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硕士考研冲刺真题笔记资料

91百科网 17 0

我介绍一下我的情况。 吉林大学金融学院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准确的说,我今年是“三战”考生,也就是考了三次考研。 第一次考研,也就是2017年,我按照家人的意愿,报考了中央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 2016年11月初的一天早上,我无意中得知北京大学有“中国哲学”专业。 那天中午之前,我决定去北京大学参加哲学考试。 接下来,花了两天左右的时间收集信息,包括参考书、过往分数线、报名人数、各分数段考生分布情况、报名考生总体情况等。 后来我和家人、好朋友沟通后,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当时,中央财政的登记是当场确认的。 我的家人希望我至少完成考试。 当时我对日益增长的焦虑感到困扰。 我已经觉得今年中央金融已经不行了,也没有心思继续复习金融专业课程了。 我只是无奈地忽略了父母,转身开始准备明年的考试。 当然,事后看来,我当时是极其无意识的。 至于转学到北大中国哲学,我的家人和朋友都不认为我能考上:我的父母觉得我当时状态不好,所以就让我“玩”一下吧。自己坚持了一年,然后“碰壁”自然就放弃了。 我的室友认为这“令人难以置信”,我的好朋友则认为这太冒险了。 而我呢,除了一种可怜的、毫无根据的“自负”之外,我其实并不认为自己有成功的现实可能性。

跳过准备过程(下面会提到),先说结果。 2018年,我的初试成绩是396分(政治69英语,西方哲学67,中国哲学125,135)。 当时,虽然我已经注意到,2017年10个3月份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结果显示,中哲大学录取了5个,也就是说统考名额只剩下1个了。 HY弟兄也提醒了我这一点,但当时我正沉浸在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初审结果带来的巨大惊喜中。 不愿面对“再次残酷”的现实,我以为自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几乎没有为复试做任何准备。 这就导致了有浮动名额,但我却因为自己的浮躁而没能抓住机会。 第二次,2019年,我的初试成绩是399(政治73英语,西方哲学79,中国哲学118,129),我也如期通过了复试。 下面我也会详细介绍这个过程,但我脑子里真的只有我自己。 知道了。 总之,回顾我的考研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考研是一次逃避,一次逃避,更是一次救赎。 我真的知道从金融转向哲学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学术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作为专业追求爱好意味着什么吗? 我考虑过机会成本吗? 我准备好参加两次考试了吗? 我能承受这个选择吗? 我自己可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你也可以问自己,你真的知道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吗? 做决定之前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 上面的话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 “清晰”不是目的。 请原谅我。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就提到过,以我个人的观点,我的经验对你来说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这是因为我的准备过程与通常的考研经验帖中介绍的有很大不同,我认为后者才是我应该遵循的。 其实我也尝试着按照前辈经验帖里的准备方法和时间安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但直到最后都没能成功。

我按照时间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准备过程。 我决定在2016年11月初报考,然后在11月中下旬左右,为了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我花了三天左右的时间集中精力阅读了《衰亡史》第一卷。罗马帝国的衰落”。 我当时正在做一些活动,所以就买了。 我买了一堆专业相关的书籍,然后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个月左右的《老子注解》,只读了四十章左右。 之后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自己也曾一度摇摆不定。 支持我的,不仅仅是我对北大的执念,我对中哲的“善意”,还有身边每个人或明或暗的或多或少的支持。 反对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我就这样一直坚持到2017年4月下旬,直到毕业论文快完成了,我才抽出时间读了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 (至王新斋)五月。 也许在此之前我也看过中哲白皮书(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我大概最多只看了先秦部分)。 我和另外三个男生在学校北门租了一个房间,准备一起“二战”,等待租房的事情结束(特别感谢我可靠的同学),接下来的一切琐事就来了。毕业季,比如和同学一起吃各种饭菜,说再见,还有一些特别悲伤的事情,直到7月1日其他同学全部离开。 我们中的一些人每天都会去图书馆(有空调)并开始阅读。 就这样,考研真正开始了。 7月初的第一周,我集中精力阅读了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第一次),感觉自己的阅读状态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此,到九月底,我关于西方哲学的主要著作是结合苗立天的《西方哲学新史》重读西方哲学白皮书,关于中国哲学的主要著作是劳四光的《西方哲学新史》。新中国哲学史》(读完前两卷和第三卷一部分(上))(下面有关于劳动的专门解释)。 之后,为了加强记忆,我从九月中旬左右开始整理笔记(我的整理方法也将在下面说明)。 这次做笔记非常费劲。 我用两天作为一个时间段。 第一天白天(上午和下午)整理中哲(一边整理笔记一边继续看老四光,直到十多天后停止看老四光,尽力整理中哲的笔记),第一晚上和第二天白天整理西哲的笔记,第二天晚上整理中哲的笔记(然后是第三天白天)。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中哲和西哲各有完整的一天(加上睡前和睡后)进行反思。 、理解、巩固,直到倒计时还有不到五十天,我发现继续整理笔记会影响后面背诵的进度,于是我每天按照计划背诵之前整理的笔记,然后继续整理笔记。 不再需要面面俱到、逐字复制重要单词,而是整理关键词和关键文本,加快进度。 但即便如此,直到考试前十多天我彻底放弃整理笔记,康德才说完。 它根本没有被覆盖。 中哲稍好一些,但我原本计划讨论的十几个重要类别已经完成了不到一半(幸运的是,最重要的已经完成了)。

