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91百科网 78 0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道德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培养谁、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容。 下面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进行简要说明。

2023年6月8日,老师(左三)在贵州省迁西市协和镇石人村田间指导小学生体验插秧。通讯员 周训超 摄

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是以小学“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道德”为基础的九年一贯制。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背景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孩子。 它是面向生活的、主动的、综合的。 自然、开放的特点; 《道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立足学生生活、注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特点; 《思想品德》是初中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道德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和人格修养。 培养等,坚定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信心,为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集道德教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思想性和综合性。 、实用特点。

课程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分为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为活动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为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道德法治、科学等为综合性学科课程。 因此,道德与法治是学科课程中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 新课程标准强化了道德法治的实践性。 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一门综合性文科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实现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融合。

政治性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政治指向上,思想性则是讲清道理,让学生将正确思想内化于心,从而为培养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 由于道德和法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而人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涵盖在这门课程中。 因此,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广泛性和综合性。 我们是从人类行为规范的角度来开发它的。 问题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如何做。 因此,本课程本质上是实践性的。 因此,道德和法治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政治的。 坚持价值取向,凸显政治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时代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思想。 坚持正确的思想取向和价值引领,以培养有道德的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综合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治、道德、生命健康等青少年学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内的知识。课程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 融合,打破知识内容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壁垒,建立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历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实用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活动。 课程的目标不是掌握这些知识内容,而是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知行合一。 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利用真实情境的介入,促进知识的情境化,实现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 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独特的育人功能。

课程目标

核心竞争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 核心能力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进入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后形成的、具有该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果。 它们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道德法治核心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逐步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形势问题所表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理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

每个学科素养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不仅凸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作用。 独特的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相一致。 它体现了教育方法的逐步上升和培养目标的一体化设计。

政治认同决定学生成长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 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基础。 法治理念是行为指南。 健全的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 责任感就是民族的责任。 复兴时代新人的内心要求。

扫盲目标。 修订后的课程目标(即核心能力目标)是根据核心能力来描述的。 它们是课程中核心能力的转化和实施。 它们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综合。 每个核心素养目标都涉及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陈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强调体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课程实施更加注重的导向。三是全面推进三大目标。 是对2011年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继承和超越。

总体目标与课程的五项核心能力相对应,形成如下素养目标体系。 例如,“道德修养”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了解个人和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能够践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敬老人等基本道德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关爱青少年; 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通过经历、认知和实践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子目标(第二阶段教育目标)是: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关心公共卫生; 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明白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诚实守信;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辛劳; 体验公共设施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 。

具体目标(第二阶段学习的内容要求)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方式方法,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原理; 学习并掌握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尊重劳动者,明白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感受并感恩自己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人们的责任意识; 学习环保基本常识,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基本网络道德,文明上网; 初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

从总体目标到分目标再到具体目标,这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分解过程。

课程内容

内容结构。 内容结构作为课程各部分之间有规律的组织形式,是学科学习的总体愿景和框架,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遵循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以核心能力为基础,采用结构化设计来布局整体课程内容。 对一至九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体设计,按学期设定课程主题,构建学习课程。 一段段串联、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九年制伦理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将学术阶段的差异融入到整体结构中。 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体现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特点和发展需求。 其特点如下: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各学段学科科学设计内容,构建学段间衔接、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道德法治课程纵向衔接,各阶段学习围绕核心素养主题,突出道德法治基本内容。

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以德育和法制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合各类相关主题,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

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围绕核心素养选择与建设主题五个方面,以“成长的自我”为出发点,以学生不断拓展的人生范围为隐线,突出道德法治的基本内容。亮线;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想,基于我与我、我与我的关系逻辑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人类文明等教育主题以螺旋式的方式组织呈现,强化课程。 设计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具政治性和当代性。 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删除了与课程性质不符、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努力为学生建立学习做人、做事的道德和法律基础。做实事,宣传贯彻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伟大精神、全程人民民主等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新增反映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发展最新热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各类情境内容。

课程内容呈现强调标准化和便捷性。 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学习期限概述”、“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五部分规范呈现。 “学术时期概况”是指本学术时期的基本框架和职能; “学习主题”是指学科内容; “内容要求”是指学习什么内容; “教诀”是指如何教、如何学; “学业”指的是“要求”,也就是你学得怎么样。

内容以列表形式呈现,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嵌入、有机结合的意图。 具体来说,分为“内容要求”和“教学技巧”两个栏目。 其主要作用不仅是更加细化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明确对学习结果的要求,还可以方便识别“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的知识内容,并与活动建议进行衔接明确核心能力方向,指导实践课程塑造。

“内容要求”的主体是学生,是刚性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是学习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写作业本的依据; “教学秘诀”的主体是教师,这是一个灵活的要求。 供教师教学参考,是具体的教学建议; “学术要求”是指该学段的学术质量标准、该学段的考试命题依据、评价目标或标准。

实施建议

新教学:促进整合学习。 新课程标准教学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促进综合学习,注重差异化发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提出的思想政治教学“八个统一”教师座谈会要求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结合,强化综合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实践经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新教学有哪些新内容? 促进整合学习。 即学生在课程目标指导下,以集成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合作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活动。

新评估:进行绩效评估。 新课标评价强调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价促学,注重表现评价,在实际情境和任务中体现重大主题,检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表现能力和情感态度。完成真实任务。 水平,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新评论有什么新内容? 进行绩效评估。 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创造一些东西,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等复杂能力。”它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即使是模拟情境也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类似的反应,以考验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华东师范大学周文晔教授明确定义:“表现评价是指利用评分规则来判断学生在某种情况下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和)活动结果。其类型包括行为表现评价,如口头表达和角色扮演、实验和调查、演示等; 产品作业评价,如论述题、解题题等。

(作者牛学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道德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德育(思想政治)教材研究基地特聘委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研究员、中学社会学部校长浙江省教育学会教学研究会会员、高级教师牛春晓(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王林小学教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7-8期

标签: 课程 法治 道德 素养 品德

发表评论 (已有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