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正到方雄,从方雄到灵飞,从灵飞到温柔,从温柔到清凉。 这是我一生的学术追求。 我最终的目标是写出酷、透彻、精致、清晰的文字……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方亭“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伯祥于2024年4月16日在天津不幸去世,享年90岁!
孙伯祥,1934年11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武清市,字振宇。 别名魏斋主、老孙头,后来的绰号是“紫枝菊”。 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文联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奖、第五届中国书画艺术馆奖终身成就奖。
孙伯祥自幼学习书法,经历坎坷。 七十多年来,他潜心书法,寒暑苦练。 师从王学忠、孙奇峰等,最终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界的代表性领袖。 他被誉为“当代北方第一丰碑”。 当代书法界公认他是碑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碑派”书法代表人物。
生活不闲,身心不累
老人家的生活,他们的兴趣,他们最想做的事,都适合我。 首先,我的生活从不闲着; 第二,我的身心永不疲倦。 我不能说我在日落时休息,但我仍然可以说我在日出时工作。 我每天吃完早餐后就开始工作。 这不叫创造。 我也不喜欢创新这个词。
现在的文学艺术家都喜欢讲创新。 为什么我对这两个词不感兴趣? 我认为从来没有创造过。 突然出现一个载体,或者一个形式,这就是创造。 文学艺术、书画,无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我很同意毛泽东的一句话:“推陈出新”。 创造新事物是对的,但创新是错误的。
人生最大的兴趣是爱、信仰和使命。 兴趣、热情、信念和使命会让你不再浪费生命。 当我保持健康的时候,我不傲慢,不运动。 我的保持健康的方式就是不运动,不运动。 当我累了的时候,我就出去玩,然后再回来工作; 累了的时候就看一会儿电视,看电视的时候我也有选择。 孝顺孩子、与老友交流、归弟子是我的日常活动。 除了朋友来,还有学生来,或者是孩子们在一起聊天、欢笑,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我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够一直持续到我回去闭上眼睛的时候。 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书法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从小就喜爱书法。 如果你所追求的东西伴随你一生,你就会成功。 这是我在如此高龄时的经历。 从热爱到兴趣,从兴趣到追求,从追求到事业,从事业到安定,这就是我人生的过程。 书法是我一生的追求,最终也是我一生的事业。 这不再是我的兴趣,这是我的事业。
学习书法时,通常都有老师。 我也有一个老师。 除了活着的老师之外,还有两个形影不离的老师。 一师是经典,一师是自然。 从经典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一切都源于经典。 这种经典会让你在未来的岁月里保持坚定的决心,让你闻到鸡味就起舞,让经典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其次,要把自然、社会文化、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放在眼里。 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被视为一种生物和生命。 它有生命力、有语言、有立体感。 这就是书法的真正意义,也可以称为书法的艺术。 离开这个是不可能的。 因此,理解是第一,阅读是第二,写作是第三。
从温暖到凉爽
我写了韦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只写韦贝就不合适了。 后来我吸收了唐、宋、明、清的东西,特别是宋明的东西,融入其中,由方到方,由方到灵,由灵到温柔。 从温暖到凉爽。 这是我一生的学术追求。 我的最终目标是写出冷静、透彻、精致、清晰的文字。
我对汉字的热爱和对书法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我把书法,尤其是魏碑,比作一种矿藏,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 让你的思想和精神去挖掘和吸收。 这是一个人永不疲倦的动力和本性。 当我写不下去,说几句话就没力气的时候,我的人生就结束了。