开始背诵后,我选择了“滚动背诵”的方式,以孔子为例。 第一天早上背诵完后,除了利用当天的零碎时间加强记忆外,第二天早上还要快速复习一遍。 孔孟荀(先秦儒家)结束后,你应该再过一遍。 先秦部分结束后,你应该再看一遍。 这种滚动并不严格,你不需要按照我的安排。 只要有这个意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来安排复习。 看来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 其实只有第一次和几天后的第n次是最耗时的。 其余的只能浏览、读完,不能大声背诵。 最后十天,我背了专业课的最后背诵。 这时我又加上了四大题的背诵和英语作文模板。 由于政治英语的准备时间很短,考试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当我参加西方哲学考试时,我从信封里拿出折叠好的试题,看到了英文课文。 我立刻意识到问题变了,开始看六点讨论,一开始我一着急就想不出来问题了。 我停止了写作,惊慌了大约五六分钟。 然后我就想到了海哥曾经告诉我的“阵地战”,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反正基本的东西我已经熟悉了。 你只需要选择一个思考的起点。 如果实在听不懂,甚至可以选择最相关的内容,在答题卡上展开。 随着笔的前进,你的心情会慢慢平静,你的想法也会慢慢开阔。 您也可以稍后再看问题的答案。 西方哲学考试结束后,我的心情很不好。 出来后我没有再说一句话。 爸爸陪着我考试,没有说什么,让我平静下来。 好在我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于是午饭时间继续温习中国哲学。 考试的时候,因为我对中国哲学的内容比较熟悉,除了心论之外,我也提前整理好了前两类讨论的内容,所以从开始写到结束铃声响起,除了手腕一抖,没有任何停顿。 出来后我很满意。 冲淡了早上夕哲带来的郁闷心情。

2017年吉林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硕士考研冲刺真题笔记资料 笔记 考研 北大 哲学 背诵 第1张

接下来说一下2018年3月28日之后的准备过程,我在家待了一个月左右。 感谢家人的支持,我打算出去复习。 那时,我有两个选择。 一是在北京大学旁边租一套房子。 好处是可以旁听,但是不止一位学长说旁听对于考研用处不大。 ,另外一个就是去杭州,优点是风景很棒,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增加一技之长(跟老先生学拳)。 4月底,我先去了北京,又去了杭州实地考察。 我发现,首先,北大租房成本高,条件差。 二是学生证查验日益严格。 再次审核的压力太大了(见审核经验贴)。 最后,因为“伤心”,所以放弃了去北京。接下来去了我特别喜爱已久的杭州。四月底,美景已去,荷叶开湖水已经初具规模,我在宝石山脚下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旁边租了一个房间,收拾好东西,搬到了杭州。这纯粹是为了“放松”,与“复习”几乎无关。虽然我带了很多书,买了很多书,但每天从西边锻炼回来,我还是很累。早上的湖,我心情郁闷,没有复习的意思,只能​​在专业课之外看一些书和上网。只有一只猫(我室友的)陪伴,这只猫还很小,有一次我早上洗澡的时候,它钻到了我的床底下。 我出去后,它在房子里跳来跳去,在床上跳来跳去。 结果它跳到了脸盆边,把柜子摔倒了。 当我想回到楼上时,我出去时把门关上了,出不去。 我尖叫了很长时间,直到我的室友听到尖叫声站起来,打开门把我带走了。 从此,它就成了我房间里的影子。 当我进入房间时,我会爬到床底下,除非我用甜点酸奶猫棒玩具来引诱它。 我太过分了。 总之,直到八月底离开杭州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与考研相关的书籍,这导致我的焦虑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实我离开杭州是因为我觉得再这样下去考研就泡汤了,所以8月月底告别了杭州,回家两天收拾东西,然后然后北上回到长春,住在本科同学的研究生宿舍里。 巧合的是,这里还是我们本科时的宿舍楼。

