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研究——“思索史实”与“探求规律”
认知视角
一、历史研究的内涵
(1)教育科学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利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研究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客观分析、探寻规律,关注社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课堂教学中的历史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历史研究,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多元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历史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深入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学历史研习培育爱国情怀,高考历史试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坚定文化自信,提高道德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渗透五育理念,引领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研究着力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强调德育为先、智育为重、美育为关键、体育为基础、劳动教育为基础,五育并举。
(三)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道德教育
初中历史研习关注社会热点,研讨高考题型动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历史认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形成正确价值观。
3.历史研究的实践原则
(一)典型性、关联性原则
中学历史研究要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坚持基础性、时代性,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焦点和热点原则
如今的高考,意在回应重点、热点问题,因此,高考题目都围绕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历史,挖掘它的历史价值,让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去认识历史,在生活中去感受历史。
(3)丰富性与多样性原则
中学历史研究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并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趣味性、生动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视野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有趣、生动的素材更加容易接受。中学历史研究应根据学习情况,有的放矢,选择符合高中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的漫画、音频、思维导图等。
方法见解
【示例1】问题点:瞄准关键问题
历史研究应把关键历史问题的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联系,对关键问题进行探究。例如,《晚清内忧外患》中就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外国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机所做出的努力。通过探究这两个关键问题,可以认识到外国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灾难、民族屈辱与民族觉醒,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反抗屈辱、探索民族救亡之道的艰难历程。
【示例2】命题点:突出重点问题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历史研究应突出重点问题,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或共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有效理解和准确把握。例如,可以选取“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变化”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最具代表性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都是围绕政治、军事、经济等进行,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例3】命题点:创造新颖的问题
高考试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考查,创新题型是落实高考评价制度的重要方式。历史研究应注重对不同历史时期相关内容的综合设计,通过梳理和探究其历史演变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如创新题型,如“中国历代疆土变迁”、“中国人观念的形成与华夷之分”、“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历史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认知视角
历史比较研究是指对两个或多个相似的历史事实进行识别和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比较方法包括基于空间的横向比较和基于时间的纵向比较。
1. 空间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将同一标准下共存的同类不同对象进行比较的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通过上述横向比较,从相同点出发,寻求不同点,进而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形成,从而整体把握历史的发展。
2. 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比较
(1)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的比较,可以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2)比较是认识事物之间差异的关键,它不仅是高考必备的技能,也是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
3. 比较法的应用
(1)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可以帮助发现众多历史现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在具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发现各个现象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通过横向比较,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提高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能力。
(3)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区域历史发展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可以克服历史研究的片面性,通过历史的纵向联系,可以发现和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化规律。
(4)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综合比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历史的总体进程。
“理论源于历史”、“历史与理论相互印证”三史并举
认知视角
1.“理论源于历史”与“历史与理论的结合”
(1)“论以史为依据”、“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根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
(2)根据史料得出历史结论,是高考题的常见做法。解决此类题目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原则,即“有A(史料)就一定有B(结论)”,正如胡适所说:“一点证据,足以提出一点论据”。
2.“历史结论”与“史论互证”
(1)根据史料得出历史结论。一般来说,史料越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越全面,史料越原始、越可靠,就越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任何历史结论都要有史料支撑,而用史料证明历史问题的前提就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历史考试不要求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只要求学生正确地分析、解释专家提供的材料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用这些材料支持专家提出的问题。
4. 以图证史——“解读图片历史”与“精准选择”
认知视角
1.用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1)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为“过去人类精神发展各个阶段的见证”,并认为图像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历史变迁的理解。“用图像来证实历史”既是历史研究的材料问题,也是方法问题。
(2)“以图像印证历史”之于历史的意义,在于把出土或流传下来的图像资料作为史料来研究,主要在于:第一,确定图像所反映的真实时代;第二,用美术史的方法正确地解读图像所包含的信息;第三,图像的展示其实隐含着主流意识形态或强势文化,主导或遮蔽了图像的表现形式,这也需要个案研究。
2. 利用图片证明历史
(1)影像不仅被合法纳入史料这一新范畴,而且在方法论上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自主性要求。“以影像证史”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者。
(2)回答“以图片证明历史”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把握画面中的信息:仔细看画面,概括出画面中所蕴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分析画面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
②看文字:图片型选择题通常会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不容错过。
③重新联系:将图片信息与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解题能力。
五、量化史学——“量化分析”与“转换思维”
认知视角
1.量化历史的概述和特点
(1)历史事件关系的定量分析
量化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量化分析,使历史更加准确。主要适用于具有量化概念的历史分析,研究具有一定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分析一定的历史结构。量化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
(2)历史事件性质的定性分析
数量历史的定性分析,有利于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分析历史变化所反映的规律。
(3)近年来,量化史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史学家们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民众的底层,转向物质生活和生产领域,转向家族史、妇女史、社区史、人口史、城市史等专门史。
2. 量化历史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定量历史题的材料由各种资料组成,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分析、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从两端比较项目
看两端:看开头——查看材料的概要,包括表格内容的描述,特别要注意时间、地点等。看结尾——查看材料的出处和对材料的提出的问题。项间比较:根据表格给出的信息,找到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的变化或得出特殊数字的含义。
(2)观察变化并翻译文本:将发现的数值变化或特殊的数字信息翻译成文本信息。
(3)联系教材,揭示信息:在翻译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的信息。
6.心理史——“由表及里”与“深层美学”
认知视角
1.心理史学研究的特点
心理史学是当代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鉴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理和方法,探讨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丰富和提高从“心理”角度认识历史的能力,提高史学研究的科学水平。
2.心理史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各类历史人物的心理传记;社会群体的心理史,如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等;在童年史和家庭史的研究中,对人们的童年和家庭生活进行心理分析。
3.心理史学的研究方向
从心理史的研究状况看,它并不像过去那样只是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简单结合,而是在逐步吸收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伦理学等的研究方法,朝着以心理学和历史学为主、融合多种学科方法的“大融合”方向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