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该如何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91百科网 37 0

一、当代大学法律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董宇通过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表明:“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我国高校大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但法律知识的整体水平并不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但不重视法律基础课程。 他们只有在考试时才急于解决问题。 大多数学生重视学分而忽视实际成绩。 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知识。 基本。 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学基础》课程学时有限,本科生32学分,专科28学分。 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观念偏颇,法律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基础。 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低、法律知识薄弱,容易产生错误观点、法律观念淡薄。 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实施表示怀疑和不信任。 《中国青年研究》(1999,2)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 35.1%的大学生对“如果你参与诉讼,就会得到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而58.1%的大学生表示缺乏信心,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 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个问题 79.7%的受访者回答“不太平等”,12.8%的人回答“不平等”位居第二,9.5%的人回答“平等”。 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反,他们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放弃法律武器,用报复来寻求“正义”,这就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

(三)高校违法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如今,大学生犯罪问题呈现上升趋势。 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的调查显示,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全社会刑事犯罪的1%。 “文化大革命”期间,占刑事犯罪总量的2.5%,近年来占全社会的17%。 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将烧碱和硫酸混合的饮料泼到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熊的身体和嘴里,造成多只熊受伤。 刘海洋被拘留后表示,自己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法律知识。 我了解民法、刑法等,但不知道伤害熊是犯罪行为。 现在我知道了,我很后悔。 可见,刘海洋并没有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 大部分实施犯罪的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观念淡薄。 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达到自我教育的状态”。 因此,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十分重要。

2.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把一个无知的(犯罪)人送到社会上高校,就是给社会增添了危险的成分。”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具体化。 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推进各项法律工作。 笔者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重视“法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改变认为《法律基础》课程只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观点,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高等学校《法律基础》课程要实施以法律意识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要使《法学基础》课程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哈佛法学院院长兰代尔曾说过:“有效掌握法律原则最快、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包含这些原则的案例。”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生动、实际的例子进行教学。 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司法案例,通过学生自身的案例分析和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律原理和基本制度。 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来单一的纯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把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转变为师生相互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

(二)高校要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校园环境。

高等学校的管理要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在学校环境中,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是要从“依法治校”入手,因为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法律的效果。对学生进行意识教育。 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 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必须按规矩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 此次改革旨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为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又是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造成的。 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拥有坚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习惯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 北京大学精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峰研究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神经衰弱、强迫症等。 大学生犯罪动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在动机,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心理的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犯罪分子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界的刺激则是外因。 我们知道,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 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法律素养。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己,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我,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心理控制力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风俗的侵蚀,提高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我国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使所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标签: 法律 大学 犯罪 意识 法制

发表评论 (已有4063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