2018年1月7日离开长春时,我以为我再也不会回去了。 没想到仅仅六个月后,我就被打脸了。 人生真是出乎意料。 2018年9月,我主要重读了劳四光的《哲学史》第三卷(上),即从韩愈到阳明考研。 十月份,我的状态又回落了。 我基本不看书了,只看了钱信祖的《就这样,随着现场确定的时间,我在11月初回国复习。此时,只剩下不到五十天的时间了,我终于开始维持一个平均每天复习时间八小时以上,这段时间除了复习中哲去年的笔记外,主要看的是劳四光和徐复观的《中国人性史(前)》。还读了郑开老师的《道家玄学研究》和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西方哲学新读者中流行的《玄学的历史演变》,还有两本重要的书11月中下旬才拿到的资料:丁哥的《西方哲学课堂笔记》和天月老师的《西方哲学笔记》,前者不费力,后者不是录音笔录,而是经过编辑的。另外,天悦老师的教学思路与教材有较大差异,所以显得比较困难,但我却从中受益匪浅。 这十天的时间我压力极大,心情也不断的起伏。 有时候情绪低落,实在不想看书,就戴着耳机去南广场散步。马勒第二第六第九,贝多芬第三第六第七第九,勃拉姆斯没有.1和4号,柴可夫斯基的5号和6号。上个月我可能平均读了这些作品三遍以上。 多亏了他们的支持,我才没有受苦。 抑郁症的致命影响。

我习惯先确定试题的范围和格式,天知道西哲的题目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同样,去年复试被杨老师提问时,我什至忘记了“太虚是气”的相关课文。 所以今年复试之前,我看了杨老师的书,主要是讲先秦孔子的。 孟、宋、明专攻朱子、二程。 结果复试的时候,杨老师根本就没有问……回到12月18号,那天西哲又让我大吃一惊。 我还是不知道老师会做什么。 我脑子一片混乱,就在下面的广场上闲逛。 当时我心情非常低落,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想法。 从2015年11月15日去上海开始准备考研的三年多时间,就在那时全部赶回了我的身边。 ,虽然我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我的心却已经开始颤抖。 到12月22日晚上,我已经完成了公开课。 英语完全出乎意料的容易,但我一点也不兴奋,因为当时我脑子里的西方哲学内容也没有了。 我根本没有记住名字和简短答案。 这并不是因为我确信它们不会被测试,而是因为我时间紧迫,没有时间背它们。 于是我脑子一片空白,忘记了德国古典的部分。 光,去年考试第一晚我就熬夜了。 西哲所记住的所有内容,在我半睡半醒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片星云。 它们不断地从我的眼前掠过,被点击、被浏览。 但这一次我睡着了。 凌晨两点左右我就醒了,感到非常恐慌。 我喝了一罐红牛,继续看西哲。 五点左右我又喝了一罐,但红牛还是没能把我从困倦中解救出来。 我心里慌了,身体也倒了下去。 两个多小时后,当我拿到试卷,看到试题时,脑海中重新浮现出相关内容,恐慌自然就消失了。 虽然当时被强行压抑的恐惧、焦虑甚至绝望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但那种心境早已和当时的“我”一起及时消失了。 现在在火车上写这些东西就像写作一样。 另一个“我”的出现,确实对应了“种种过去的事情,比如昨天的死亡”这句话。

