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把全国人民都困在家里,不能出门采购、吃饭,外卖小哥冒着受感染的风险,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我们送米、送菜、送快餐。
很多外卖小哥是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中青年,他们有很多同乡也在城市里打拼,可能是建筑工人、餐厅的厨师、发廊里的理发师、写字楼的保洁阿姨、小区物业的门卫、菜市的摊主……
在人口统计里,他们被称为“流动人口”。他们中有很多人把孩子带在身边,一起进城,这些孩子被称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或“流动儿童”。
我很小的时候也是一个流动儿童,家里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就被送到城市上幼儿园,寄宿亲戚家。那时只有3岁的我,面临了人生第一次痛苦的离别,哭着喊着,离开了爸爸妈妈、离开了熟悉的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经历重重的人生挑战。
长大后,我才发现小时候的这段流动经历,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我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离焦虑,在人际关系中常常有种种不安全感。
我们每一个人在很从小的时候,都渴望能和父母在一起,不希望和父母分离,都希望拥有一个稳定而快乐的童年,与同伴建立长久的友谊。
9岁流动女童:
我最想学习自强自立
图片来自新公民计划
然而,中国城乡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大量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离开故土,近3亿人口流动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做着巨大的贡献,而有1亿多儿童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其中6500万留守乡村,这个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3600万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上学,这个群体被称为“打工子弟”或“流动儿童”。
2016年,我来到北京五环外的打工子弟学校做志愿者,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流动儿童”这个群体。在学校支教期间,我了解到:虽然这些孩子跟着爸妈来到城市,但因为父母打工特别繁忙辛苦,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没有精力照顾孩子,也没有知识和方法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城边村那样嘈杂、脏乱的生存环境里,孩子们并不能健康地成长。
城中村孩子在趴着写作业
我接触过很多孩子,他们的爸妈是在商场、超市、饭店、娱乐场所打工的,等到这些地方停止营业才可以下班,往往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到家,孩子要么饿着肚子等爸妈回来做饭,要么拿着零花钱到街上买十块钱油腻的快餐果腹。
我在城边村时,常常看到一个7岁的小女孩天黑了还在坐在公寓的门口,我问她这么晚了为什么一直坐在这里,她说“家里没有人,我很害怕,我在这里等妈妈回来。”当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我还观察到,因为学籍的问题,很多孩子不能在当地的城市就读公立学校,为了以后能参加中考继续升学,孩子们一临近毕业就转学回到老家,大多数又成为留守儿童,留在老家上学,有的妈妈或爸爸跟着一起回去,陪伴他们上学一阵,又离开回城市打工。
这些返乡的孩子,回到不熟悉的家乡,生活环境和他们从小待的城市差异很大,他们甚至不会说方言,一开始很难和老家的孩子、老师建立关系,有的孩子因为环境的巨大变化,跟不上新学校的学习节奏,身边又缺乏成人或同伴的支持,自暴自弃,早早放弃学业,进入社会打工。
陆璐在带领流动儿童厨艺课程
在一次调查中,一个9岁的女生在回答“最想学什么”时,她写到“我最想学习自强自立,回老家可以照顾爷爷奶奶。”我被孩子的善良打动了,同时也觉察到了她对成长的迫切渴望。
观察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却缺乏来自社会的支持。我和另一个伙伴发起了“同心童子军”项目,以体验式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独立的生活技能、与人交往的社会技能、关心社会的公民意识,并陪伴他们逐渐成长为品德正直、独立自主、服务社会的公民。
空间夜间读书会
我们在学校里开了一个小小的阅读空间——“同心儿童友好空间”,在每一个爸妈不在家的夜晚,孩子们可以有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在志愿者哥哥姐姐的陪伴下,看书、写作业、听绘本、讲故事。
我们在周末,开展一系列生活技能课程,在游戏和项目中,教给孩子们卫生保健、安全保护、厨艺烹饪的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孩子们的沟通合作能力。
我们在日常,倡导“日行一善”,组织孩子们到社区为他人提供帮助,从小做一名有责任感的公民。
