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简介:
20多岁的人选择太少,30多岁的人选择太多。 所以请你20岁的时候做加法,30岁的时候做减法,这样你的人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混乱。
文字| 经马宁许可发布
01
昨天和一位老朋友喝下午茶,谈话的话题只有一个——“30+那些特有的困惑”。
我和这位老朋友已经认识很多年了。 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是电视节目的嘉宾,广播节目的评论员。 六七年的时间过得真快。
这位老朋友才华横溢,事业有成。 当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家知名媒体的主编了。 现在他又取得了进一步的进步。 他的薪水和职位比几年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在社会上也颇有知名度,甚至经常以“青少年导师”、“专家顾问”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中。
就连他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在国内外旅行,有时在小剧院演出,有时在酒吧喝酒,有时参加年轻人的聚会。 他是一位能力全面、爱好广泛的“斜杠青年”。
即使是一个被大多数人羡慕的人,仍然会感到困惑。 他问我:我觉得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我不知道如何选择,我该怎么办?
02
这是30岁以上人群特有的一种困惑。 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有一个明显的共性:
受过良好教育,目前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他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是自己公司或单位的中流砥柱,拥有跨界技能,人脉广泛,面临很多机会和选择。 如果你想“忙”起来,日程安排可能会非常非常满。
朋友拿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给我看。 里面挤满了每周的日程安排。
仔细一看,我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还有媒体专栏要写、大学讲座要讲、创业公司筹划会要开、书籍稿件要完成、电视节目要录制……最忙的时候。 ,一天录制多个节目,甚至是同一频道的播出时间。
这个时间表让我想起了经常收到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他们通常这样说:
“我今年(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但我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我感觉自己一事无成,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迷茫!”
很有趣——同样的问题是关于“如此困惑”的。 20岁的人选择太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30岁的人选择太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20岁的人觉得自己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又担心自己什么都不胜任; 30岁的人觉得自己什么都能胜任,但是他的精力和时间不允许他同时处理太多的事情。
03
针对这两类困惑,我的建议是:
回想我20多岁,那也是“广撒网”的年纪。 我也曾经迷茫过。 比如,我问自己,我的写作能力还不错,但我不知道能“好”到什么程度。 稿子能被校园广播电台收录算“好”,还是能在杂志上发表算“好”?
或者在论坛上有粉丝关注它是否“好”? 与其闭门苦思,不如慷慨地“走出去”,让社会和市场检验你的能力。 当时正好有出版社找我写稿子,我就爽快地答应了。 它支付多少版税或我出版一本书能赚多少钱并不重要。 关键是要测试我的写作能力得到的认可程度。
就这样,大学期间陆续出版了两本书。 同样,我们很乐意接受报纸、杂志和网站的文章请求。 如果我们继续投更多的文章,一些杂志编辑就会邀请我们,说:“你为什么不来找我们开一个专栏呢?” 好吧,那就写吧。 费用的多少并不重要。 写下来花了七八年的时间。
这就是写作的境界。 同样,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需要评论员和嘉宾,专栏需要主持人,无论是现场还是录制,有或没有合作伙伴,有或没有观众。 只要主题合适、时间安排也可以,我总是接受向我发出的邀请。 我从来没有问过“有人工费吗?”
