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自我攻击与自我安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91百科网 53 0

许多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厌倦了学习。

为什么人们普遍厌恶学习? 更广泛地说,是时代背景。 但这是很难靠个人力量改变的。

那么父母或者孩子该如何改变自己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自我攻击和自我安抚。

《自我控制》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那些在遇到挫折后能够很快恢复的人,是因为他们懂得自我安抚; 相反,遇到挫折后猛烈攻击自己的人很容易失去韧性。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思维”与“经验”之间的矛盾。

我们把“思维”理解为“发号施令的自我”,把“经验”理解为“实践它的自我”——当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时,就容易攻击经验;当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时,就容易攻击经验;当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时,就容易攻击经验; 也就是说,“发号施令的自己”不满意“修行自己”,所以这构成了自我攻击。

当思维从其优越地位下降,不再是暴君或批评者,而是成为观察者或分析者时,思维就变成了辅助角色——它可以帮助体验变得更加完整和持续,同时,人们终于可以基本上避免了自我攻击。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但也是非常根本的变化。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经验决定了事物的运作。

当身体和经验受到严重否定甚至严重威胁时,那么身体和经验可能会罢工。 孩子会出现厌学、抑郁等状态。

01

让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去年高考成绩不正常。 本来她的成绩是可以考本科的,但最后只差几分就被录取了。 她不愿意接受,决定复读。

然而,在高三即将开始之前,她陷入了严重的焦虑和抑郁之中,经常说自己“不想活了”。

众所周知,她即将去复读的学校要求极其严格,复读课程在她上学之前就已经远程开始了。 因此,在和她交谈的时候,我想象她心情不好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她高考没考好,二是复读太过严厉,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 所以这让她害怕。 毕竟高中三年她已经够努力了。

但她立即否定了第二种假设,并表示:吴老师,留级的痛苦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我可以承受。

那么她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呢? 谈话中,她提到了一件事。

她知道自己能吃苦,但身体总是很累,而且她也说不清为什么会累。 这种累,是她在高一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在刚收到高考成绩的时候感受到的。 她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但是成绩却不理想,这让她很累。

很多时候,人们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但却无法准确地描述这种感觉。 这个女孩也不例外。 当她说“累”的时候,明显看出她遭遇挫折后的沮丧。

当我说“沮丧”时,她立即说,是的,这是沮丧,但也是恐惧。

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惧呢?

她说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她很害怕。 原本她对于复读还是很有信心和动力的,但在高考后的一次聚会上,她得知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距离本科也差几分,所以她决定复读一年。一年。 结果我第二次高考还是没能考上。

她觉得这样的结果太可怕了。 如果是她,她根本无法承受。

然后,她第一次想到了“躺着”。 她觉得自己不敢再努力了,只想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年。 但看着想要躺下的自己,她又气又厌恶,恨不得狠狠的打自己一巴掌。

但如果她努力了一年,却没能考上本科,这个结果就更令她难以接受。

为何她在努力之后却如此害怕失败?

按照现实逻辑,努力工作肯定会增加成功的概率。 但如果自恋太强,那么付出努力后,期望就会变高。 而如果这个时候再遇到挫折,对自恋者的打击就太大了,你会产生严重的羞耻感,甚至想自杀……

这样一来,努力就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还给她讲了几个故事。

比如,一个参加会计资格考试的女孩本想提前半年开始认真准备,但她总是把惊喜推迟到最后一周,就是为了维持这个逻辑——“我很牛逼”妈的,你看,我考试没及格,但分数毕竟相差不大,而且只花了我几天的时间。 如果我努力的话,呵呵,那我一定会很厉害的。 ”

这些解释和故事让我朋友的女儿非常感动。

然后,我对她说,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当我们聊天时,我们很快意识到她最严重的问题是考试焦虑。

高考第一科是语文,这是她的强项。 当时她非常自信,心态也很好。 她这次考试表现得很好,成绩非常理想。

第二个科目是数学。 这次数学考试非常困难而且不正常。 她刚问完几个问题,就开始慌了。 然后她脑子一片空白。 最终,她的表现严重失常,得到了很低的分数。 她的正常水平比她低了几十点。

不仅如此,数学考试失败后,她整个状态也崩溃了,接下来的考试她差点就考不好。

对此,我首先说:“你看,你表现这么差,距离本科水平只有几分。这意味着,明年的高考,即使你的知识水平没有丝毫提高,你只是改变了你的考试焦虑,你很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且你的要求并不高,你只需要获得学士学位,这确实是你的正常水平。

这些很平常的话语却让她感到安慰。

因为她对自己的怀疑太深了,以至于连最基本的事实都看不清。 数学考试时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我对她说:“如果我是你,我考数学的时候,我首先会想,天哪,怎么这么难,这么变态?什么变态会问这样的问题?天啊,我做不到……但后来我又想,如果我觉得难,别人可能也会觉得难,试卷面前人人平等,好好看看你会的,然后做。严重地。 ”

然后我问她,你当时怎么了?

