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缝合、职业病和事后诸葛亮
第 01 部分
编辑推荐
这篇文章应该是我们公众号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是与故事会相关的系列文章。 我希望它能吸引大家。 笔者是语言学硕士毕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继续攻读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他的话应该能够激励大家。
如果您想认识前辈,请在前辈公众号后台留言。
第02部分
关于作者
八大外国语学院之一的西班牙语硕士学位。 曾在电气工程行业工作。 人文科学博士候选人。
2019年,我硕士毕业后加入了成都的一家公司。 三个月后,我被分配到公司位于南亚某国的办公室。 这是一次失败的工作经历。 回想起来,我的专业背景决定了这是一次注定失败的工作经历。
缝针
如果我的专业不合适,为什么会被这家公司录用? 问题是我的专业“小语种”是个缝合怪。
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小语种”。 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小语种”是指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 其实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比如北欧的芬兰语、挪威语,非洲的祖鲁语、豪萨语,在全球范围内,称它们为“小语言”也不为过。
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联合国工作语言,以及不属于联合国通用语但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担任通用语的语言,如波斯语、葡萄牙语,被称为“小语言”。 如果合适的话,值得讨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使用“小语种”这个名称时,指的是广义的小语种,即除我国通用语汉语和汉语以外的所有外语。世界通用语言英语。
可以说,除了中文之外的所有语言专业都是缝合怪。
人们普遍期望某种语言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轻松从事某种语言的外事、某种语言的外贸、某种语言的教学等行业的工作。
事实上,某种语言的外交、某种语言的外贸、某种语言的教育是不同的领域。
这些概念的中心词是外交、外贸和教育。 某个词是修饰语,而不是中心词。 就像红枣、红酒、红肉一样,分别是枣、酒、肉。 红色只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之一。
同样,某种语言也是外交、外贸、教育三个不同领域所共有的特征。 然而某语言专业将三者缝合在一起,让人认为只要掌握了某种语言,就可以轻松从事与该语言相关的任何领域的工作。
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某一门语言毕业就能轻松进入外交部(有些语言学院的学生甚至大二就通过选拔,被外交部“保留”)?
类似的问题还包括,为什么某种语言毕业的人就能轻松担任某种语言的区域经理? 为什么某种语言毕业后就能轻松进入大学任教某种语言专业?
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供需关系。 显然,懂外语的人曾经是稀有人才。 懂得一门外语的人能够到达社会金字塔的上层,这并不奇怪。 在利益的诱惑下,外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纷纷涌入。
如今,翻译人员唾手可得,不再是稀缺人才。 如今,合同和招标文件都外包给翻译公司。 在译员之间自由竞争的情况下,他们总能找到价格最低、刚好满足翻译质量要求的劳动力。
甚至外事部门也可以聘请临时翻译。
如果硬要说星星是第一学子,那是有争议的,拾荒也可能会红。
其次,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外语有一种神秘感。
汉族的生活区域北面是群山,西面是高原,南面是茂密的森林,东面是无边的海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该空间内的区域交通相对便利,居民经过长期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语言和文化。 北京话和广东话,乍一看,听起来很不一样,难以理解。 事实上,它们共享一套底层逻辑,比如“冰箱”与“冰箱”、“壁虎”与“屋檐蛇”、“傻”与“傻刚刚”。 ”。
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后,很快建立了适合各个领域的现代汉语主体语言。
在南亚、非洲等长期受外国统治的地区,当地人始终没有建立起可以在各个领域使用的母语。 在谈论经济、贸易、科技时,不得不使用大量外语词汇,甚至改用英语进行对话。
在学校里,物理和化学等科目只能用外语教授。 殖民者的语言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外语在中国就不需要了。 因此,中国人认为外语是一门神秘的技能,需要专门学习。 一旦学会,一个人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外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因此存在着口音歧视的链条。
更重要的是,他们长年反复听英语电视剧对话,模仿母语人士的发音。
第二个问题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成为缝合怪? 为什么人们不期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从事与汉语言有关的所有领域呢?
