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艺术考级刺激家长的培训焦虑

91百科网 47 0

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兴趣的艺术训练,由于与艺术考试挂钩,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演变成“应试艺术”的倾向。 遏制这一趋势,应规范和规范艺术分级,加强对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的监管,不让艺术分级刺激家长的培训焦虑。

11月11日,湖北省武汉市一艺考培训中心,报考艺术舞蹈专业的高中生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 图片/IC照片

等级考试让艺术培训成为新的“刚需”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已全面实行“公办”和“民办”招生,采用电脑抽签随机录取的方式。 也就是说,学校不能再查看学生的简历并进行面对面招生。 因此,有些人不明白,既然艺考对于升学已经没有用了,为什么家长还热衷于艺考呢?

这么说来,我不太理解父母的心态。 虽然艺考已经基本与升学完全脱钩,但为了让孩子的简历更好看,一些“鸡孩子”家长参与综合素质竞赛,希望自己的证书越多越好,这样展示他们的育儿成就。

此外,艺术培训机构夸大了等级考试的重要性。 送孩子去接受艺术培训的家长也参与了等级考试的竞争。 看来,如果他们的孩子不参加等级考试并取得证书,就等于没有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的目的从培养兴趣转变为参加考试、获取证书。

当前,艺术培训和艺术考试相辅相成,成为扩大培训和考试需求的重要手段。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7年全国市场规模约为670亿元。 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几乎翻倍,达到1300亿元。

巨大的培训市场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考核,如乐器、舞蹈、朗诵、快板、主持等,可以说,几乎每一个艺术培训项目,都少不了艺术考试。 有些培训导致考试,有些考试创造培训。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为中心,而是商业逻辑,即将培训和考试当成“生意”,尽可能扩大市场规模和体量。

如果说学科培训机构利用高中、高考的学科考试进行升学,将学科培训变成一种“刚需”,那么艺术培训机构则利用艺术考试,将艺术培训变成新的“刚需”。 ”。

不以艺术考级刺激家长的培训焦虑 培训 艺术 学科 负担 兴趣 第1张

资料图。 图片/IC照片

艺术培训需大幅“瘦身”

这一切显然背离了艺术培训的初衷,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培训负担和家长的焦虑。 为此,有必要清理和规范艺术考试。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管理竞争热的方法。 此前,为了控制竞赛热潮,我国不仅要求学校招生与竞赛脱钩,取消高中、高考竞赛获胜的加分,还实行竞赛白名单制度,显着“压缩竞赛规模,严格控制中小学生竞赛项目。

小学生和幼儿的等级考试对于促进艺术兴趣培养没有多大作用。 反而会误导孩子认为参加培训就是等级考试,刺激家长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艺术培训。 为此,有必要取消所有小学生和幼儿的艺术考试。 对于中学生艺术考试,也需要严格限制项目,实行白名单制度。

我国正在推行的“双减”,将校外培训分为纪律性培训和非纪律性培训。 艺术训练、体育训练等都属于非学科训练。 随着“双减”的推进,不少学科培训机构转型为非学科培训,资本也涌入非学科培训领域。 舆论普遍担心,这可能会导致艺术、体育等培训出现新的“内卷”,增加学生负担。

事实上,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将出台非学科培训监管措施,防止政策空白。 艺术培训等非学科培训机构应该对艺术培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即为有艺术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培训服务,而不是用功利性的考试刺激家长的焦虑来扩大培训。 市场需求。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非纪律培训可能会重蹈纪律培训的覆辙,面临严格监管。 必须认识到,“双减”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而不仅仅是减轻学科培训的负担。

对于艺术培训,家长也需要有必要的理性,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在报班、考试时与别人比较,认为自己报的班、成绩越多越好。 选择艺术培训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兴趣来选择。 忽视孩子的兴趣,把父母的选择强加给孩子,不仅不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还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损害孩子兴趣的发展。

特约撰稿人|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李潇潇

校对| 刘军

标签: 培训 艺术 学科 负担 兴趣

发表评论 (已有38962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