我的生活并不容易。 每个人、每个行业、一个有一定造诣的人,都必须有两个条件来保证。 一是自己的智慧、聪明,这是主观的。 客观方面也非常重要。 客观方面让他有活动的空间,有努力的空间。 如果两者结合起来,他就会成功。 我属于后者。
我年轻时生活在毛泽东时代。 那时,我不准上大学、不准参军、不准入党、不准升职。 但这个客观的环境,这个朦胧的气氛却给了我一个美好而舒适的小桃花源,一个当时没有被任何人发现的小桃花源。 当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到了工作地点没几天,我就发现了入党的机会。 但后来老板跟我谈话,让我不要考虑这方面的事情。 正是因为我的背景,我被排除在外。 你可以做到,但没有机会提拔你,也没有给你重任。 这就是它给我的空间。 我有自己的大仓库作为我的办公室。 这不是办公室,而是我学习和写作的地方,没有人关心我。
我已经练习了二十年了。 除了读书之外,我每天还写报纸。 或者工作,工作就是写大字报。 不仅要写,还要画,画小人物。 写大字报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缺点。 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邓小平的政策救了我。 可以说,我就是在那时进入了全国书法界,有了自己的处女作。 我八十岁了还在工作。 我每天都在工作,如果我不写作,我的日子就过不下去。 我已经达到了痴迷、渴望的地步。
人有品格,艺术纯真。
现代,很繁华,很热闹,但里面难免有一些水分。 文化本身也有时代问题,受到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中西文化的碰撞。 人从精神性向物质性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 爱好书画是一条通往孤独的路,但也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这幸福是什么? 这孤独是什么? 只是让你的心沉下去,努力学习,追求艺术的奥秘。 追求的路没有尽头,永远幸福。 这是精神财富。 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了。 为什么? 社会概念,直接说就是权利概念,更直接地说就是金钱概念。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候,现在没有办法扭转。 但不要担心,也不要说中国书法没有未来。 又一句话:总会有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正气形象、正气文化而努力奋斗。 我只是强调做好人,品格高尚,气节正直,艺术写作纯真。 这八个字不能颠倒。
学习书法的注意事项
孙伯祥
●书法艺术以勤奋为基础,但勤奋应以热爱为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努力。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如此,学书法亦如此。
●“品酒与饮酒有天壤之别,读书与铭文无异”。 世界上所写的名碑、书法,都是代代相传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后世学者可以随意选择学习。 一步步前行,从过去寻找我。 决不重视碑而轻视岗,更不提倡岗而压碑。
●学书应学法,学法应学古。 这个原则似乎被接受为起源并且毫无疑问。 我们所说的是从古至今,强调以名碑名帖为法源。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法律的渊源,比如匿名的或者用刀写的小墓志铭、小雕像、监狱砖、竹简等。 木简、一般写经等,只能取意,领会其自然趣味,而不能实践。 学隶书者,只以汉简为法,不使用礼器、曹权、张骞等名碑; 学魏碑的,只注重剑书小石刻,不使用张猛龙、石平公、张黑女等。郑文公及其门下经诗弟子,为门派。 他们虽然研究古代,却误入歧途。
●学习的来源有很多。 我们应该关注学习的源头。 我们可以吸收祖先的两条溪流,但不能本末倒置。 就碑学而言,清代中叶,碑学蓬勃发展,造就了邓石如、张玉钊、赵之谦、康有为等众多大师。汲取源头,建立自己的流派,形成自己的宗派。 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从源头抓起,然后与人才一起开辟溪流。 学魏碑者,唯赵之谦或康有为,学隶书者,则以邓石如为法。 忽略源头并从他的流中学习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读书时要有独立的思想,但不能固执。 在学习书籍时,应该广泛寻求建议和意见。 两者并不矛盾。
●如果你想向别人请教,你必须知道自己的缺点。
