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贫困率下降幅度很大

91百科网 45 0

在中国研究他的人很少。 浙江曾有人想翻译他的作品。

北京时间昨晚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安格鲁斯·迪顿(Angus Deaton,微观经济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以表彰他对消费贫困和福利。 根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公告,安格斯·迪顿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他设计的需求系统;2.他设计的需求系统;3.他的贡献。 2、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包括宏观和微观数据的收集); 3. 目标 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和贫困程度进行研究。 获奖后,迪顿表示,“我确实预见到贫困率会下降。过去20年里,贫困率大幅下降,我认为这种趋势将会持续下去。但我并不是盲目乐观主义者。” 在宣布该奖项之前,有人问他对欧洲难民问题的看法。 他表示,从长远来看,全球贫困率下降可能会缓解这个问题,但目前还不能。

与很多热门候选人相比,主攻微观经济学的安格斯·迪顿不太为国内学者所熟知,但他的研究其实非常接地气。 就在10月4日,世界银行提高了贫困线,将每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从1.25美元提高到1.9美元,这意味着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将会增加——贫困的定义实际上是人们的消费等级。 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所以安格斯·迪顿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贴近现实生活。

迪顿的深刻之处在于,在他看来,贫富差距绝不是简单的收入问题。 如果只是富人的收入增加,穷人就会相对贫困,但总体生活水平会提高。 然而,在收入领域之外,在健康和福利方面,一旦富人占据过多的社会资源或维持政策制定,对穷人在这方面的挤压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系主任李景奎:“我读过他的作品,甚至想翻译他的书。”

“确实,国内研究安格斯·迪顿的学者比较少,我也只读过他的书。”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系主任李景奎博士在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说,因为我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所以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009年我读了《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作者是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约书亚·安格里斯特。在这本书中他提到了他老师的一本书,就是安格斯·迪顿的《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我觉得非常伟大。然后我就好奇就找了这本书看,后来上课时经常用到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比较理论,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业内最好的消费理论教材。”景奎说,后来他甚至想翻译他的书《住户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但是。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被搁置了。 我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但我相信安格斯·迪顿获奖后,会有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这个领域。”李景奎来了。他在微博上用四个字评价迪顿的获奖:“当之无愧。” ”

在李景奎看来,安格斯·迪顿最大的贡献是搭建了数据与理论之间的桥梁。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模型,叫做艾滋病需求,是他提出的。 他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扩展到收入和储蓄的研究,特别是衡量贫困和健康,并将其与家庭数据调查相结合,这是他的强项领域。

安格斯·迪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贫困率下降幅度很大 贫困 消费 收入 经济 微观 第1张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金川:“他用数据告诉你消费和收入的关系。”

“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我们的几位老师正好在开会,当然,大家都知道他很厉害,但还是有点意外。” 钱宝智库专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金川说。

1936年以后,也就是凯恩斯之后,很多经济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宏观经济学。 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才出现了一种思潮——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也就是说,以前大家都研究总消费、总投资、总需求等,但后来有些人开始了解个人行为,比如个人储蓄和消费。 从此,微观行为支撑了宏观经济。 ”石金川表示,安格斯·迪顿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微观计量经济学”,在消费领域非常有用。

例如。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人们的消费受到当前收入的影响。 此后出现了两种理论。 第一个是“生命周期理论”,意思是“人们的消费不是根据现有的收入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一生的收入来决定的”。 例如,当人们年轻时,收入较少,消费相对较多。 到了中年,他们的收入很高,但支出却相对较少。 年老时,收入减少,但支出却不会减少; 第二个理论是弗里德曼提出的,叫“永久收入理论”,意思是消费不是建立在暂时的收入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持久的收入基础上。 安格斯·迪顿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这两种理论与实际现象并不完全一致,于是他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 他提出,“消费平稳,永久收入相对波动会大”。 “他引入了‘预期收入’的概念,也就是说,他认为可预测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较大,而不可预测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较小。” 史金川说,当然,安格斯·迪顿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这个计量经济学模型,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迪顿悖论”。

新闻+

直接援助

贫穷是无法改变的

既然谈了消费,贫困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安格斯·迪顿在《大逃亡:健康、财富和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谈到,工业革命以来东西方之间的“大分流”造成了巨大的国际不平等。 如何帮助落后国家和落后地区? 迪顿反对富国对穷国的直接援助,认为援助会破坏穷人最需要的东西,外援会破坏当地国家能力的发展:“一个好的政府需要与当地人民和国家达成契约,而外国援助则打破了这一契约,因为维持这个政府的财政资源并非来自国内。”

他认为,很多人期望政府出面为人民带来繁荣和平等,却忘记了政治本身的利益。 鼓励制药公司开发利润较低的药物、放宽移民和贸易政策以及取消限制有助于缓解这些不平等现象。

金融危机前后

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年的获奖学者,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金融危机之前,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往往都是新经济学派。 比如博弈论在过去特别流行,1994年、1996年、2001年、2005年和2007年都有经济学家凭借博弈论获奖。 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专家获奖较多,从2009年、2010年、2011年到2014年。只有2013年的问题是股票价格,相对微观。 而今年,以微观经济学为主的领域获奖。 结合当前全球对消费和贫困的关注,这或许可以视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标签: 贫困 消费 收入 经济 微观

发表评论 (已有3904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