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而自尊心却是培养自信的关键一环,自尊心不是自负,不是傲慢,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心是人类的原动力和基本需求,没有原动力的驱使,人就会固步不前,失去自我价值。
莎士比亚曾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几近于自卑。”如果一个人自尊心受损,就容易失去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自尊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强,这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父母不经意的言行举止,就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破坏性批评孩子
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你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这么没有毅力。”当孩子做错事了,父母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正缺点。
如果父母的批评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孩子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如果父母的批评针对的是孩子的人格,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丧失自尊和价值。
以上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损,他或许是一两次没有认真写作业,而你的批评指责变成了他是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让孩子在潜意识里留下否定的评价和心锚。
2、人前教子
有时候孩子在人前吵闹不听话,父母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大声呵斥孩子。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于权威,不敢抵抗,殊不知这是挫伤孩子自尊心的表现。
冷言冷语一次就能把孩子幼小的心灵伤害了。试想,如果换做你,当众被人批评,心里也肯定不好受,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了他们只能屈服别无选择。
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却向全世界抱怨:“我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
3、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或者高级玩具,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食物的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就得做什么的话,那你就变成了奴隶主,孩子变成了你的奴隶。
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的尊严。
4、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你瞧人家……”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会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家孩子的缺点进行比较。
我们以为,和优秀的人比较会激起孩子的学习激情,其实不然,在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父母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达到让孩子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留下负面阴影。
我们要做的就是教育孩子和自己比较,与昨天的自己比较。比如“不错,这次比上次进步了!”
5、父母的行为轻浮
父母是孩子的活教材,心理学家鲍德温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平时语言中粗俗、出言不逊、喜欢搬弄是非等,孩子就会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
因此,即使父母讲得如何生动,孩子也学不会尊重。
6、父母的惩罚方式不恰当
父母的一些过激的惩罚方式,会在孩子的心中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的影响。
有的父母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这种行为孩子自尊心造成最直接的伤害。“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惩罚方式真的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不能只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判断孩子的对与错。如果一味地惩罚打骂,只能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尊严丧失。
7、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许多父母为了孩子有好前程,包揽了孩子生活的大小事,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孩子只要专心读书即可。
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让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当他成年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也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8、有条件的爱
“要是你考了前三名,我就带你去旅游。”“要是你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就别回家了。”
这些话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父母有条件的爱会导致孩子学不会认真地去爱他人和被别人爱。
如果父母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做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让孩子从小意识到“爱是可以算计的,可以交换的。”
所以孩子也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爱,成年后他无法和他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他婚姻的不幸。
自尊心不是大人才有的专利,孩子和大人一样,从小就有很强的自尊心,只是现实中被大人忽略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更加自信从容,更加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池沐,爱生活,爱文字,专注亲子教育,愿用温暖的笔触,写温情的文字,让更多的孩子茁壮成长,关注我,一起携手成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