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对转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按照“因势而变、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指导思想,关注转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对于转专业的学生。 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转专业学生的“四心”培养模式:“温暖关怀——细心指导——体贴关怀——衷心鼓励”。
实施措施
1. 温暖与关怀——打开新专业之门
为解答学生对新专业的各种疑问,学院及时召开转专业学生年级会。 学院领导、系主任介绍了专业特色、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并提出了专业素质要求。 学院自主开设转专业班,从学院历史、专业介绍、经验分享等方面为转专业“新生”安排入学教育,对转专业相关事宜进行详细讲解和解答。学期初选举,并为关心的学生提供免费指导。 对流程、学分认可、选课程序等进行详细梳理,帮助他们在过渡阶段调整心态、转变角色,熟悉学院、专业的相关情况,鼓励大家融入尽快进入新的学院、新的专业、新的班级。
2、精心指导——打牢专业学习基础
学院为转专业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术指导,精心挑选优秀的学术导师,邀请学长学长作为同伴导师,带领学生梳理学院专业不同年级可能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介绍给他们。 如何查漏补缺,合理发挥优势和专业知识。 学术导师与学生一一交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帮助学生把握人生和职业规划,制定个人计划,确定学习进度。 作为同伴,同伴导师与转学生的心理距离更近,沟通也更顺畅。 当转学生遇到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可以提供帮助和指导。 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指导,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兴趣,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获得感。
3、贴心关怀——强化管理和服务功能
为帮助转专业学生健康成长,学院积极构建由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学术导师、行政人员、相关工委高级同志参与的全员教育体系。 学院统筹协调转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 在制定各年级的开课计划和排课任务时,所需的专业课程在三个年级之间进行协调,并尽可能错开安排,以确保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培养计划中的所需课程。 关联。 同时,根据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完成原专业课程的学分置换,保证学生顺利选课,在最短的时间内补上缺失的课程。 学院在安排住宿时,尽量让转学生与新同学住在一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信息传递更顺畅,减少转学生的孤独感,帮助转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学习。生活适应。 辅导员通过班委会积极组织“班级凝聚力建设”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关注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因学习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焦虑,及早采取措施出现的情况。
4、用心激励——搭建成长与施展才华的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转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大力丰富文体活动,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谁换专业。 组织开展手语练习、心理剧等班级心理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举办趣味运动会、素质拓展等活动,鼓励劳逸结合,缓解补课带来的学业压力; 组织外语演讲、写作、翻译、辩论等专业比赛,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举办科研经验分享会,鼓励学生申请大型创新、科研项目等,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理解,明确职业规划。 。
取得成果
学院为转专业学生建立的“四心”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2022级大部分转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排名较原专业都有较大提高; 四个年级各专业前10名的学生均有三类转专业学生,学院的温暖关怀、引导、关怀、鼓励为学生转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学业和生活支持。 未来,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探索和实践转专业学生“四心”培养模式,努力为转专业学生找到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复制推广,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创新思路。
款式展示
B3-321
周迅北京语言大学
编者:无锡市教师顾汉科
常州市教师程百英主编
苏州老师吉悦主编
B3-314
陈亦辰 苏州大学
王莹莹 安徽大学
钱素琪 浙江大学
转专业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学院优秀学习奖学金、学院三好学生等荣誉。 积极参加外研社杯英语阅读写作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参加LSCAT江苏省翻译大赛,获江苏省省三等奖。 大学英语思政讲座竞赛二等奖等,立项大型创新项目1项、科研项目1项,均已结题。
外国语学院对我来说是一个友好的大家庭,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上。 从学术导师到辅导员再到任课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的学业导师从大一开始就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上细心指导我们,不断督促我们提高学习成绩。 辅导员总是在那里,热心帮助我们做琐碎的家务。 老师们知识渊博,教我们英语技能、教学基础知识和文学素养的各个方面。 他们将我们对英语的兴趣培养成技能,并赋予我们生存的技能。
张博雅 纽约大学
江苏大学优秀学习奖学金二等奖、江苏大学三好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B类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省级二等奖、江苏省师范生基础教学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及代表学校参加长三角地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
转专业后,在学院领导、辅导员、老师和学业顾问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把大一没修的学分补回来。 同时兼顾大一和大二的课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期末考试期间,多门课程的考试时间相互冲突。 感谢各位专业课老师的关心和理解,并积极协调和帮助我们转专业的学生解决问题,使我们顺利补上所有学分。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专业课老师李霞老师、庄晓敏老师、王林志老师以及我的学术导师丁健老师对毕业和升学的建议,引导我思考了解未来的计划并做出出国留学的选择。
常州市教师程百英 编
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习二等奖、江苏大学三好生、江苏大学2020年度“励志优秀生”、联合国UNIPP项目优秀学生、外研社杯读写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江苏省诗词大会一等奖。
转专业之初,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我非常犹豫,但学院老师的全方位关怀和指导让我勇往直前。 作为一名贫困学生,我得到了很多高校的精神关怀和物质支持。 我还加入了大学生自治监督委员会,并成为负责人。 我担任资助政策宣传大使,组织了资助政策宣传、诚信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此外,我也非常感谢学院给我机会参加联合国的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海外交流计划。 这原本对于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大学给了我开阔视野的机会。 感谢学院老师们的关心和指导,我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素质,使我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通过了教师资格证。
张子恒 伦敦国王学院
江苏大学优秀学习奖学金一、二等奖,江苏大学三好生,LSCAT江苏省翻译大赛三等奖,外研社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江苏大学2021年精英之星。
我转专业后,学院举办了专业宣讲会和转专业学习经验交流分享会。 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学长。 我和他们交流了学习经历、求职信息以及未来的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同时,我认识了很多认真、负责、热情的老师。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获得了实习机会以及升学、求职的信息。 尤其是学业导师卢育勇老师,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在学院的培养下,我收获了信心,丰富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回顾过去的问题
01
回顾|孙海勇、王雷、周德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