●对于日常课程来说,有一个计划通常是好的,但不必是绝对的。 最好关注兴趣的强度。 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你不必坐在办公桌前看书。 如果你今天心情好,那么自然要打破每天的上课时间,写到半夜,直到精疲力竭。 如果第二天你对所读的内容不满意,你可以用火来牺牲它。
●无论是学习还是写作,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最重要,不被名利所左右。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不能急于在大型展会上入选或获奖。 快乐,不要后悔失去,更不要去追潮流。 这辈子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这样爱就够了。
●回忆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是从唐凯开始的。 我觉得这个办法是可行的,所以以后我也会这样教学生。 那么,可以从另一种书籍风格开始吗? 现在我也改变了以前的看法,不能太绝对。 你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从任何地方开始,但是你必须明白孙千里所说的先练级,然后危险,再练级,最后渗透的原则。 它基于自然原理。
●利用知识资源从野心的困难中学习; 用最聪明的头脑在最愚蠢的地方工作。
●书法之美在于思考。 如果线条过多,则应重点关注点; 如果点太多,你应该关注线条。 握笔在手,领悟在心中。
●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机构,但并不是绝对培养艺术人才的。 其他艺术家往往不依赖制度的培养,而是依赖自然的培育。
●好的书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产生的。 书法的结构、构图、动作、音高、速度、刚柔、虚实、延展、起伏、疏密等,总之就是矛盾、和谐、统一的关系,始终掌握演讲。 书法家应该有挑起冲突的能力,进而有平息冲突的能力。 知其阴,必知其阳。 天覆地,万物有万千。
●形为躯体,气质为灵魂。 没有品质就谈气质。 形质取自古,性情因时而生。
北朝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多元的。 它是汉族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 它是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晶。 北朝的书法堪称从蛮夷到夏又回到夏的“武士”。 这些“勇士”的遗产影响了唐宋时期。 崇洋媚外的文化意识,丰富了本体文化的真实性。 北魏书法始于隶,终于楷。 。
●艺术本身是矛盾的,需要精神上的解决。 搞艺术的人也是矛盾的,互相赞扬,也互相批评。 赞扬和批评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定要尊重个性,不要随意捡起、举起。 要知道,好的艺术是不能被拆毁的,反之亦然,它是不能被抬高的。
●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总有一种感觉,追求艺术的人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 同时开始,它们是不同的。 就像小学生上学一样。 聪明的学生可以跳级。 确实如此,我们练书法时似乎也是如此。 比如林铁,直接凭领悟来提取灵气,而且提取的非常好,不费任何力气。 我不能。 我只能像小学生一样读一年级,然后读二年级。 我必须一步一步慢慢走。 我没有直接绘制神灵的能力。 我看帖子,先求形式上的相似,然后默默地求相似,才能明白一些道理。
●没有积累,难得成就精彩; 没有岁月,就很难有一刻。
●我在写北碚碑,龙门造像、云峰山我也花了很多年的功夫,尤其是方壁龙门。 因此,我对刀和笔的认识很肤浅,这方面也存在很多争议。 古人有意见,今人有意见。 剑与笔各占一半,甚至可以说方笔的形成纯粹是雕刻师的作品。 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代代相传的方笔魏碑,有其明显的雕琢成分,无法消除,但它的形神主要是当时书法家想要得正形,却又不得不厚了,才能积蓄力量。 形状很容易找到,但质地却很难找到。 雕刻者只能得到外表,却无法得到质量、厚度和精神。 如果魏碑石刻是雕刻者所为,那云峰山石刻又如何解释呢?
●无名小雕像和墓志铭都是用刀写的。 我们不能将它们当作佛法来学习,但它们却有一种天然的趣味,给人一种朴实无为的美。 它们不能被用作佛法,但它们可以被用作它们的意义。
●难得经典最难得,越得越重要,没必要得好的“典范”。
●笔不软不硬,抓握有高低。 古今皆有论者,皆谓其最正。 因人而异,自我中心是主要答案。 艺术效果就是答案。
