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集了两份离婚判决书,一份是大同市人民法院于1951年3月9日作出的,另一份是察哈尔省人民法院于1951年5月17日作出的。到时候离婚,只能由法院来决定。 不久前,我在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建国以来结婚证的报道。 上面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结婚证是在湖南株洲发现的,签发日期是1951年3月30日。不过我并没有找到建国以来最早的结婚证。 与离婚证书相关的报告。 后来,我在《生活日报》上看到,哈尔滨市市民唐先生说,他收集了哈尔滨市人民法院1951年10月19日签发的离婚证,认为这可能是最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保存的离婚证。 完美且最早的离婚证明。 但按照时间计算,我收藏的大同市法院的离婚证比株洲查到的结婚证早了21天。 就连唐先生收藏的省法院的判决书也比市法院出具的证明早了5个月零2天。 而我至今不敢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和1950年5月1日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以来最早的离婚证。
我收藏的两份离婚证已经保存了半个多世纪了。 离婚证的当事人是我的母亲和她的前夫。 两份离婚证,用红布精心包裹着,因年代久远,已经有些发黄和皱纹。 市法院签发的那张纸的折痕已部分损坏,但上面的油印文字仍然清晰可见。 证明上清晰印有:“大同市人民法院印章”、“察哈尔省人民法院印章”公章。
据我母亲杨芙英生前回忆,她与前夫王浩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因为他们都来自富裕家庭。 母亲是银行老板的女儿,王浩是名医(家里开药堂,人多(公生),所以婚后生活无忧,衣食俱佳,令人羡慕。不久,他们就生下了一个女儿,王浩比我母亲小4岁,当时他正在十里田中学(大同师范学院的前身)读书,王浩的父母去世后,王浩就读于石里田中学。他向市法院提出离婚,因为他认为我母亲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共同语言。
妈妈小时候经常说要上学,但奶奶不同意。 她常说:“女孩子上学了,你年纪大了,野性大了,谁还敢要你?” 于是,她整天在家学习针线活、刺绣,并与两个弟弟共度时光。 玩。 当王浩提出离婚时,我妈妈愣住了。 她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爱过他,凡事都照顾得很好。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几天后,妈妈想通了:我们没文化,不识字! 因为当时我大姐才3岁,妈妈坚持要她来抚养她,所以法院判给了她2/3的家产。 王浩因对条款不满,向省法院提起上诉。 于是就有了这两份离婚令。
通过这件事,妈妈觉得女人也应该上学。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母亲积极参加社会的识字班,并请祖父教她许多汉字。 很快她就能够看报纸、看小人了。 书中的故事情节。 后来,哥哥们的课本也成为了她学习的教材。 后来,街道上召开居民会议时,母亲有时也担任记录员。 但她仍然对自己的婚姻感到遗憾,也对自己从未上过学感到遗憾。 人们常说,无论做什么,一个人都离不开文化。
我想妈妈之所以保留这两份离婚证,就是为了不断提醒自己要不断进步,不要被时代淘汰。
附:⚪️扫盲运动背景资料
扫盲运动是指扫除文盲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高达80%。 文盲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工厂、农村、部队、街道纷纷举办扫盲班,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化学习。
⚪️概念
扫盲运动是建国初期党领导的一场主要针对社会下层的群众运动。 它发生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它所面对的对象,决定了它具有统一而又灵活多样的特点。
⚪️特点
首先,农村扫盲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为此,各级政府结合农村实际、农民生活,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 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各级政府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与群众协商制定扫盲计划,力争整个过程都在合作化的规定范围内。 当时,各级地方政府统一安排生产、学习、开会的时间。 有的地方规定评分、录音工作要在现场完成,没有占用学习时间。 对文化课、政治课的学习、党组会议的时间等都做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 。 当时特别重视农民扫盲教材的编写。 比较流行的是《识字与劳动记录教材》,从农民自己的名字开始,然后学习土地的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称以及会计格式。 由于贴近农民的日常生产,农民只需要两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可以初步掌握会计和工作记录的技能。 为了统一领导扫盲工作,各地还成立了扫盲协会。
其次,“以民教民”的工作方法解决了扫盲运动中的教师问题。 作为一场群众运动,仅依靠正规教师和正常作息时间的教学,很难完成短时间内扫除文盲的艰巨任务。 建立一支识字教师队伍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各级政府特别重视业余教师的培养,整合当时的教师资源。 当时的业余教师中,有七八百万农民是通过扫盲活动而识字的。 大量投入农业生产的初高中毕业生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此外,农村小学教师超过百万。 。 当时有人呼吁“发动有识字的人去教不识字的人,让一切有识字的人,包括工人、农民、城镇居民,包括学校教师、小学以上学生、国家成员”机关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纷纷加入扫盲教师行列。 同时,要注重解决业余教师生活、生产中的困难,教育他们认识到教人读书识字是为人民服务的,是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因此一份光荣的工作。
三是共青团协助各级政府,在扫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扫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扫盲依靠的主力军是青少年。 “消除占农村青年7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是实现农业合作化伟大任务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技术改造、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条件。”未来在农村地区。” 为此,团中央要求各级团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在全国农村掀起全民扫盲热潮,使扫盲工作紧密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社会主义改造。 团青年作为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在发动群众入学、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指导群众学习生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最后,扫盲运动为农村妇女寻求自身解放打开了大门。 妇女占农村人口的一半,但长期远离知识和文化,导致妇女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 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不仅对解放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各级政府组织妇联组织作为领导妇女工作的机关,对妇女进行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使她们摆脱封建主义造成的愚昧,使她们能够正视妇女问题。他们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社会尊严,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社会角色。
⚪️必需品
①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民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文盲率达90%。
②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③识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最基本的人权。
⚪️意义
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文盲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8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6.72%,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辉煌的一章。 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也意味着中国人口素质显着提高。
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兑现了对世界的承诺。 “消除知识差距,将世界上每一个居民的受教育权利变成现实”是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行动的两大主要目标之一。 扫除文盲是该项目的主题。 198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 目的是实现2000年扫除文盲的行动计划。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和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当然应该努力在2000年扫除文盲。 2000年。
总之,建国之初的扫盲运动,不仅使广大农民在文化上摆脱了旧社会的噩梦,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也为广大农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时间
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决定开展扫盲教育。
②1952年5月24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末。
政府开设各类实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③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④教育部和全国妇联于1990年联合设立妇女扫盲奖,每两年表彰一次扫除妇女文盲先进单位和个人。 其目的是推动妇女扫盲工作更好发展,实现20世纪末基本消除青壮年妇女文盲的任务。
⑤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将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20%以下。超过5%。
⑥教育部建立了素养评价表彰奖励制度。 1996年,设立“中华扫盲奖”,表彰对扫盲工作做出贡献的组织和扫盲成绩突出的个人。 1996年至2000年,每年对扫盲教师和基层扫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一次。 五年来,近千名个人、400多家先进单位受到表彰。
⑦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向世界宣布:中国已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⑧2001年3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也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文盲和贫困人口有850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到6.7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从而实现了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目标。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文盲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8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6.72%。
⚪️选自百度词条
只需点击以下文字链接即可阅读推荐内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