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金融硕士考研经验分享:如何读经济学?

91百科网 38 0

首先,我不知道你们的朋友当初是如何进入经济学的殿堂的,但我选择经济学纯粹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我以为经济学专业以后就业好,而且经济学专业高考分数最高。 不,真遗憾。

然而现在看来,这些理由对我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三年来的学习,经历了许多的尝试、错误、遗憾、纠结和最后的感悟,现在我决定走学术道路。 我认为吸引我的是经济学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1.如何阅读经济学

1、你读过原著经典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刚入学时,我已经听说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学识渊博的同事可能也听说过马歇尔、熊彼特、庇古等人的著作),但在第一次尝试之后,我感到很迷茫,所以我只好放弃。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阅读这样的作品确实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否则很难更深入地理解。 甚至有可能产生误解,更何况作品中的某些内容值得批评。 当然,作为初学者,你不知道如何识别,所以如果你对原著没有浓厚的兴趣,初学者最好不要看。 对于原著,你只需要阅读一些“简介”就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例如,你知道史密斯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和分工的重要性就足够了。 至于原著中其他丰富的思想,当然是一座宝库,只是我们还没有工具去挖掘它。

陆鸣老师有句话,不能说绝对正确,但有一定道理:现在经济学最前沿、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在论文里,原来的经典都在。几十年或几百年前的想法。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学取得了许多进步。 即使是教材,也已经是作者自己几年、十几年前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所以想要了解前沿的理论、问题、方法,就得从论文开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初学者就应该开始阅读论文。 教科书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教材可以提供学科的整个框架、体系和发展脉络,而且比较通俗易懂,所以所有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都必须阅读。 仔细研读课本。 这就又涉及到下面的问题了。

2、如何阅读教材?

在“如何读”的问题之前,应该有一个“读什么”的问题。 “读什么”一般涉及几个问题:

应该读外国经典教材还是中国学者的教材?

很多同学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他们是在国外读书的,国内的教材不值得看。 事实上,这种观点还是有些片面的。 确实,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研究的前沿并不在中国,而且外国老头写的入门教材非常“亲切”,像故事一样叙述。 高级教材需要大师级的技能才能胜任。 但国内这样的大师并不多,能力超群的人往往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写教材,所以阅读国外经典教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国外教材大多以美国为例,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国情存在差异,来自中国的例子和数据相对较少。 这不利于我们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有时候阅读中国学者的教科书是有好处的。 不过,你不只是挑一本国产书来读。 我个人认为有一些技巧。

首先,选择年轻教授而不是老教授。 这并不是质疑或者不尊重老教授的学术能力,而是出于不得已的手段。 一些著名老教授的研究在同行中相当突出,但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以批判的态度最初接受了西方经济学。 就像已故的高老一样,他的《西方经济学》销量在国内排名很高,但是读过高老书籍的学生会发现,在每一章的“结论”中,高老都要批评内容本章的内容,同时不经意间透露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和批评大多在西方经济学的进程中得到了改善和解决。 这样的批评有时有点过时,很容易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如何理解好难的理论,现在却受到严厉的批评?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 所以我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年轻教授写的书。

其次,选择知名院校的人不一定会选择自己的院校。 我想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一点。 中国的经济研究本身就远远落后于世界前沿,国内的研究水平更是悬殊。 基本上,硕士级别的人很难在普通大学学习。 学校出现了(你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我理解浅薄,无意冒犯),那么即使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如果你选择一本知名青年教授写的书,你的风险也是微乎其微的。 - 知名学校。 酒吧? 当然,如果你们学校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用他的教材会特别有利,因为当我教自己的教材时,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怕在这里打广告的嫌疑。 有几本入门书确实不错。 微观层面,有陈昭、陆明合着的《微观经济学》。 宏观层面,有易纲的《宏观经济学》。 当然袁志刚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也不错。陈钊和陆明都是复旦大学的年轻教授,易纲就不用我介绍了。袁志刚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大学就可以在图书馆看,不用买。

看英文版还是中文版?

我对这个问题困惑了很长时间。 阅读中文翻译的优点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缺点是怕翻译出错,造成理解困难或者干脆学错东西。 看英文版的好处是可以和大师真实地交流,不用担心翻译错误。 “缺点”是你读得慢,而且你的英语水平不一定比译者好。

建议

那么该怎么办?

