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是综合性的,培养高尚的情怀和品德

91百科网 57 0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学习是多方面的。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道德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 因此,大学教育是综合性的,大学学习也是综合性的。 大学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且存在学科差异。 我认为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是上课、社会实践、实习、写文章、做科研,而是读书。 通过读书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获得智慧。 培养高尚的感情和道德品格。

01

在当今的中国大学里,大学生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学习或思考问题。

但该忙什么呢?

首先是学业繁忙。 一方面,教育规划中规定的课程种类繁多,如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 名字太多了,连大学老师都有点困惑。 学生们也眼花缭乱。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如今的大学课程几乎增加了一倍。 教育部曾提出课程“减负”,但减不了。 不是学生不愿意减负,而是校方不落实。 有利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旧教育观念的阻碍。

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的商科部门也为了“政绩”、“政绩”而增设大量辅导课程,如各种提高班、技能班、特殊班,如“考研”等。入学考试提高班”、“卓越计划提高班”、“职业技能班”、“论文写作班”等。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样的大学是最好的大学?

如何定义“人才”?

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何关系?

上大学和以后工作有什么关系?

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是什么关系?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

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我认为今天我们对大学和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很多误解。 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类”的理解。 将大学学习等同于获取知识是许多人对大学根深蒂固的看法。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教书,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方式是听课和考试。 看来课程设置越多,学生听课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能力也就越强。 但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当今的大学里选修这么多文科课程呢? 上大学和学习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 听课和阅读的时间合理分配是怎样的? 高等教育从未被深入、系统地研究过,各学科、专业也从未被充分展现。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中国大学的现实是班级和大学的等级地位是对立的。 大学级别越低,学生选修的课程越多; 大学级别越低,学习的学生就越少。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学都将自己的大学定位或归类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虽然这主要是基于办学模式和构成。 例如,“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比例很高,而“教学型大学”则以本科生为主,但事实上,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各级大学的特点以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部分原因。

事实上,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基本都是一流大学,而“教学型大学”基本都是三流大学。 “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和思考是做研究最基本的条件。 其本意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学术能力,却意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学术行为。 “师范大学”最重要的特征是阶级。 在这里,“教学”和“课堂”几乎是同义词。 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课、记笔记和考试。 考试成绩是学业成绩的主要标准。

顶尖“研究型大学”学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来完成的。 学校只是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比如书籍、学习、交流的氛围; “师范大学”的学生“成功”主要是通过课堂完成的。 生活所需的知识、智慧、情感,都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 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自学阅读,从“研究型大学”毕业只是人生学习的开始; 而由于他们没有学会自己读书,从“师范大学”毕业基本上就意味着他们一生学习的结束。 从此以后,我将不再与书本和学习打交道。

更悲惨的是,三流大学的师资水平有限。 教学任务重,知识更新慢,教学重复。 学生不愿意听课,最终造成上课与听课之间的尖锐矛盾。 学校管理部门想出了很多办法来管理学生,比如上课不让使用手机、上课点名等。有的老师很夸张,上课时点名学生一次,下课再点名一次。上课时,甚至课间休息时,都会有一次,并把这种所谓的“考核”作为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相反,一流大​​学的教师素质本来就较高,教的课也不多。 他们非常重视课堂。 有的老师每节课都精心准备,但效果却很好。 上课的学生很多,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发挥了课堂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其次,我忙于各种活动。 可以说,当今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竞赛、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宿舍活动等。 有的是集体组织的,有的是学生自愿组织的。

当然,你必须在大学上课。 如果你不上课,你怎么能称之为大学呢?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学课程太多了。 教师和学生因处理课堂事务而疲惫不堪,学校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如此。 我认为,大学学习当然需要学习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 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知识无限丰富,生活中需要的知识也很丰富,而且与时俱进。 然而,大学学习能够为人们提供终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课程能够为人们提供的知识更加有限。 就知识对生活的用处而言,知识越基础,就越有用。 大学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让人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学习知识。 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没有用处,但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有用的。 它可以保证人们一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保证人们一生能够持续获取知识。

从这一点来看,大学没有必要上那么多课,老师没有必要教那么多课,学生也没有必要听那么多课。 大学课程的类型和知识体系有限。 同一类型、同一知识体系的课程不宜开设过多。 太多的课程会重复。 一个老师的知识可能很丰富,他的知识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本质其实就这么多,那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基本概念等都是相对固定的。 如果他说得太多,那就是老一套,到头来也只是知识性的。 有些东西甚至会重复。 这是一个老师不能在同一个班级开设多门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应该只是一个引导和示范,主要讲述课程的概念、定位、背景、范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旦你掌握了这些东西,就没有必要再听这门课程了。 到达那里后,您可以独立完成其他任务。

