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涛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91百科网 57 0

曲江涛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电影 曲江 结尾 剧本 影片 第1张

2012年2月4日19点35分,曲江涛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在中央电视台六套首映。五年前的同一时间,这个来自乌鲁木齐的年轻人正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希尔顿酒店用手中的相机狂拍名人。那一年,曲江涛参与的作品《颍州的孩子》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导演梦

九十分钟,《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历经两年时间完成的电影就结束了。有很多观众寻找这部影片的来源,但由于版权属于电影频道,网上甚至连片花也没有踪迹。“说白了,就是为电影频道定制的影片。”曲江涛淡淡的说。

和几年前在洛杉矶见识的一百多位明星走红地毯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不同,因为是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内购的影片,所以从《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本通过那天开始,就注定了基本不会有机会在电影院放映。在中国,这样的小成本电影不可能考虑太多宣传的问题,而“被定制”可能是一个剧本不错的出路。“其实在电视台放映可能比电影院效果更好,因为很多不进电影院的人会从电视上看电影。” 从这个角度上想,曲江涛还是很欣慰的,毕竟作为一个导演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我就是想做个真正的导演。”五年前,曲江涛这样对采访他的记者说。那时是因为纪录片《颍州的孩子》的缘故。在那部纪录片中,曲江涛作为华裔导演杨紫烨的摄影师一起去了洛杉矶。回来后,杨紫烨上了杂志的封面,曲江涛也多了一个身份――奥斯卡的摄影师。“就是免费出了趟国,发了我一件T恤衫。”说那话的时候曲江涛刚从美国回来。

和十年前初到北京的情形不同,现在的曲江涛有美好的家庭,基本稳定的收入和业内公认的口碑,而十年前的他只是个有着模糊电影梦的年轻人。“我之前在北电上导演进修班就是想拍电影,可毕业后做得最多的却是纪录片。纪录片不是赚钱的行业,但还是能够保证温饱,我主要是不想离影视圈太远,或许一直游荡在这里才能寻觅到拍电影的机会。”

2003年曲江涛拍摄了短片《我的北京生活》,那一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毕业。影片中形形的人就如同和他一样都带着梦想,却被现实戏耍。而在这部短片之前和之后,曲江涛一直做着各种各样与影像有关的工作:广告、纪录片、宣传片、MTV、情景剧……“一度以为自己离电影已经很近了,甚至还开了新闻会,但折腾了近两年之后悄然死去,不了了之。”谈及曾经被荣幸地选中做某一项目的“亚洲新导演”时,曲江涛说,“其实电影圈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完成一部电影真的很难,无论编剧、导演还是制片人。”无论如何,曲江涛的电影梦一直没有改变。

2011年的《孙子从美国来》,可以说是曲江涛第一次真正按照电影运作方式做导演的影片。“说这是真正的电影仍然有点勉强,因为投资方是电影频道,渠道并不是影院,虽然播放过一次,但什么时候再放就不知道了。”按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入会要求,只有执导过进入院线的影片的导演才有资格加入。“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不算是我的第一部。”

不会花钱的导演

电影中老杨头的美梦被一阵激烈的敲门声击碎了――儿子杨栋梁带来了洋寡妇儿媳和六岁的“拖油瓶”布鲁克斯回来了,将生活在中国农村的皮影班主一下从热闹纷繁的《大闹天宫》场景中拖回现实。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简单却充满矛盾的“惊艳”开场让不少屏幕外的观众停下了手中的遥控器,结构的紧凑和故事的精彩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用心。

和中国其他“贺岁档”的电影一样,《孙子从美国来》也充满轻松幽默的喜剧氛围,而像所有同类故事一样,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剧本在审查阶段我就被告知,这部片子会作为电影频道的2012的春节贺岁片播出。”曲江涛坦言,他拍电影“其实不愁钱”。“因为实在是要得不多嘛!不是我会省,而是不会花。”

两个主要人物,单一的农村场景,基本没有特技动画,完全靠演员表演和导演掌控能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孙子从美国来》,都是一部低成本的“小”片。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花掉那些钱,因为想花钱太容易了,‘造’就成了。”曲江涛假设在拍最后皮影表演的那场戏,如果准备找五千个观众,钱一下就花完了。“有多少钱,就拍多大的规模的片子。没有一个投资方的钱是风刮来的,人家信任你,你就要对人家的投资尽心负责”,电影的花钱与否和剧本密切相关,“在剧本阶段,我就没想写成一个会花很多钱的东西。”

“影片投资小,人物不能太多,不能用大场面,不能有高科技。”每个影片投资方都要赚钱,谁也不想玩票,更多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专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想花钱太容易了,但是没有必要。”

