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悼念徐中玉先生

91百科网 38 0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学术思想探索与自由观点

官网地址

◆ ◆ ◆◆

注:2018年6月1日起,本刊仅接受“探索与辩论”网站投稿。 请保存唯一真实的官方网站地址。 原编辑邮箱tsyzm@sssa.org.cn已不再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辑邮箱和紧急邮箱。

《探索与竞赛》编委会向徐仲宇先生致以最深切的哀悼

华东师范大学徐仲宇先生葬礼团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并转发给徐忠宇先生的亲属:

惊悉习先生在河西逝世,《探索与争议》编辑部全体同仁深感悲痛! 长期以来,他在文论和古代文学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勤奋钻研,深思熟虑,独具慧眼,道德文章经久不衰。 长期担任《文学理论与研究》杂志主编,积极培养当代文学研究队伍,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引领学术界,远近闻名。且宽;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教育,编着《大学语文》教育一代代学子,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后大学语文教育的复兴。 他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秋; 千秋先生长期关注《探索与辩论》杂志的发展,并以绅士风范勉励编辑部同仁加强学术辩论,扶持青年学者,激励未来学子。

在此,编辑部全体同仁对先生的逝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和怀念,他对我国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之中。

徐仲羽先生永垂不朽!

《探索与争议》编辑部致敬

2019 年 6 月 25 日

《大学语文》序言

徐仲玉

本文为《大学语文》序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除特别说明外,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者注

2019年6月25日,被誉为文坛领军人物的文学理论家、作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仲宇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徐仲予1915年2月15日出生于江苏江阴。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 1981年,他主编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40年来累计发行量超过3000万册。

为了表达我们的怀念和怀念,我们特别推荐徐仲宇先生为《大学语文》撰写的序言,希望展现他在编辑《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中国人”多年来,为全社会的人文事业做出了贡献。 有助于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今年是新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恢复30周年。 三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曾一度取消,后又恢复。 虽然经历了一些坎坷,但我觉得这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最好的时期。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成为全国各高校的普遍做法。 这是众多有识之士长期呼吁和积极实践的结果。 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尤为可喜的是,大家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正在逐渐趋于一致,并形成了共识。 形势令人欣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例如,教学方法显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在此,我谈一下我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大学语文课程是重要的通识课程。 怎样才能教好大学语文? 学生怎样才能学好? 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使他们树立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 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教导、共同进步。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读完部分作品后,我们应该适当组织一些师生之间就课文中的某些话题以及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 同时,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多思考哪些方面是好的,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触动和启发; 哪些方面不理解或者不够清晰,有哪些感受或者疑问,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在课外提出来讨论。

总之,普遍采用的“全班制”教学模式需要改变。 要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刻苦学习的学生一定不能怕说错,不能怕错。 凡事只要用心思考,总会发现各种问题。 如果不说出来、不讨论,就很难取得进展。 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能够逐步养成这样的学风,学生就能不断提高自己,拓宽人生道路。 为此,教师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并自觉倡导和践行。 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有这种勇气和能力,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学读物,积极求知,勇于探索。 为此,教师还可以有选择地提供一些话题。 课堂学习、分析讨论、练习写作相结合。 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培养倾听与讨论、敢于发言和课外练习的能力。 习惯了,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一起设计、规划。 如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会得到保证。

大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仍然不多。 这种情况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环境封闭、自由​​讨论太少有关。 狭隘的政治本位至上,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得很多语文课程变成了政治课程。 它培养的人不必有自己的想法。 不注重艺术审美和学科特色,不注重优秀文化传统。 几乎被消灭并受到批评。 当时强调艺术水准和学科特色,常被批评为不带头政治,有碍政治的首要地位。 人们没有办法改革,只能用旧的方式寻求安全。 这三十年,纠正了乱象之后,确实比过去有了明显的进步。 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提倡以人为本,重视“和而不同”,鼓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在一个拥有丰富优秀文化遗产、民主和科学至上的社会,应该敞开大门,倾听不同的声音。 遇到问题时,要畅所欲言,互相讨论某种做法有什么问题,某种做法应该如何改进。 提出不同意见、寻求改进,并不一定是反对某件事,而是共同努力改进、解决问题。 我们的环境无疑为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条件。 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条件迅速发展。 人文学科在综合性大学里有很多相关的课程,比如唐诗、宋词、小说、散文、戏曲,甚至音乐、书法、绘画等,理科、工科、农科、医学生都来选修培训班。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改进。 我们的工作前景真是无限大,我们的努力也没有止境。

我始终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点仍然必须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我们在编写本教材时,不仅以我国丰富、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选文主体,还选取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培育和培养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教材。 这些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名著,蕴含着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品格。 细细品味,慢慢领悟,积累,对于大学生来说将是很好的营养。 每部名著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未必没有局限性。 我们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遵循好的东西,而不是完全照搬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家大方向上“和而不同”的认识和思维,培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对于学生的培养,学好大学语文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毁灭性后果。 科学技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就像一把双刃剑,并不能始终引导人类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正确利用科技发展成果,人必须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的价值观。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与人文同源、相互融合。 只有具有崇高人文素质的人,才能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世界各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在积极思考“和谐”、“生态”等时代主题,体现了他们的人文关怀。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这本《大学语文》教材中专门安排了“科学人文”部分,在其他部分也注重科学与人文思想的融合。

过去选书比较注重人文学科,但入选国内外科学大师的作品并不多。 此次入选的科学大师作品,既有西方著名科学家讲述写作心得的优秀作品,也有他们讲述自己科学创作经历的名篇,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和建议。科学探索中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进步人文主义者的共同理解。 这说明科学大师和人文大师有许多共同的思想和诉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他们宏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远见,可以拓展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赋予他们文理结合的综合思维。 这种对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重视,在以往的《大学语文》选材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认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这本书应该具有以上特点,并且我们也邀请了该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同样,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必须通过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来实现。 我们一直把培养学生的母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作为教材的目标和追求之一。 我们的选品是精心挑选国内外古今中外的精品。 每篇文章各具特色,整体丰富多彩。 我们关注主题的广度和流派的多样性。 我们力求用示范选文,让学生读、思、议、悟、领会各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 如果能将某些练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宜急功近利。 但只要精心编写教材的编写者、尽职尽责的老师和自觉学习的学生,都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不断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材的准备、师资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进等。上面我只是简单地谈了一些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还是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徐先生在署名文章《我为何提倡“大学语文”》中曾回忆道:

《大学语文》公共课曾在我国高校广泛开设,是各非语文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它已经停产近30年了。 1980年,改革开放后,我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共同发起倡议,在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当时,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 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针对这一情况而提出的。 我们与匡亚明、苏步青等人一起,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30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是正确的。

——朱生豪对宋庆如说

深深地记住了!

祝您旅途愉快,先生!

《探索与纷争》人体

联络官小谭

小谈小锁

标签: 大学语文 探索与争鸣 文学 大学

发表评论 (已有39333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