我建议你这样:

首先,如果你的英语水平比较好,一定要读原版。 其实课本上的英语并不是很难。 读了几页之后,你就会感觉好多了。 如果实在看不懂这些句子,请阅读翻译。 当然,我个人觉得英文版的教材很难记住,所以有必要做一些读书笔记,反复阅读。

英语不是很强的学生也不必灰心。 您可以先阅读翻译版本。 如果你觉得翻译版看不懂,那就看英文版。 这听起来很奇怪,但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时候你不明白的句子是由于译者的误译造成的,所以有时你直接看原文中的句子就可以明白意思。 当你对中文版本的内容更加熟悉后,再阅读英文版本的全文,并借此机会练习你的英语阅读能力。 由于你已经熟悉了书中的内容,即使阅读英文版本也会比以前更容易。 轻松多了。

您应该阅读哪些具体书籍?

经常看到同学在论坛上问:我想学经济学,该看什么书? 数学该读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 有一个好办法。 去书店发现人民大学出版社或者北大清华出版社引进的国外教材一般都不错。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老师。 这里我只推荐一些基础书籍。 不用说,曼昆的《原理》。 读完本文后,您可以阅读瓦里安的《现代观点》。 对于宏观,可以继续阅读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这些书如果你熟悉的话,你已经非常好了(作为一个刚开始本科的人)。 其他的教材还有很多,比如Pindy's Micro、Nicholson's Micro、Barrow's Macro、Blanchard's Macro等,各有各的特点,所以不要贪得太多,要彻底熟悉每本书。 至于具体看什么,我之前发过一些帖子,也回复过一些帖子。 论坛里也有很多答案,这里不再赘述。

说了这么久的“读什么”才刚刚讲完。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思考一下“如何阅读”。 我想大家对此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将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参考。

首先,看书时应该看大纲。 我们先看一下目录,看看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你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尝试看一下并思考一下。 这对于接下来阅读这本书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大致知道了每一章讲的是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你现在正在阅读的章节占据了整个框架的哪一部分,扮演着什么角色? 这样,你对阅读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疑惑为什么这一章学这个,下一章学那个。 这将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效率。

其次,我认为阅读的时候,你需要达到一个熟悉的程度。 你不能只是模糊地理解内容,否则一段时间后你肯定会忘记。 那么你怎么读过头了呢? 首先,你必须读几遍,这是必要的。 其次,积极读书。 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可以思考这本书接下来会说什么。 如果你记不住也没关系。 只要想一想,再读下去,印象就会很深刻。 第三,合上书后,你能写出书中内容的提纲以及主要模型的推导吗? 如果没有,你卡在哪一步了? 如果你再回头看一遍这本书,你的印象就会加深。 这三点只能保证你记住并初步理解书中的内容,但并不能保证你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然后最后一步就是做书后面的题。 一般国外教材后面都有丰富的习题。 这些练习是外国教授精心准备的,非常有价值。 所以炼功不仅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考验。 很棒的学习。

最后,如果完成上述步骤后你仍然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对本书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入了。 没有一本教科书是完美的。 描述模型时,要考虑到所有情况,自然会有遗漏的情况。 如果你想起来,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它可能意味着:你可以开始尝试做研究。 你怀疑吗? 觉得你离做研究还太远吗? “不要等到所有的基础都打好了才开始做研究,只要有了一些基础、扎实的基础,就可以边做研究边学习,效率更高。” 田国强老师这样说。 那我就谈谈我对做经济研究的理解。

2. 我现在可以阅读论文吗?

很多学生还停留在看课本的阶段。 说到看论文,他们常说,我现在只是个本科生,不需要看论文。 这其实是错误的。 正如陆明老师所说,课本内容不再前沿。 如果你想做一些有趣的经济研究,你还是得看论文。 通过阅读论文,你可以真实感受到经济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乐趣。 所以如果你对经济学研究有兴趣,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多读一些论文。 大家对顶级期刊应该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世界上最好的:AER、JPE、QJE、RES 和 Econometrica,很难读。 如果想看国内的,《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也可以。 挺好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可以看看。

我们来谈谈做学术研究:

1、如何确定主题?