就知识而言,书本比课堂要优越得多。 课堂上的一切基本上书本上都有。 相反,课堂上只有书本上的一些东西。 如果说书是海洋,那么教室就是一个水池。 。 从水平上来说,所有的出版物都达到了讲义的水平,但并不是所有的讲义都达到了出版物的水平。 书本在知识体系上比讲义更严谨、更准确,当然也更详细。 他们可以给学生更多、更大的选择,但课堂上却没有这样的自由。 所以,最优秀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那些不认真上课、选择自学的人。 他们以古今中外大师为师。 阅读不仅比听讲座具有选择性优势,而且效率也高得多。 学生一学期听课本的收获,可以通过一周阅读课本的收获得到。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指示进行操作。 这样的课有必要从头到尾听吗? 至于那种除了常识之外空洞的教训,就没必要继续听了。 听这样的教训是痛苦的,也是浪费生命。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当然,大学生要参加各种活动。 除了校园活动外,他们还需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培养和锻炼协作精神,了解和理解社会。 这也是大学“学习”的范围,因为大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 。 但问题是,当今大学的学生活动过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维训练。 今天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街道、社区和自由市场。 有各种演出、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电影院、银行、电信公司等各种宣传活动,看似增加了校园的活力,实际上却扰乱了学校的秩序。 表面的富裕和繁荣的背后,大学是空虚的、轻浮的、躁动的。 这种浮躁不仅是表面的,更是精神上的。 过去,我们常常批评学生“无耳闻窗外事,只专心读圣贤书”。 但现在大学里已经不存在这种现象了。

与这种不读书的情况相一致,现在大学生的水平似乎越来越差。 目前,各大学均采用计算“绩点”的方法来考核和评价学生。 “绩点”是各种评价优秀、晋级、奖学金、推荐考研的最重要依据。 但可悲的是,“绩点”“”和“优秀”基本上是负相关的。 如果你想要有高“绩点”,你就必须多听课、认真听课、背讲义、考试取得高分,你就必须参加各种活动,这意味着你没有有很多时间自己看书。 但很少读书的人怎么能优秀呢? 相反,那些认真看书、花时间学习的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敷衍了事,导致考试成绩不佳,参加各种活动较少,“绩点”也较低。 然而,真正优秀的学生将会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 如今,推荐研究生的名额越来越多,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 推荐读研的学生可能是学习最少的学生,因为推荐他们的原因不是为了多学习,而是为了多参加考试,多参加活动。 高“绩点”。

在对作者所在学科的研究生进行访谈时,问的问题是他们读过哪些书,然后围绕他们读过的书进行提问,直到学生无法回答为止。 这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起初我们担心学生读的是我们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书,或者学生谈论的问题太深奥难倒了老师。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事情却从未发生过。 通常需要几轮。 学生们被打败了。 学生的很多知识来自课堂、来自课本、来自网络、或者来自微信。 现在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安静地读书,甚至没有时间安静地思考问题。 他们仍然遵循中学甚至小学的学习模式。 课堂上教什么就学什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汕头大学图书馆

02

如今,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大学内部,对大学教育的批评、抱怨甚至怨恨都不少。 尤其不能理解的是,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标准越来越低,能力越来越弱。 按理说,如今的大学条件应该越来越好。 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教师资质比过去有了巨大的进步。 资金也很充裕。 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应该越来越好。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这些日益美好的网络、手机、电视、电影、微信、QQ等条件,无一例外地导致了大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 我相信,不读书的人都是大学人才。 培养问题的根源。

不依靠阅读作为求知方式的大学教育正在形成一种教育模式,并越来越受欢迎。 它不仅深刻影响今天中国的人才培养,也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人的素质。 一言以蔽之,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很多问题,可以说都是不读书造成的,比如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问题,还有品行道德素质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得到提高。 ,都可以在读书中解决。 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的答案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但有的是直接答案,更多的是需要读者去理解的间接答案。

南京大学图书馆

拥有更多硕士的大学当然是更好的大学。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听大师讲课,得到大师的指导,当然是非常幸运的。 可以说,人生不虚此行。 但即便是当今最著名的大学,大师也屈指可数,能够亲自聆听他们的讲课和指导也是极其罕见和难得的。

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相比,当今几十年的大师数量非常有限,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其他机构中。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和学者根本不在大学里。 他们隐居,是非常普通的人。 见到他都很难,更不用说向他学习了。 但读书不一样。 读书以一切伟人、大师为师。 它不受地域、时间、语言、文化、国籍的限制。 您可以随时随地从中学习。 他们学习并听他们的“讲座”。

最重要的是自由。 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 可以慢读也可以快读; 可以从头到尾读,也可以有选择地读; 可以专业学习。 你可以色情地阅读它,也可以娱乐性地阅读它并理解它。 如果你喜欢柏拉图,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其他著作如《柏拉图对话录》、《会饮篇》等,甚至《柏拉图全集》。 如果这还不够,古今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柏拉图的专着,我们也可以阅读这些著作。 这种优越性是课堂无法比拟的。 即使柏拉图还活着,即使柏拉图走进我们的课堂,即使柏拉图是我们的导师,也不能和读柏拉图的书相比。

江南大学图书馆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到国外接受教育,开阔视野。 这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大多位于海外,主要是欧美和日本。 出国留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接受专业培训,更是一次独特的人生经历。 欧美日教育各有特色,尤其是理工科教育。 它不仅与中国大学教育具有互补性,更重要的是其先进性。