●复印技术现在非常发达。 各地书店复印各种碑文和碑文模板。 铭文的质量各不相同,因此请选择最好的。 但我有这样的理解,复印不如以前的Colo版,Colo版不如拓印,拓印不如满拓,拓印不如原件。石头,但我们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一大批前人的名碑名帖犹如瑰宝。 我们后来的学者应该找到一个适合我们的突破点(偏好),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另外,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注入其中,一点点嫁接起来。 ,那就是你的资本。
●我认为未来书法流派和书风的变化很可能来自于碑文和碑文的结合。
●引进西方美学是正确、客观的。 古代外来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清朝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问题是,主辅关系必须以汉精神为基础,不能本末倒置。
●书法艺术无疑需要在字的塑造上下很大的功夫。 同时,还要多读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捕捉自然界万物的影像。
●书画中的点、线应像钢筋(带锈)、木棍、铁块、石头。 它们绝不应该像棉球、亚麻布或稻草一样。
●胖字是最难写的。 清代的刘墉,性格非常好。
●每个人的书写速度不同。 写得快或慢都是对的。 关键在于他能否准确、优美地把握“节奏”和“音符”。
●能否表现出每一根线的变化、起伏的独立完美? 这种完美是你多年练习的自然表现。 “虚实结合”,即所谓“事事按度”。 这时候,点和画都是方法。 这也是爱。
●没有完美的局部美,就没有完整的整体美。 第一笔不完整,第二笔完美。 第一笔未知,然后随时调整,最后达到和谐。
●眼睛要丰富,手要精准。
●作为一个人的诚实和作为一个作家的懦弱并不矛盾。
●纵取古,横取今,取古人之法,取今人之愿。
●一部楷书作品,既要来自古人,又要不同于古人,又要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这是非常困难的。 我有这个想法,但我没有达到这个地步。
●楷书的尊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学书法的人要读百家,但一定要集中在一、二、三家。 如果你有所突破,你就会有所成就。
●在写龙门方笔的基础上,为四指争尽力量奠定基础,然后转圆方,用力按,用力提。 原理是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 如果缺乏方法,使圆笔向外、向外扩张,就难以达到圆笔深邃、庄重的形象。 否则,外表有形,内在无实质。
●方笔雄伟,圆笔庄重。 两者形成了魏碑书法风格的特点。 刚健刚健的风格中蕴含着谦逊之感,雄伟大气中洋溢着一股威武之感。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方笔和圆笔都是外形。 方与圆不能孤立地对立。 方与圆是辩证统一的。
●如果书写楷书能够出自古人,不同于古人,而且别具一格,在平凡中显现出灵性,那将是难能可贵的,也应该成为我们书法学生的奋斗目标。
●作品的形式是躯体,气质是灵魂。 学书法,形在先,气在后。 掌握了形式之后,气质就应该放在第一位了。
●篆隶是一种古老而笨拙的东西。 它把笨拙视为它的美。 其如山东伟人,草书如众人中的淑女。
●书法的灵魂是墨线,结构美是次要的。
●你无法向当代一代学习一切,但你可以向他们学习。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向古人学习。 直接采用古人的方法和当今人包括清朝人的意见是不可取的。 比如写公务时不宜直接学邓石如,写碑记时不宜直接学康南海。
●一次一笔创造自己的生命。
●大字重气,小字重韵。
●阅读帖子也是写作。 阅读第一,写作第二。
●美与丑、善与恶、智与愚,相互冲突又相互创造。 因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而因别人的短处而骄傲,这是一种轻视。 聪明人有才华,才华虽可贵,但不可倚仗。 只有勤奋工作,才能取得进步。 即使你有把石头削成工具的本领,你也未必有培育花草的本领。 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但天赋也有不同的层次,能力也有不同的层次。 如果都依道,那么人人平等。 这是无法得知的。
●书虽小,却需要一生的探索,才能获得引源消流的能力。 “早上赏石门碑刻,晚上写二十篇文章,日日采诗楹联,夜夜泪湿枕枕。” 弥远先生堪称现代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他的砚台精神值得后人学习的典范。