在20岁到30岁的10年间,我登上了很多广播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深圳卫视、重庆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电台...不同而且足够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认识了很多老师、前辈、朋友,包括节目的主持人、导演,甚至化妆师,还有一起上节目的嘉宾、解说。 其中,有的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 有些人已经建立了多年合作的专业关系。 一路走来,每一点积累都是一次收获。
04
我有一个观点:20多岁应该是最缺钱的年纪。 但做任何事都不要谈钱。 对方给你的奖励微薄(甚至没有奖励)或者付款缓慢也没关系。
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你的实力才会不言而喻,你的工作才会不言而喻。 我称之为“造善业”,但做好事而不担心未来。
你所做的一切都会被对方看到。 哪怕一时无法在物质奖励上回馈给你,但你积累的人品迟早是可以收回的。
当时我去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 北京电视台的规定是,节目录制当天不提供劳务。 必须登记你的身份证和地址信息,然后通过邮政汇款等比较老式的方式进行结算。 这个周期往往很长。 过了好久,节目总监联系我说:抱歉,我们频道改版了,栏目组取消了,财务核算也完成了。 我不能给你这笔钱。
其实只要500元。
但我并没有抱怨,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500块钱,不要就是不要。
导演也是受制度约束的,他并没有坑我的意思。 我觉得自己在这里欠了一些东西,所以就在那里弥补——两个月之内,一家大公司举办国庆晚会,需要一个主持人,而且补偿非常丰厚。
公司负责人让总监推荐一个人选,他推荐了我。 我成功地主持了当年的活动,公司每年的活动也一直找我,直到现在。
如果我们从经济角度来看,多年来这家公司为我的服务支付了数万美元。 而这些,都是北京电视台台长的功劳。 他这样偿还我,远远超过了他欠我的500块钱。
但对于30岁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现在你已经占据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占据了绝佳的平台。 当然你会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里一点干预,那里一票,看似跨国操作,但实际上做的事情往往是碎片化的,成为“一锤子买卖”。
这样做的缺点是,你采取的所有行动无法完成生态布局,无法对个人IP的积累产生累积效应。
最终的结果是,每一次“一锤子买卖”都可能让你赚到不少钱,但这些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出售某些服务来换取相应的报酬,但并没有完成个人的建设。品牌和能力。 资源的布局链接。
05
比如你是一个语言能力很好的人,那么你今天讲社会新闻,明天讲历史轶事,后天讲育儿经历,后天讲生活美学……你到底是什么标签? ? 他顶多是“一个非常能言善辩的人”。
但如果你专注于一件事或一个领域,根据“一万小时法则”,不到一万小时你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至少是半专家。
我的哥哥王凯原本是央视财经节目的主持人,后来从央视辞职去创业。 你觉得他当时面临的选择很多吗? 做金融项目自然会顺利。 一直以“好声音、善朗诵”着称。 他还擅长朗诵或配音。 当然,他也可以当视频网站的主持人,或者在大学教书……
但人们想得很清楚:放弃自己不擅长或没什么兴趣的东西,玩得犀利,专注于一件事。 后来,他打造了一款非常垂直的幼儿教育产品“凯叔叔讲故事”,让他从一个身材高大的男财经主播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的“贴心叔叔”。 现在产品已经拥有大量用户,用户粘性强得惊人。
我给那位朋友举了王凯的例子。 他对王凯也很熟悉,忍不住点头:有道理。
这个时代讲究势能:
但努力了才叫势能,集中精力才叫势能。
目的明确了才是势能,一剑封喉才叫势能。
于是我给那位朋友一个建议:你善于演讲、善于评论、善于写作。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生产内容,那为什么不做一个专注的内容生产者呢? 当然,你可以仔细考虑、慎重选择你想要制作什么样的内容。
一旦确定,就会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切行动都会围绕这个选择,久而久之形成鲜明的个人标签。
30岁的时候,我们往往并不那么缺钱。 相反,我建议做事之前先考虑一下“钱”:我做这件事的成本效益如何? 我赚钱只是为了赚钱,还是我赚钱是为了提高我的个人或产品估值? 说白了,就是需要权衡、做决定,而且要勇于做减法。
如果你20岁学会加法,30岁学会减法,也许你的生活就不会那么混乱了。
至于40岁时会发生什么? 我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到时候我会分享我的真实感悟!
*来源介绍:公众号“Maningvivian”。 “马凡儿”是天使投资人、专栏作家马宁运营的原创微信公众号。 定期为您提供投资理财、旅游消费、影视文化……各种生活方式的真诚资讯!
- 结束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