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留学生无奈“裸归”,如今一丝不挂的回来

91百科网 22 0

“我想回家后卖掉,低价卖掉……”

我给一个熟悉的朋友发了一条信息:“你要回中国吗?”

“是的!我没有什么期望。我买了九月份的票,家人一直催我回去。”

我朋友原本打算毕业后休息一下,开始在美国找工作或者实习,丰富自己的简历。 也去看看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了解自己的不足。

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即使留在美国,他也只能呆在家里。 他连兼职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上班或者实习了。

他还不是最糟糕的。 我的另一位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因为疫情,今年3月回到了中国。 她原本学习了一年半,甚至没有在国外呆过一整年。

我花了天价的学费,却只上了几个月的学。 还没学到任何知识和技能,我就被赶了回来,被迫加入了求职大军。

更可笑的是,由于她出国还不到一年,她连定居北京的资格都拿不到。

一场全球疫情笼罩了80万留学生,无奈“裸返”。

我缺乏求职所必需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知识背景不强。 只带着文凭回国,我还真应了那句话:

“我曾经光荣出国,现在赤身裸体回来了。”

01 海归求职弊端:中国留美学生简历70%高度相似

说到留学生回国就业的问题,我采访了一位在美团做HR的朋友。 她告诉我一个很有趣的现象:“70%的中国留学生的简历高度相似。”

这种相似并不是说模板相似或者套路相似,而是指体验是一样的。 他们在海外招聘会上看到了大量具有同质经历的学生,而这些同质经历正是企业最不想要的。

“我们招收国际学生的时候,要比国内211985名学生多付3-5k。因此,我们希望在这些学生身上看到的是别人不具备的国际视野、实践和项目经验、突出的个人能力,最重要的是,出色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我们在中国留学生的简历上看到最多的是超高的GPA、超高的托福、雅思成绩,他们进入的哪些学术项目看起来很棒,以及少数人去过的大工厂。到。 实践。

我们不太关心这些考试成绩。 即使在实习经历中,我们也很少看到真正有用的细节。

“我们想看看你在实习期间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了哪些方法、创造了哪些价值,哪怕你不在大厂。这不是我在多牛的参与了多少百万美元的问题。”公司的项目,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水。”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很多留学生身上都发生过。 《大西洋月刊》曾这样形容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普遍都是很有计划、很有目的的。他们习惯于早制定计划、设定目标、直奔主题。从脚下到目标剩下的路是没有的。”生命更长,但也只是一段时光。”

这种“严以律己”的品质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算得上是优秀的,但与我们出国的初衷却恰恰相反。

例如,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朋友,他是美国人。 他来读研究生时已经30岁出头,曾担任美军合同工。 他主修国际安全政策,毕业后在俄罗斯一家广播电台担任记者。 他最近辞去了工作,正在考虑担任非政府组织的筹款人。

显然,他没有固定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 我相信在中国的背景下很难达到“年轻有为的常春藤盟校毕业生”的期望。

但他的亲戚、朋友、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你看,他已经30多岁了,还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兴趣。 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没有职场经验,直接读研的本科生,花大量时间做背书,换取好成绩; 教授的选择不是基于兴趣和方向,而是基于分数; 课余时间不在实验室的同学们正在去图书馆换取高分……

这确实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文化风格造就了我们今天不同的灵魂表现。

而没有留学生外壳的“中国制造”学子成为这场疫情中最先倒下的。

02海归镀金视角下的刻板印象效应

“社会对留学生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学生花父母的钱去国外挥霍,或者出国留学一年就镀金了。但我身边的人基本上都是认真学习,不乱来的,而且学校淘汰率不低,我们大一已经过半了,已经剩下40人了(一共80人)。

“人们会认为,你既然出国留学了,就应该很优秀,或者你家里一定很有钱。如果你有钱,就可以出去过日子,然后回来找个好工作。”在就业方面,因为现在留学生已经成为很多公司,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会对留学生产生各种偏见。”

“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的学校而不知道,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自动被归类为野鸡大学,学生会被认为花钱出国学习语言并获得学术学位资格。”

中国很多人对海归仍存有偏见。 且不说他们身上自带的气场,他们觉得如果你不回来治国平天下,海归的气场就配不上你。 能否找到工作取决于你的稳定性。 有些行业还是很喜欢海归的,比如跨境电商公司。

也有负面评论。 由于海归能力参差不齐,很多企业不再盲目相信海归,甚至可能认为海归没什么特别的,或者有“这些人只是花钱镀金”的心态。

《亚裔美国人成就悖论》的作者曾经发现,积极的印象可以成为一种竞争优势。 他认为,对亚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们的成功。

60%的华裔移民父亲和40%的华裔移民母亲拥有学士或更高学历。 即使对于美国非常普通的国际学生来说,“你是国际学生,所以你很棒”,这种期望也会帮助他们提高各方面的表现。

还值得注意的是,负面预测实际上会强化社会现有的负面印象。 正如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所定义的那样:“自我实现的假设始于错误的定义,引发新的行为,并最终使最初的错误概念成为现实。”

如今,为了回国找工作而出国留学已经演变成一种从众行为。 恐怕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 这种心态是绝对不可取的。

而这样的“镀金”自我暗示最终会变成留学生真正的“自我预言”。

03不要焦虑,保持不同的思维

确实,留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出国留学,花一百万美元,月收入几千美元。 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支付出国留学的费用。

因此,不少留学生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出国留学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可以用苹果的一句口号来概括:

认为不同。

只有走出去,你才知道世界可以不一样。

有些人已经读了三个硕士学位,还想继续申请硕士学位; 有的人拥有数百亿资产,却靠打工维持学业; 有些人不同意就罢工、游行抗议; 有的人六十岁了还在上课。 从中学习。

这些人一生都在寻找。 最终,他们可能一无所获,但“在路上”这一事实却是值得骄傲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留学生集体焦虑呢?

很简单,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裸奔归来的留学生并没有取得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他们没有立即在国外获得身份,他们没有找到值得炫耀的工作,他们没有房子,他们没有汽车,他们没有结婚,他们没有孩子。

25岁的白人在约会、喝酒、聚会,不做自己的工作,探索自我。 中国25岁的年轻人正在考虑买房、买车、生孩子、学区房、供养父母。

从海外归来的群体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改变,他们陷入了基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体焦虑。

中国人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网络上永远充斥着信息:如何成功,如何事业成功,拥有豪宅,名利双收。

各种成功研究占据了所有论坛的半壁江山。 无数“大师”一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却在谈论成功时收获颇丰。

在每个人都憋着劲往前冲的时代,生活似乎只是为了几套房子、几辆车、存折上多几个零、富豪榜上的排名。 如果你能得到这些,人生就会成功。

没有理想,没有鬼混,没有浪漫,在这个最应该放肆的年纪,青春难免会滑向平庸。

你想要什么

留学生们,请不要着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什么。

其实,无论你是否赤身裸体回来,这件事都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是安定的生活吗? 还是高薪? 还是良好的社会地位? 还是生活本身?

还是愿意闯入红海,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做你想做的事吗?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发出一点自己的光芒,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成功。

那么,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设计/方兰珠

今日笔者/夏明

“他出生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所以他的出生地不详。

标签: 回国 出国 留学 负面 焦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