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教育部自2017年起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在此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于2019年10月同步组织印发。《方案》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分为必修课、有限选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有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必修课。 此次发布了其中5门课程的标准,另外5门课程的标准将于近期发布。
课程标准的制定遵循《方案》的总体要求,由课程性质和任务、学科核心能力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术质量和课程实施六部分组成。 课程性质与任务部分规定,课程性质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课程学习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 ; 课程结构部分规定了课程模块的组成和学时的安排。 模块一般分为基本模块和扩展模块(职业模块); 课程内容部分明确了课程的内容要点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要求; 学术质量部分描述学生完成课程后的表现。 学业成绩表现分为毕业和继续教育两个层次。 课程实施部分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提出要求。
与原课程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体现了新精神、新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体现新时代知识和新技术。 二是凝练学科核心能力。 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充分挖掘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独特的教育价值。 三是明确学术质量要求。 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提供依据。四是体现高中共性要求。 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优势,夯实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衔接,注重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按照《方案》要求,各地要指导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国家规定的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并按规定学时开设。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1/3,且不少于1000学分。 原则上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18课时为1学分。 必修课共48学分,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
各地将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积极组织师资培训,结合规划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素质,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做好教学设计,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更好满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需求; 衔接课程标准中的学术质量要求,丰富评价形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共享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
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您谈谈《标准》制定的背景。
2009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近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原有的教学大纲理念和知识体系已不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中职学生的学业状况。 ,而且有些内容是比较过时的。
《标准》的制定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职业教育20条关于“转变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和“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印发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制定 《标准》制定过程中,根据最新精神不断修订完善,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计划》)于2019年10月同步组织发布。 《标准》的制定遵循《规划》的总体要求,确定了课程的核心能力和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内容和学术质量要求,为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在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理化等为中等职业学校必修课程。相关专业。 此次发布的5门课程标准分别是数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 其他五门课程的标准将于近期发布。
2、请简要介绍《标准》的制定过程。
《标准》的制定历时两年多。 在职业技术教育司的指导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组织70余名专家成立了标准制定小组。 开发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广泛的研究。 对21个省(区、市)、300余所职业学校、3万余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形成了研究报告。 二是精心开发。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经过激烈讨论确定了框架格式和开发要求后,课程小组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起草文本。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标准。 三是修改完善。 我们将广泛征求全国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一一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文本。 四是专家评审。 课程标准审查按照职责分工,由教材局组织实施。 国家教材委员会学科专家委员会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审核和审核,确保了《标准》的质量。
3、《标准》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标准》由6部分组成。
首先是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性质规定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是学科的核心能力和课程目标。 明确学习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是课程结构。 规定了课程模块组成和学时安排。 模块一般分为基本模块和扩展模块(职业模块)。 第四是课程内容。 明确课程主要内容,提出相关教学要求。 五是学术质量。 描述学生完成课程后的学业表现,分为毕业和继续教育两个层次。 六是课程实施。 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提出要求。
4、请简要介绍五门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体系构建了数学学科核心能力体系,围绕数学运算、直觉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六大核心能力界定目标和内容,划分学术层次,明确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活动经验来组织。 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基础模块、扩展模块一、扩展模块二。 基础模块是公共必修课,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等4个部分,体现基础性; 第一个扩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体现发展; 第二个拓展模块是为了帮助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专业学习,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包括7个专题和多个数学案例,凸显专业性。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养,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四大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信息社会责任。 划分学术层次,明确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 基础模块为公共必修课,包括基础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应用、图文编辑等8个部分; 拓展模块是为培养不同专业学生适应职业发展所需的信息能力而安排的任意选修内容,包括个人网络开店、信息安全防护、机器人操作等10个专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大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划分学术层次,明确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扩展模块一、扩展模块二。 基础模块为公共必修课,包括体质和健康教育; 扩展模块1为有限选修内容,包括球类、田径、体操等7项运动技能; 扩展模块2为选修内容,各地区各学校可自主设计。 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围绕物理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实践与技能、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划分学术层次,明确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扩展模块一、扩展模块二。 基础模块包括运动与力、功与能量等7个专题,是机械制造、电气电子、化工、农医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公共基础选修课。适合其他专业学生的内容; 第一个扩展模块是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满足其继续学习需要而设置的内容,是机械制造、电气电子、化工、农医等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拓展模块2展示我国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所选内容为各专业学生自选选修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围绕宏观识别与微观分析、转变观念与平衡思维、现象观察与规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交往等划分了化学学科五项核心能力。责任。 学术水平和明确的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教学模块: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 基础模块包括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化学反应及其规律等6个主题。 是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农林牧渔业、加工制造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内容。 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需要这样做。 公共基础选修内容; 拓展模块分为医药卫生、农林牧渔、加工制造三大类。 每个类别又分为不同的主题,是相关专业不同类别的选修内容。
5、请您介绍一下《标准》的特点?
与原大纲相比,《标准》主要变化和特点有五点。
一是体现了新精神、新要求。 《标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劳动。 职业教育20条新安排落地实施,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和要求明确,新知识新技术得到体现。
二是凝练学科核心能力。 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充分挖掘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独特的教育价值,凝练学科核心能力,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选择课程内容,指导教学设计。 ,并对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三是明确学术质量要求。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业情况特点,提出学业质量要求,引导教学更加注重育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强调提高学生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 ,为阶段性评价、学术能力考试等提供依据,促进教、学、评价有机衔接。
四是体现了高中的共同要求。 适应新时代国民素质新要求,充分发挥中职公共基础课教育优势,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着力培养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采取“以基础模块为共通要求,以扩展模块(职业模块)满足学生持续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形式,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联系。 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导向,注重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注重与专业课程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6、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最新要求是什么?
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指导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方案》要求,开设国家规定的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并提供全部规定学时。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2个方面:
一是引进全部必修课,拓展选修课。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分为必修课、有限选修课和选修课。 其中,必修课为学生全部必修课,其中政治、语文等10门课程,共48学分,10门课程必须全部修读; 有限的选修课是国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的,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 选择具体课程和安排教学,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共15个学分; 选修课是根据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安排的,包括国家安排的内容,学校自主安排的内容,没有规定学分,但各学校应积极开设。
二是开始全日制上课。 《方案》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分一般占学分的1/3,且不得低于1000学分。 原则上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18课时为1学分。 各学校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规定范围内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规定学分。
7、请介绍一下你们将采取哪些措施和要求来推动《标准》的实施?
《方案》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和评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标准实施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达标”培训,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研究。 各地要结合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素质提升规划,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师“达标”培训。 省、地级教学科研机构要围绕《标准》实施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指导《标准》实施。 做好教学设计,规范编制和严格执行教案,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严格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工作。
二是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更好满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需求。 配备语音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实验室、画室等专用教室和运动场地,并提供充足的图书、音像资料、设施设备、实验仪器和耗材,保证开学公共基础课程。 构建智慧教学支撑环境,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服务学生终身学习。
三是依据《标准》开展考核评价。 各地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对接《标准》规定的学业质量要求,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共享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丰富评价形式,实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 鼓励按照《标准》实施学业水平测试,严格控制培训质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