陆明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证研究经验。 他曾经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光有话题还不够,还必须有问题。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说过我想研究教育不平等问题。 陆明老师一听就问,你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哪一方面? 是机会不平等还是结果不平等? 如果是机会不平等,你的解释是什么? 这是机会不平等的结果还是机会不平等的原因? 你为什么要学习它? 您的研究有哪些创新? 是否使用了新的理论模型? 新的测量方法? 还是新数据? 或者是其他东西? 贡献有多大? 当然,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没有贡献。 如果从3.141592算到3.1415926,仍然是贡献,但是你必须考虑贡献的大小,对吧? 卢老师的话点醒了我,我再次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理解。

2.读完论文什么时候可以休息?

我们都知道,做论文的时候,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首先,你可以了解你正在研究的问题的先前研究的结果和来龙去脉。 其次,你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复的工作。 第三,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知识。 。 但论文那么多,每篇论文都有自己的参考文献,每个参考文献都有自己的参考文献。 像金字塔一样回去,恐怕一辈子也读不完。 那么我什么时候应该停止阅读文献呢? 呢绒?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幸向数学系的陈树兴教授请教。 老教授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你的导师应该做的。 也就是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找到这方面的老师,向他请教,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方汉明老师说的,就是把与自己的研究最接近的论文当作自己的论文来背。 对于其他相关文章,一般只需要阅读摘要和结论即可。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阅读全文。 而方汉明老师说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其实你的研究思路和前人的研究思路一模一样的概率很小,所以你不用担心把所有论文都看完,生怕重复。 这是不必要的。

3.我可以自己制作模型吗?

事实上,像我们这样意气风发的学生,很想尽快一展身手。 一听到诺贝尔奖得主或者著名大师做出某种模型后取得了很高的荣誉和成就,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炫耀。 把汹涌的海浪和海浪记在心里,就像想显摆自己的技能一样。 利用刚刚学到的某某定理和某某优化方法,我建立了一个只有我能理解的复杂模型。 我满怀信心和希望去找老师,却被骂了,回来就像一个沮丧的皮球。

制作模型并不是那么简单。 也许我们认为我们的模型很好,但是当我遇到老师可能经常问的以下问题时,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您的模型有文献支持吗?

您的模型有微观基础吗?

你的模型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可以推广吗? 如果只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我岂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这个模型是用来做什么的?

2018年金融硕士考研经验分享:如何读经济学? 数学 模型 宏观 批判 推理 第1张

您的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你的模型所表达的含义已经被更通用的模型所表达,你的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同学们能处理好以上问题,那么你的模型就已经很好了,但是理论的东西有时候并不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

4.“重大”有什么用? !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学术资助项目。 中期答辩时,我自信地说:我用面板数据法来估计这个联立方程组模型。 结果是我需要测试的变量都在1%以内。 显著地。 。 。 。 。 。 某位年轻教授(哈哈,也是我敬佩的老师)打断我说:显摆有什么用? ! 我当时就震惊了。 确实,我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某些因果关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而且我还没有找到解释的方法。 然而,这样做显然是具有重大意义和决定性的。 系数还是接近0.7,自我感觉很好。 但后来回想起来,确实是这样的。 我无法从理论上解释它。 意义何在? 更不用说伪回归问题了。 即使变量确实相关,是由一种机制引起的还是由多种机制叠加引起的? 关于什么?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一直困惑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更好的见解。

3.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说起这个话题,恐怕又会是一场争论的开始。 有些人非常反对数学,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被滥用。 有些人非常支持,强调经济学要成为严谨的“科学”离婚。 不需要数学。 从我自己的理解来看,我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以下好处:

1. 数学迫使你列出问题的假设

我们都知道,任何经济理论,或者更一般地说,其他科学理论,都有一定的前提。 自由落体定律的前提之一是真空。 讨论经济学也得有前提,否则大家就会争论不休。 政策应该如何实施,理论应该是什么样,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和逻辑,但最终却发现假设不同。 因此,数学的好处之一就是它迫使你写下前提,因为数学推理的严谨性是基于许多已知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在普通的言语推理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