淡生活浓电影

电影中老杨头为了给布鲁克斯能吃上“汉伯格”,去村中的小店买烧饼夹肉;为了能让“喝牛奶长大的娃”有奶喝,甚至跑到乡干部家套近乎。故事里的一对老小孩怎么看都真实可信,宛如我们身边的家人。

现在已经定居北京的曲江涛,偶尔回到老家,发现和父亲在一起时,最能让老人家眉飞色舞的,却是任何关于小侄子的事情。“那神采飞扬甚至都让人妒忌了”,《孙子从美国来》一开始就是用这孙俩为原型。“那段时间比较清闲,就有了写出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2011年,曲江涛看到网上有征稿信息,打印了一份就寄过去了。反正也无所谓,几年前刚到北京的时候,曲江涛还有过将大把简历“海投”的经历,而这次却获得“夏衍杯”创意电影剧本奖。“我经常会有一些想法,很多题材都想做,但现在很多也已经被人拍掉了,比如《天狗》、《千钧・一发》、《像小强一样活着》、《人山人海》的故事。”有时候,曲江涛也从网络新闻或自己喜欢的小说中寻找素材和灵感。但再好的剧本,还是要找到肯买单的人。“如果碰不上对的投资人,仍然很难。”

田壮壮带来的信心

电影中老杨头的皮影技术被乡文化站王副站长看上,死缠烂打得非要他帮忙,创办皮影工艺培训班,出山授徒,这让对传统艺术没落现状基本绝望的老杨头充满矛盾。作为影片的另外一条线索,这段情节让整个影片变得更有节奏感。

“现在肯定和最初的想法有很多不同,田壮壮给了我很多的建议。”曲江涛和本片监制田壮壮相识多年,如朋友一般,常常去他的公司喝茶聊天,但却没有涉及最为核心的电影。“说来惭愧,是因为我一直拿不出像样的故事来。”直到《孙子从美国来》,总算让曲江涛有机会一偿所愿。“他喜欢这个故事,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开拍那天,田壮壮专程到现场盯了整整一天,这给曲江涛吃了一颗定心丸。

毕竟曲江涛在纪录片的经验更丰富一些,故事在脑海中自然就形成了线性叙事和逻辑思考,而田壮壮则让他更多考虑电影的蒙太奇的内容,以及整体节奏和情感。

“这些都做好了,就应该不会制作出一个很烂的电影。”

没有什么不能接受

影片结尾,皮影戏多年之后终于再次开演,布鲁克斯在老杨头悲凉的唱腔声中被母亲强行带走,而老杨头则将他的视若珍宝的成套皮影《大闹天宫》送给布鲁克斯。半年后,在中国的春节,一家人又重新团聚。

现在这个结尾和曲江涛最初设想的不同,他希望故事能在一个伤感的情绪中结束,开放式的结尾更符合他对电影的审美。“原本想爷爷躺在那里,故事就结束了,后面就可以让人有一个想象的空间,但制片方会对有些内容有些要求,比如是不是不搞笑,必须要增加过年的气氛。” 一开始有些抵触,但如今的结尾他也接受。在曲江涛的眼里,没有什么一定要较真的。“一部影片的诞生本身就需要很多的斗争和妥协,在守住底线的同时把故事拍摄完成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同所有中国的故事一样,至少贺岁片都是要有个喜剧的结尾

与专业的人合作

尽管是摄影师出身,但曲江涛坦言自己并非“技术控”。“好的摄影师的标准不是技术,更重要是意识。”很多画面,曲江涛会与摄影师一起探讨其中的深意,在他看来,一个团队的专业度至关重要。“剧组就是一群人一起干事,干完就完了,但在这段时间内,你够不够专业,够不够敬业?这些东西一看即知。”他很庆幸《孙子从美国来》制片方团队的专业,“所有人都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剩下的就很顺利了,导演只要把握住艺术和表演就好了。”

即使在剧组中,偶尔与制片方的意见不合,曲江涛也并不在意,“只要不出人命,就没有大事。”

“格局是是随着能力和阅历逐渐做大的,而有些是胃口被养大的,这一部一百万下一部五百万,我觉得这和剧情有关,如果现在给一千万我肯定不敢花,将来也许能够驾驭到。”

结束语

“我觉得机会来了,就把握住,甚至主动出击,虽然是“小”导演,但也确实不年轻了,我需要抓紧时间,用电影去呈现脑子里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故事。”说完这段话,我们结束了采访。地点是在传媒大学地铁边上的一间咖啡馆里。近一个月以来,他如同上班一样在这里和另一个编剧写剧本―一个轻喜剧的爱情故事,不出意外,下半年就会开机。“一样的低成本,一样的好看和好玩。”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曲江涛的这部影片将会以商业片的模样进入影院。

标签: 电影 曲江 结尾 剧本 影片

发表评论 (已有10345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