不知不觉间,我就胡言乱语了,超出了我原来的计划。 我总结一下我的准备过程。 准备时间比较集中,和平时体验帖中介绍的准备时间类似。 第一年是9月到12月,第二年是11月中旬到12月考前(四十天),看来第二年的准备时间极其短。 事实上,最耗时的工作,记忆考试的基本内容,已经在第一年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完成了。 。 然而,如果早知道2016年11月我会经历什么样的情绪,我就会如此温柔而巧妙地放弃第一次考研,放弃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选择挑战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到三个小时专业? 我想轻松地回答“是”,但这并不那么容易。 做出这个选择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明白它背后的意义,但似乎还有越来越多的意义我还不知道。 人生没有第二次机会,很少有人愿意冒险,但冒险的人却有很多,为什么呢? 每个人都在寻找所谓“成功”人的必然性,但是所谓的“成功经历”真的蕴含着多少必然性吗? 每当想起这两年的一切侥幸与幸运,我总觉得“必然”是那么的轻松、简单、讽刺。 这两年,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过如果我没有通过考试的后果。 每次我都没有完全理解它,因为它看起来太重了,我实在没有精力去钻研它。 但这种沉重,相比于成功的幻象,虽然很难以接近,但却显得更加真实。 有多少人上岸? 那些没有上岸的人呢? 公平地说,他们真的不够好吗? 通过考试之前和之后我有什么变化吗? 对于我来说,没有通过考试是一个难以忍受的结果。 我觉得我只是因为运气才避免掉入深渊,因为与这次成功相比,我离失败更近了太多次。 每当有人要问我如何准备时,我想说,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考研。 以北大和中国哲学为例,你是想上北大还是学中国哲学? 如果你想考北大,北大那么多专业比哲学系好考多了(显然是有名额的)。 如果你想学习中国哲学,有很多学校比北大容易考。 为什么你必须这样做? 与其在经验帖里看如何准备,不如反思一下自己能做多少。 与其幻想成功后的光环,不如想象失败时的痛苦。 最重要的不是准备,而是选择。

回到“如何准备”。 之前的经验贴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所以我就提几个我认为可能有用的点。 首先,信息收集非常重要。 考试信息:如历年分数线、各分数区间的人员分布、录取人数与名额的关系等; 参考书目:详见其他经验帖; 试题:范围、布局、复现率、真题讨论涉及范围、考试形式、超类范围等。 其次,除了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一直都是推荐,劳四光新编的《中国哲学史》和徐复观的《中国人性史》都非常清晰,可读性强。 这两本书都不是必读的。 劳四光的文笔比较古典。 徐氏的一些观点与他们不同(如他对《中庸》的观点),应仔细区分。 好在初试的内容很基础,不会涵盖那些内容。 其他主要书籍的推荐可以在各种渠道找到,比如以前的经验帖、百度、未名论坛上一位师兄的帖子。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哲学方面,除了白皮书和《宋明理学》是必读的之外,其他的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建议专着阅读以阅读哲学史为基础。 另外,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笔记。 对我来说,在完成哲学史的初步阅读后,我首先按照问题类型、周期和重复次数,在纸上列出过去的论文,尤其是最近的论文。 经过几年的真题,你就会对真题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掌握,然后根据真题的考试方法去查哲学史:某个地方可能有一个著名的解决方案;某个地方可能有一个著名的解决方案。 某个地方可能有一个著名的解决方案和简短的答案,并且某个地方一定有一个简短的答案; 某些类别是相关的,应该进行比较、思考和垂直排序。 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整理笔记的方式。 它不能用来阅读哲学史,也不能代替阅读哲学史。 备考,方法可以“功利”,也应该用。 目的是“效率”,但也不要忘记初心,失去最初的好奇心,否则会适得其反。 最后,我推荐两种算作“习惯”的方法:一是写日记。 考研往往很孤独,没有人可以说话。 没有人能承受如此长时间、高密度的负面情绪发泄,除了你的日记。 还有其他精彩的事情我就不详细说了; 一是“五秒规则”,即对于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在思考后的五秒内决定并去做。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惯性。 影响,比如“我今天很累,你想去自习吗?” “《权力的游戏》今天更新了,我应该在看书之前先看这一集吗?” “今天这么晚了,明天的单词我不背吗?”哎呀,这位兄弟的书怎么这么烂啊! 我今天不看他哥哥的书了!”这个方法并不是每次都有效,但是如果你心里有这个意识,过一段时间你的整体状态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这篇文章本来是昨天在火车上写的,今天就快写完了。 过了一会儿,象鼻已经远离了昨天开始写作时的心境。 俗话说“留住真相,才能记录我的过去”。 ,我无意再修改了,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标签: 笔记 考研 北大 哲学 背诵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