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被称为焦虑的时代。
显然,我们的生活节奏正在以闪电般的速度加快。 职场竞争早已势不可挡,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远。 如果不需要工作的话,会很困难。 很少有人愿意与其他人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焦虑就成了常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有多达3亿人存在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可见,焦虑情绪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果你问身边已婚带孩子的大人:“你为什么焦虑?” 你最常得到的答案可能是:育儿焦虑。
早在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忠信就指出:“早就被西方先进国家抛弃的早期教育,却被我们很多家长草草推行了。那些急功近利的人。”
2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失败”会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越来越早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于是,“一切都要逆转”,孩子不知所措,家长也越来越着急。
事实上,家长的育儿焦虑不仅仅来自于学习和教育。 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衣着仪表、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都会引起家长过度关注,从而引发育儿焦虑。 。
父母“真诚地害怕”他们的孩子。 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智力发育,家长都担心孩子发育不良。 这种担心会逐渐发展到无法控制,导致父母食欲不振、睡眠不好、变得紧张、对任何事都容易紧张。 结果,形成了育儿焦虑的恶性循环。
《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扭曲的母亲》的文章。 前几句话就够震撼了:“中国家庭教育之痛如女人之痛,中国家庭教育之焦虑如女人之痛”。 焦虑……为了孩子的成长,焦虑的妈妈甚至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谁造成了中国妈妈的焦虑?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呢? 我们这个时代高GDP的背后是精神疾病发病率的上升。 母亲们的焦虑何尝不是时代特征的体现呢?
事实上,有育儿焦虑的不只是妈妈们。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60.0%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很多年轻父母对育儿感到焦虑。 孩子学习不好、孩子身体不好,成为家长焦虑的最常见原因。 其次是孩子的性格缺陷,其次是孩子人际关系不好、没有特长、缺乏社会知识、知识不够、亲子关系有问题、外表不够好等等。
02.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叫“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讨论得很深刻:“无论是学习还是做活动,总有输赢。或者说,父母如何评价孩子是一门艺术,孩子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大多数孩子都是依靠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
作者提到这件事:他在国外读书期间,还带着五岁的儿子出国。 我儿子有语言天赋,英语学得很快。 然而,回国后,来华留学的竞争却变得激烈。 显然,儿子在家里跟不上进度,只能补习语文和数学。 他刚刚补完,就又带着儿子去了英国,儿子又开始努力追赶英语了。 几年后,当我回到上海时,儿子的数理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他的同学,于是他又开始追求数理化。 终于,当我的成绩开始提高时,笔者的加拿大移民申请获批了,这意味着我又要出国了。 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儿子就痛苦极了。 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安全感。
因此,作者决定面对现实,从头开始。 首先,帮助儿子调整心态,鼓励他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自己做主。 学习方面,只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较,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身心健康最重要,结果可以慢慢来。 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心态慢慢放松下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通过这个过程,作者总结了三个要点:
一是不要过早地向孩子传授知识; 二是不要让孩子玩太难的游戏。 三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负面暗示。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走上了人生的轨道。 他们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养育孩子。 几乎没有人能逃脱这个循环。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才华的人。 然而,当谈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时,家长们的问题就出现了。
只要认为孩子目前的状态没有达到预期,父母就会开始用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甚至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就体现了“身教”的效果。 焦虑的父母情不自禁地向孩子传递负面信息,所以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代际传递”的理论,指的是父母一代的生活松弛、人际交往等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当父母产生育儿焦虑,导致失望、沮丧时,孩子就会感受到这种负面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03.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是俞敏洪与新东方多位精英共同撰写的。 其中,俞敏洪对教育的解读值得借鉴。
俞敏洪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与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他说:“我继承了父亲的宽厚,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是过去的艰辛和失败磨炼了我。”
俞敏洪的父亲一生都是一个慷慨的人。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为金钱与人争执。 他一生过着勤劳善良的生活。
俞敏洪的妈妈更是热心助人。 俞敏洪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有一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收割自己的稻子。 然而,他的母亲却先带着孩子去邻居家收米。 结果,她家的米全部被雨水浸湿了,还有一部分被雨水冲走了。 妈妈告诉他:“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家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割,他们家今年的粮食就会被冲走。”
又一年,粮食歉收,家里的粮食只剩下不到20公斤,但母亲毫不犹豫地将一半的粮食分给了邻居。 面对俞敏洪的困惑,妈妈说:“没关系。” 我们有一个小家庭。 我们可以点各种菜,配米饭吃。 我们一定能活下去,不会饿死。 但如果我们不给邻居一些食物,他的家人就会有人饿死。”
父母的乐于助人、善良大方的性格在俞敏洪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他高兴的时候,就把新东方的股份分给了新东方的员工。 而他本人也继承了母亲的勤奋和善良,这直接导致了新东方的成功。
从这一点上,俞敏洪总结出了教育的本质。 他认为,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但有一点至关重要:在家陪伴孩子并不意味着给他们时间。 有的家长看电视、玩手机、要求孩子做作业,但孩子却不愿意学习。
俞敏洪育有一子一女。 他经常对孩子们说:“你们坐在我对面写作业,我在你们旁边做作业。” 他在电脑上工作,但他的孩子们认为他在玩游戏。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打开电脑就是玩游戏。 所以,孩子们写完作业一段时间后,就会过来看看俞敏洪是否真的在做作业。 俞敏洪觉得这不行,干脆关了电脑,开始看书。 他说:“很简单,只要你不把书打翻,不看书,拿着书想一想就可以了。两分钟后,你翻一页,孩子们就知道你在看书了。”没有别的办法,所以他们必须认真做功课。”
家庭的环境和氛围就是一种气场。 作为父母,你必须知道如何创造动力。 即使只是炫耀,也要表现出学习的态度,让孩子模仿。 有一次,他在家里做了一个实验,不让任何人打开电视、电脑。 他和他的妻子、女儿都在看书。 只有儿子不读书,到处流浪。 最后,儿子觉得无聊,拿了一本书。 去看了。 这样的家庭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时间,而不仅仅是呆在家里陪伴孩子。
讲座中,俞敏洪问道: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坐在未明湖边看东方明月? 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去京郊趴地看星空? 有多少家长带孩子去看银河?
他说,他曾多次带着孩子用高倍望远镜观察银河。 有一次,他带着家人去海边度假。 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五。 他看着沙滩上月亮一点一点升起,月光倾泻千里。 他们坐了一个小时,天气有点冷,所以他说他们该回酒店了。 结果女儿说:爸爸,我不走,我想看看月亮升到那个地方再走。 他们在那里坐了三个小时。
对此,俞敏洪表示:“你能说孩子心里没有美感和诗意吗?如果我们不带孩子们去看看这些东西,他们就是没有。所有的孩子都看到了。”都是高楼大厦,再加上作业的压迫,孩子的心理不健康,去农家吃饭的时候,你会额外花两个小时讲各种蔬菜及其生长周期吗?女儿下乡,一一告诉她吃的东西,产生一种亲切感。”
读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你会明白一个问题:如何给孩子幸福。
三岁学英语,四岁学画画,五岁学围棋,六岁学乐器,进入小学前就开始报名各种语文、数学辅导班。 这样的斗争不会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牺牲的只有孩子们。 童年。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教育孩子的理念是让他们一生幸福地“做自己”。 父母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由他们来决定孩子的未来呢? 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也不要等着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 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有自己的想法。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而这种成长往往比成功更重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