2.数学为复杂的逻辑推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我认为这是很真实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逻辑天才。 我们可以在大脑中推理出n个变量的相互影响,我们可以用大脑进行m步推理。 即使我们的推理能力很好,我的记忆能力也不够好。 我一想一个方面,想再想另一个方面的时候,前面的事情就忘记了。 因此,数学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复杂的推理和演绎的方法。

3.数学提供了统一的语言

有时候看哲学经典,我发现这个学者和那个学者虽然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但为什么他们就看不懂呢?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语言不统一的缘故。 对于各国学者来说尤其如此。 各有各的研究渊源和路径,当然学术语言也不统一。 然而,数学为经济讨论提供了统一的语言。 通过数学公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可以快速了解彼此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这实际上是效率的提高。

4. 数学带来精确的经验证据

关于这一点我不会详细说明。 如果没有计量经济学,当前的经济讨论将会更加活跃。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很难接受科学现实的检验。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数学也有一些缺点。

(1) 数学定义和抽象可能会遗漏重要的解释因素。 这也是社会学家一直诟病的经济学的一个方面。 你怎么知道抽象的东西不重要呢? 所以有时候建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通过巧妙的方法,避免了遗漏的可能性。

(2)经济学是数学吗? 这个问题有点傻,但相信有学过“三高”的同学都会点头。 最后的感觉是,微观被抽象为非线性规划,宏观被抽象为最优控制理论,测量是满天飞舞的矩阵和分布。 。 那么经济学不就是数学吗?

我的回答是:不。 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如果你能说出这个公式背后的经济意义,那么经济学就不是数学。 例如,垄断定价的一阶条件:P+P'Q=C'在数学上非常容易理解。 :p 加上 p 对 q 的导数乘以 q 等于 c 对 q 的导数。 这是数学,你根本不认为这是经济学。 那么经济学如何解释呢? 如果将两边都乘以 dQ:PdQ + dpQ = dC,您可以看到左边第一项是生产更多单位带来的收益,第二项是生产更多单位带来的价格。 所有商品下跌造成的损失。 等式右边是生产更多单位产出的成本。 这样,左边就是生产更多单位产出的收益,右边就是成本。 这种解释更像是经济学。 。 如果你再次改变形状:(PC')/p=1/e,你会看到左边是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比率,右边是弹性的倒数。 这成为众所周知的逆弹性定律。 这就是经济学。 如果你用数学来解释的话,你绝对不会想到这一点。

讲了这么多,可能大家都看腻了,我就到这里了。 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反馈,特别欢迎不同的意见和声音。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或者我有什么方面无知,欢迎提出。 我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和建议。

我说的仅供参考,不要太当真。 我还有几篇研究经济学的文章,都是伟人写的。 我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下载:有钱颖一、徐成刚、田国强、王勇的文章。 大家可能对王勇并不熟悉。 他刚刚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于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他的文章也很有帮助,我非常喜欢。 (请到论坛下载:http://bbs.pinggu.org/thread-679057-1-1.html)

随附的:

有些学生不了解一些经典教材。 我在这里再次列出一些经典供大家参考:

推荐一些经济数学书籍:(主要针对微观)

初级:蒋忠义《数理经济学基本方法》

中级:《结构-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

高级:高善生《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数学方法与模型》

中级微观书籍也可能有帮助:

范的现代观点必须结合起来看

另外,我强烈推荐尼科尔森的书,但不推荐最新的第十版。 好像删除了一些数学内容。

另外,周慧中的《微观经济学》也很好。 范的书对垄断市场没有说清楚,但周的书更清楚。

其他高伟的书也可以一起看

MWG很经典,但是更厚重

财经大学出版的JR的《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消费者理论部分很好,可以参考一下。

宏观层面,应该掌握微分方程、变分法、动态优化、动态规划等。

参考书有宫六堂的《动态经济方法》、蒋忠义的《动态优化基础》)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克鲁格曼做研究的经历。 他们非常感人。 请大家仔细品味:

1. 聆听外邦人的声音

2.提出问题

3、敢于犯傻

4. 简化,简化

标签: 数学 模型 宏观 批判 推理

发表评论 (已有20036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