我们在暑假,组织孩子们去到户外和村庄开展夏令营,让他们可以在新的环境里,学会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何照顾好自己,并与他人协作,一起克服困难,共同营造健康快乐的生活。
班里的腼腆女生
变成了很会讲故事的“博士”
这几年,孩子们在项目里的成长变化,让我们看到持续的耕耘,是会结出美好的果实。我看到11岁的素素,原本是班里一个很腼腆的女生,几乎很少在班上发言,报名当阅读空间的小义工,在小义工第一次会议自我介绍环节,轮到素素自我介绍,她的脸立马红了起来,害羞地低下头,不敢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班级。
后来,在小义工的工作中,素素慢慢地融入了进来,老师发现她虽然不喜欢表达,但还喜欢读书,可以安静地在空间里阅读半天都不离开,于是,老师鼓励她参加空间的“百万阅读”计划,在一个学期内阅读一百万字的书籍。她的阅读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老师还请素素每读完一本书,就和老师说说书里讲了什么,并回到关于这本书的几个小问题,来检查她是否读完。
没想到,每两三天素素就跑来找老师,请老师检验她的阅读成果。我能看到素素在描述书里的内容时,眼神里的兴奋,她也不再害怕开口表达了。素素的阅读成果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她也越来越自信。
紧接着,老师鼓励她讲从书里看到的故事、学到东西讲给同伴们听。从给身边的一两个好朋友讲,到在小义工会议里给七八个伙伴讲,到被班主任邀请她在班会上给同学们讲,素素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自信,她分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书里的见闻,被同学们称为班里的“博士”。一个学期过去,素素成为了同心学校的第一位“百万读者”。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陪伴与支持,激发孩子的潜能,以及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实现真正的成长。
我还记得,10岁的阿林顽皮好动,是班主任眼里的捣蛋鬼,但他特别喜欢参加“同心童子军”的活动,每个周末的生活技能课、每个暑假夏令营都有他的身影。
刚开始参加活动时,阿林常常不守规矩,一声不吭就脱离队伍,跑去买零食;完不成小队任务,或者在比赛游戏中失败了,就开始抱怨、闹脾气,志愿者老师一开始对她也很头疼。在几次的义卖活动中,老师发现在阿林有种怕被拒绝的韧性,挨家挨户、一个个去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义卖的金额也是最高的。家访中得知,阿林的父母在摆摊卖东西时常让阿林帮开摊,耳濡目染,他渐渐地学会了“销售”的技能。
于是,在接下来去市区的义卖活动里,老师请阿林担任队长,很意外的,阿林肩负起了队长的责任,以身作则,不再乱跑乱跳,还引导队员遵守规则、注意外出安全。那次的义卖活动,阿林带领的小队成为了全场义卖收入最高的小队。
在一次次小队活动中,阿林也模仿着老师去给小队开会,怎么去带领队伍,他也成立夏令营的“老队员”,志愿者领导的小助理,带领队员们解决各种碰到的困难。回到班级里,班主任也发现了阿林的变化,虽然有时候还是忍不不住说小话,但不会像以前那样和同学打架、起哄,随意破坏课堂纪律了。
孩子们在夏令营中协作先锋工程
像阿林和素素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每一个流动儿童的心声
都值得被听见
我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想为“流动儿童”群体发声,他们成长的现状值得被看见、他们的心声值得被听见。
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并终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我们希望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在就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期待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每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发挥自身的价值,以自己的行动推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夏令营中流动儿童与义工庆祝走出大山
因而,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关心我们所处的社会,让那些还不能享受自由、平等教育的孩子们,也能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和支持,保持丰盈的生命力,内心充实、自信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社会充满关注和友爱,长大后,也能像他们的长辈那样,为这个社会的更加美好,贡献出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邀请您一起支持这些孩子和在城中村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老师,让他们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汇聚众爱,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