●康南海云:“龙门二十行”是北碚方弼的极点,而“二十行”中又以“石平公”为最高。 “石平公像”为阳文镌刻,颇为罕见,实为书法珍品。 写房丘魏碑容易,写浑木难。 方笔很容易得到,但质地却很难找到。 雄伟而不凶猛,威武而不凶猛,这就是写魏碑的精髓。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都是如此。 阅读和写作时,智慧是第一位的。 必须是先天的,必须是后天补充的。 有了知识资源,志在鼓励学生学习。 如果你有能力,那么你就会很伟大。 写作时,首先要阅读和理解,然后才是写作。
●学书之道在于智慧,不分昼夜,不分寒暑; 心态正常,对表扬或批评不感到惊讶; 学习古代经典的奥妙,了解世间万物的现象。 形是躯体,气质是灵魂。 没有品质就谈气质。 形质取自古,气质因时而生。
●近年来,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问我,什么才是好的书法。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简单了,目前很难解释清楚。 但我总觉得可以简单地从视觉和内心反应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一件作品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欣赏。 那么,这部作品就有分量,因为它的各种因素达到了和谐。
●好的写作就像跳舞。 舞者柔和的身体和刚健的舞步非常合理。 虽然看不懂,但是越看越觉得舒服,给观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好的书法也如人的自然之美。 他们可能像一位贵妇、一位村姑、一位壮汉、或者一位老农。 他们都有不同的自然美。 每个人都有对美的热爱。 打扮确实是有必要的,但最好不要太过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妆品不计其数,比如假发、焗油等等,懂得使用的人还保留着其真实性,但如果太过分了,就失去了本来面目。
●没有形体,何谈气质。 如果颜真卿没有《颜氏家庙》、《颜钦历》、《紫书随神》等精美的楷书作品,他无论多么恨国家、多么恨家人,也写不出来。 《祭侄手稿》这样的永恒杰作。
●学书法之初,形质为先,气质次之; 写书法之初,气质为先,形质次之。
●清代中期,碑学开始兴起,工整华丽的书法一度被称为“馆阁体”。 当时的变化是人们内心和视觉的反应,是客观存在的。 时至今日,人们对“馆阁风格”的欣赏并不详细,反而带有几分贬义,似乎对它不屑一顾。 须知,今天有多少人能写出清代书写的“官阁体”清纯淡雅,“官阁体”是一时的书体,永远是历史长河中的奇观。
●近年来,很多年轻同志问我,为什么立碑这么难? 或者说写一篇文章很难? 我觉得写名碑名帖是很难的:焦山的《鹤鹤鸣》深奥莫测,其形难仿,其神难寻。 目前还无法确定出自谁之手,这让人感觉很神奇。 《韭花扎》小三太棒了。 其人物虽小,其精神却无边无际。 杨宁石确实是一个高手。
●学贝贝是从方笔开始还是从圆笔开始? 这是世界各地朋友提出的又一个问题。 我会根据我走过的路来回答,仅供参考。 康南海曾说过:“学北碚碑,先从方笔开始”。 就北碚碑而言,从龙门方笔入手似乎不太合适。 学习中很容易犯错误。 不如从北魏晚期较为成熟、优美的例子入手。 诸如“张猛龙”、“张黑女”等,他们的古画精致,易读易写。 了解并掌握方笔、圆笔的方法和动作规律后,即可转向龙门方笔,多创作《石平公》、《威灵藏》、《杨大衍》等名家碑刻。 。 刚开始的时候,龙门方笔很可能会显得僵硬、呆滞、单薄、死气沉沉。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灵性思考,勤于写作,边读边练,边练边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薄的会变厚,板子也会更加活泼。 练习方笔的主要好处是锻炼腕力、增强勇气、陶冶性情。
●方笔画的主要笔画以停顿为主。 笔划中间有电梯。 笔画得当,所有的头发同时发出。 墨色向外延伸,故称方胸。
●书写圆笔时,主笔画以笔画为主。 中风停了下来,中风关闭,墨水聚集在一起。 墨水具有凝聚力,消除了外部伸展,因此称为凝聚力和圆形。
●写帖子时,应该是有意义的,在写纪念碑时,应该是真诚的。 该帖子应强调押韵,纪念碑应强调骨头。 在学习时,纪念碑和纪念碑可以互相学习,但它们不能倒转。 例如,Wei Bei的书法是一种书法风格,它来自古代,强大而丰富多彩。 它的笨拙是美丽的。 就像坚固的岩石,绿松树和柏树一样。 这很简单自然。 用漂亮的笔编写魏·贝伊是错误的。 ,是绕道而行,做的工作是两倍,但徒劳无功。
●我不同意将书法和绘画分开。 绘画应基于意图,写作也应基于意图。 绘画应基于写作,书法应基于绘画。
●在学习一本书的过程中,作者是否已经考虑过,阅读与否非常重要,并理解它。 否则,您在写作时会变得更加困扰。 当然,熟悉会使您完美,但熟悉也可以使您熟悉,甚至可以生死。 这是非常可怕的。
●研究书法或创建谎言的关键在于微妙之处。 您关注它们的关注越少,您就越需要注意它们。
-结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