她说她当时完全惊呆了。

而她却产生了想象:“我一定是傻了,我做不到,别人都可以。” 然而,数学考试结束后,不少考生一走出考场就泪流满面。 她也看到了,但她还是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考试不及格的人,然后她就会严厉地斥责和侮辱自己。

即使在和我说话的时候,她仍然觉得自己数学学得不好。

这时,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和我说话之前,她对现实的理解是扭曲的,但她的智商没有问题; 当我们整理出这些事实后,她立即意识到她已经听到或想到了这些部分。

但这些事实信息似乎并没有进入她的内心。

这时我解释道:你是一个对自己超级残忍的孩子。 当你遇到挫折时,你觉得必须严厉地惩罚自己。 就像你认为如果第二次高考考得不好,你就得自杀一样。 如果你想躺下,你就必须自杀。 这些都是如此强烈的自我攻击,以至于你深陷其中而忽视了显而易见的事实。

现在她知道,她的自我攻击是有问题的。

我给她讲了思考和经验的关系,包括“认同思考”,她也明白了,她之所以对自己这么残忍,是因为思考对经验太残酷了。

而当她遇到挫折的时候,她的心思就永远不会放下那段经历,仿佛她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然而,当她这样惩罚自己时,她的体验就关闭了,大脑一片空白,无法运转。

现在,当她的心灵向身体发出了死亡命令:复读必须成功,失败就成为仁人,本科没考就死。

这死亡命令太可怕了,让她的身体想要罢工。 于是她就想到躺着,但是又躺不着,所以她才会说“我不想活了”。

02

我给她讲了《自我控制》一书中提到的原则,并给她举了一个例子,让她看到挫折后严重的自我攻击会让她的状态变得更糟。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状况,你必须学会​​“自我安抚”。

所谓“自我安抚”,就是迅速停止自我攻击和自我怀疑,然后承认“我”的努力。 然后你就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自己,分析现实,然后重新聚集能量,展开新的努力。

例如:如果我要参加数学考试,我也会感到非常沮丧,并会发起自我攻击和自我怀疑。 但随后它就停止了。 然后当我看到“试卷面前人人平等”的事实时,我什至想到无数人可能会因为这种变态的困难而沮丧和恐惧。

然后我很快就冷静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然后保持冷静,尽力做你知道怎么做的题。 我感觉自己现在有了精神上的优势,于是心里有一种得意和兴奋的感觉——“这也许能帮助我提升自己的地位。”

表现不佳造成的挫败感是肯定的。 但这种挫败感是否会蔓延,取决于你是攻击自己还是安慰自己?

因为自我安抚,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积蓄能量,好好应对接下来的考试。

我和这个女孩谈了两次,最后我帮她理清了现实,帮助她看到自己的考试焦虑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改善,对她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这个提升的核心就是多练习自我安抚——

比如:她本可以选择一条更轻松的路,就是接受高考失败,去读专科,但她仍然坚决复读,去一所严格的学校——这很强大,也很强大。决定。 这样的自己值得认可。

而且,这并不容易。 高中三年已经够辛苦、够累了。 她还要再读书一年,她的努力需要表扬、哄。

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高三和复读阶段,每个人都过着艰难的时光,必须经历巨大的考验。 这个时候谁能好好安慰自己,谁就能在心理战中占据上风。

我们喜欢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往往会责备自己。 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发号施令的自我”攻击“行动的自我”。 但事实上,“修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当这部分受到太严重的攻击时,人们可能会封闭甚至自杀。 所谓自杀,可以理解为“发出命令的自己”,杀死未能完成命令的“做事的自己”。

因为人们很容易认为“发号施令的我”,即心意,就是自己,而“修行的我”,即经验或身体,只是一个工具,所以自我攻击是很常见的。

但当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自己,心灵和思维是工具时,就会善待自己,学会安抚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安慰自己。

其实,跌倒后能够迅速恢复并重新站起来的人,能够将挫折转化为机遇的人,能够充分汲取经验教训的人,都是自我安慰的人。 生活并不容易,而“践行它的自己”就是懂得这个“不易”的自己,应该善待这样的自己。

3月11日-12日,少年差别举办“第九次差别家长营”为期两天的线下工作坊,主题为“厌学、辍学很常见!” 突破对抗,走出迷茫。”这段路特别难走,在你最迷茫、最迷茫的时候,让我们来帮你渡过。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孩子厌倦学习的典型迹象。 这些都是信号。 我希望你不要忽视他们:

失学的儿童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症状,请不要误会,请不要简单地责怪孩子学习态度不好、爱贪玩、沉迷网络、平躺、炫耀、不能吃苦、好高骛远但志向不高...邀请您加入我们的“第九期“家长成长营”,当所有课程结束后,您心中就有了一个锚,知道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反而在惊涛骇浪中迷失方向。

点击下图即可跳转阅读并了解有关课程的更多详细信息。 ⬇️

青少年有很大不同

做一个不那么焦虑的父母

和孩子一起成长

标签: 安抚 体力 焦虑 本科 变态

发表评论 (已有39224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