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在接受思维训练、思维方式、知识方面,只要学会阅读、有效阅读,不用出国留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出国留学首先要过语言关,而学习语言需要很高的时间成本。 然而,即使你掌握了一门外语,真正理解外国学者的讲课仍然有一个过程。 所以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没有必要那么多的海外教育。 很多学习可以在家通过阅读完成,效率会更高。

纽约公共图书馆

在中小学,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但到了大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我还是想不通课堂有什么优势。 《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老师要教一个学期,但如果自学的话,一周就够了。 对于所有的大学文科课程来说,除了语言学的“语音学”课程、外语教学的“口语与对话”课程、社会学的“田野调查”课程等少数技术性课程外,除了要完成课程外,大多数课程只需要老师指导,通过自己阅读和学习即可完成,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实际上是学习的一个巨大限制。 您必须遵守时间和课堂纪律。 不能随意进出。 即使你不喜欢,你也必须听。 阅读没有任何限制。 如果你喜欢读书,就读吧。 如果你不喜欢它,就把它放下。 如果读起来有困难,可以慢慢读。 如果它很容易阅读,你可以更快地阅读它。 当你读到一些激励你的东西时,你可以停下来思考。 如果不明白的话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请在明确问题后阅读信息。

其实,即使在中学课堂上,真正值得从头到尾听的课也不多。 一堂课真正值得听的内容并不多。 三分之一就算不错了,关键就这几点。 大学更是如此。 当然,学术大师谈论他们的学术研究是值得仔细聆听的,但普通教师谈论的很多都是常识,都是在课本上找到的。 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通过听讲座来掌握。 真正读书的人都知道,除了极少数经典需要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外,大部分作品都可以跳读、选择性阅读,尤其是一般书籍和真正有创意的东西。 内容不多,只有一点点新鲜的内容。 这类书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读完,抓住精髓即可。 因此,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变得非常快。 有些书翻一翻就能大致明白。 书籍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得非常大。

斯图加特图书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时代。 与传统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书籍数量多、出版快、流通广、价格相对便宜。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大多都有书籍流通,当今著名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也都有书籍流通。 这些书可以很容易地从图书馆借到,如果你特别喜欢它们,你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它们。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中外交流不畅,语言不通,外文书籍难以阅读,即使能看懂也看不懂。 不过现在翻译很发达,连最新的国外书籍都可以轻松阅读。 快速翻译,可以有效解决知识和思想传播中的地理隔离和语言障碍问题。

古代由于教育信息和教育条件不发达,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师带徒、师授徒、师生口耳相传。 然而,现代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读书。 大学的本质是给予学习者完整的学习。 时间为读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因此,真正好的大学非常重视阅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相应的,真正的好学生,看重阅读胜过上课,看重学习阅读方法和技巧胜过读书。 获得的知识。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与阅读相比,大学课程是次要的,其他学习方法更是次要的,比如听讲座、学术讨论等,这些只是补充方法,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作为阅读之外的一种休息和娱乐方式。

“书籍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伟人都表达过这个意思。 读书可以让死人“复活”,可以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可以把陌生的人变成熟悉的人,可以把一切伟人变成活生生的老师,可以把一切大师变成老师。 罗素这样描述阅读历史:“幸福意味着什么?他​​们得到的是比幸福更好的东西:那就是能够与伟大的人为伍,生活在对崇高思想的渴望中,并且每次都能获胜。”所有的困惑都将被高贵和真理的火焰照亮。”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我认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在大学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学会阅读。 知识可能会过时,专业可能会落后、过时,但学习阅读却是一项终生有用的技能。 学习知识的人只学习四年,而学习的人则学习“终身”大学。 学会自己阅读就意味着拥有更新知识的能力,无论是知识还是专业都能够与时俱进。 进入。 “所谓大儒,不是指一座建筑,而是指一位大师。” (梅一琪语)老师当然很重要,但老师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他的课好不好。 嗯,或者说他是否教了很多知识,而是他是否教学生自己读书。 大学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传授阅读经验。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学识渊博、学识渊博,而且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无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莎士比亚、鲁迅等相比,懂得引导同学们向这些伟人学习。

当今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理工科的学生人文素养非常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心胸太狭隘,学语文的学生不懂历史、哲学、伦理。 这当然与当代学术分工和教育分工有很大关系。 大学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开设综合课、增设通识课、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理工科专业增设人文课程、鼓励跨专业选修课、开设各类辅导班等。还有提高班等等,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解决思路和方向都是错误的。 知识单一、不宽容的问题只能通过阅读来解决。 根本方法是减少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和思考。 只有学会阅读,才能真正突破专业限制,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 所谓“专业”,都是人为划分的结果。 知识本身是综合的。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任何专业都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 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让大学生真正上大学而不是中学甚至小学,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但不要太多。 大学最需要的是安静,而不是热闹。 人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能够思考问题。 然而,思考需要环境和心态。 需要以冷静的阅读为基础,不能凭空思考。 大学生不学习。 这是当今中国大学最糟糕的情况。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标签: 大学 教学型大学 大学课程 读书的意义 绩点

发表评论 (已有39275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