全球视野、了解文化差异、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人才”,才是教育对外开放的最终培养目标。 因此,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不仅要扎根本地、提升内涵,更要放眼全球——有思想、开放、包容。 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初心,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面对中外文化交汇、多元文化交融的复杂形势,中外合作办学要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维护办学主导权。 ,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教育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坚持党的建设“三个同步”要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培养既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高水平安排教育合作,服务国家发展总体战略。 中外合作办学要充分发挥消化吸收引进一体化教育资源的天然优势,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等关键方面下功夫。 应提高定位,积极对接。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在国内急需、薄弱、空白的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加强重点领域与欧美国家的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提供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实效,锚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正确理解中外合作办学“按需引进、质量第一、以我为先、为我办事”的方针和“求同存异”的思想。 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实效。 强化合作办学反馈和促进地方对外开放的作用,实现“产学研”精准对接、校企有效合作的良好局面。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人才中心,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教育新体系,集聚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特区”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力资本供给。
四是系统推进教育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溢出效应。 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引领,充分整合创新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总结、推广、复制好资源、好做法、好成果,推动区域教育体系协调升级,反哺区域教育建设。其他学科和专业,形成良好的内部循环,推动“双一流”建设。 积极开展前沿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创造具有较高理论意义和实践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制定国际教育合作规范和标准,提升我国教育话语体系影响力,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增强中国对全球教育治理的贡献,赢得更多参与全球治理与合作的机会,发挥合作办学的溢出效应。
五是提高审批和监管能力,提高教育服务治理效率。 全面提高审批监管效率,优化行政许可流程,强化质量保障考核,落实考核结果运用,健全整改退出机制,着力培养专家队伍,加强调查研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准政策为导向,多措并举。 共同形成“依法依规”办学的良好生态。 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数字化赋能治理能力建设,打造数字化评审、管理、培训、交流平台,提高教育服务标准化、便捷化、智能化,打造中外合作办学“智慧时代”对外合作办学。 (作者赵令飞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据科学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