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用外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秘地位来解释。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不再赘述。
现在,本节开头的问题是——如果我的专业不合适,为什么我会被这家公司录用呢? 这很容易回答。 我所在的公司是涉外企业,招收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是理所当然的。 应该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需要两针。 有一次,人力资源认为既然我的专业是某种语言,那么我也应该精通英语; 第二个是,由于我精通不止一种语言,我应该能够处理与这些语言相关的涉外业务。
职业病
我在那家公司的经历是彻底失败的。 就像陷入了泥潭一样。 我越努力,陷得越深。 归根结底,这次经历是外语毕业生职业病的普遍爆发。
在我就读的大学里,很多老师都说,当我们看到某个东西时,我们必须考虑如何用某某语言来表达; 当我们看到某某语言的单词时,我们必须考虑如何用中文说它; 当我们看到某某语言的单词时,我们必须考虑如何用中文说它; 当谈到单词时,你必须考虑如何用某种语言说出来。
这种想法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入门课程涵盖商业、法律和发电原理。 我努力记录术语,闲暇时也查阅相应的外语词汇,反复背诵。
记得有一次,为了接待外宾,我准备了很多与饮食有关的词汇。 因为,我们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曾经说过,用“猪+肉”、“牛+肉”、“猪+腿”来表示猪肉、牛肉、猪腿似乎很不专业。
这些意思都有对应的词。 使用文字要真实。 于是我拼命地走遍了海、陆、空寻找可以吃的东西。
其实,人们在饭桌上谈论的是生意,吃喝用手指点就可以解决。
由于我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如何用某种语言说出一个概念,因此当我听到任何段落或阅读任何一段文字时,我都会习惯性地将其分解为单词并快速想到如何用某种语言表达它。某些语言,无法抓住要点。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比如,我知道蒸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分别用英语怎么说,但我不知道电站的三大主机分别是什么。
因此,办公室的一位同事,也就是当时我的“主管”,非常生气,坚持认为我对入职培训不认真。
我参与了一个电站总承包项目,需要铺设石油管道。
管道的一段需要穿越高速公路。 为了节省成本,项目组国内工程师提出采用“顶管”方式铺设该段管道,即不开挖路面,直接将管道从侧面某处顶入路基。路基的。
和甲方工程师讨论这个方案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身上。
在大学的翻译班里,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时,查字典查资料是翻译班极力培养的译者基本素质。
我养成了这个习惯。 于是我立刻就知道,顶管工程的英文叫pipe jacking。 和甲方工程师开会的时候,我说了这句话,对方一脸疑惑。 这时,“主管”拿起一支圆珠笔,戳了戳甲方工程师的手臂。 对方立即明白了。 会后,他给我上了一课。
我花了一段时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跑。
有一天,项目组的国内工程师让我去调查一批材料的价格。 他给我发了一份表格,其中包括建筑材料和食物。 我突然兴奋起来,因为我的第一印象是我需要把这个表格翻译成英文+本地文本。
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拿着这个表格去问,当地人就能看清楚。 我很快就开始翻译。
主管看到了这个过程,又给我上了一课。 他打电话给厨师,问他这顿饭多少钱。 他把厨师的答案写在桌子上的一张纸上。
突然间,需要调查的项目减少了。
任何段落都很快被分解为单词列表和翻译技巧,我失去了理解连贯、完整信息的能力。 也许请一个初中生来参加入职培训。 之后他就能说出电站的三大主机分别是什么。
而我脑子里只剩下一对双语或三语和N种语言的词汇表。
事后诸葛亮
缝合怪和职业病的根源在于外语学习是一种“事后”学习。
人类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秩序。 如果你错误地认为文字是一组秩序,你就会认为文字就像天球的轨道,大大小小的行星在其上有序地运行。 只要理解了规则,就可以轻松使用该语言。
事实上,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是脆弱的、暂时的,是符号与意义大量博弈的结果,是暂时的约定。 因此,外语学习排除推理,注重模仿。
茄子不是蛋树,西红柿也不是洋茄子。 如果长期模仿某种类型的话语,就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但在实际的交谈情境中,还是会出现问题。
由于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由人类活动构建的,而不是现有的对应关系,而参与对话的人又严格遵守它,因此外语教学总是滞后的。 当一个短语被写入教科书时,它可能已经过时了。 这在“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并不少见。
我还想指出,语言不是工具。 许多人正确地说语言是一种工具。
你不仅需要学习语言,还需要学习其他东西。 如果你语言专业毕业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是你自己的错。
说这些话的人将学习语言与攻读语言专业混为一谈。
我认为这两个概念不应该混淆。 任何混淆这两个概念的人都应该进行智商测试。
在业余时间学习一门外语是有益无害的,而且不会影响你的技能。
专业意味着投入时间和精力。 如果一个专业没有什么好处,却要求学习它的人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以外的东西才能生存,那么这个专业的合法性何在?
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意味着语言是有边界的,并且可以带来好处。
抹子是一种有边界的工具,你可以用一只手握住它。 它可以用来建造墙壁并带来收入。
根据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语言是人类的一种功能。
它就像吃饭、喝水和呼吸一样。 饮食和呼吸都需要复杂的生理系统来支持,但你不需要学习它们。
如果你想学习吃饭,那么你是在学习礼仪,而不是吃饭本身。
语言就是这样一种功能。 没有人期望通过吃得很多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但很多人期望通过懂一门外语来赚金银。
因此,只要语言工具论存在,就会有人纷纷跳入陷阱。
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社会上却发现行不通,这是几乎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情。
有的人一生都坚守着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承受着这种分离带来的巨大痛苦,带着迷茫走向坟墓;
有些人很快就学会了迎合化身到这个世界秩序的怪物,并给它穿上一条裤子——但却忽略了这个怪物可以让那些为了迎合它而做出某些选择的人,剩下的人他们的生活。 心怀怨恨有一天会抛弃做出某种选择来迎合它的人。
而那些敢于拒绝这个怪物、质疑这个世界秩序合法性的极少数人,恰恰是这个世界秩序支离破碎所依赖的救世主。
这种拒绝的姿态就是人类的意义。
结尾
以前的文章
点击留言
你想告诉我们什么? (点击文字可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