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幼儿教育知识与能力》
1.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个分题,每个分题3分,共30分)
1、幼儿园老师通过记录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的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心理特征。 本研究方法是()。
A、观察方法
B、对话法
三、测试方法
D.实验方法
【答案】A
【分析】观察法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学龄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据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方法。观察结果。 故选A。
会话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对被调查者进行“搜索”,通过交谈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人、某事、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实验方法是实验者通过改变一定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有意识地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测试法是根据一定的测试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2、下列事故的错误处理方法是()。
A. 如果小飞虫进入孩子的眼睛,请打开眼睑,用海绵拭子轻轻擦去。
B、对于孩子跌倒后的轻微擦伤,要对伤口进行清洁、去污并涂抹消毒剂。
C. 如果小珠子、豆子等圆形异物进入孩子鼻子,请用镊子将其取出。
D、孩子被蜜蜂轻微蜇伤后,用淡碱性水或肥皂水等弱碱性液体涂抹伤口。
【答案】C
【分析】本题考察常见事故的处理方式。 C 项描述了小珠子、豆子和其他圆形异物塞进孩子的鼻子里。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立即让孩子用手压住没有异物的鼻孔,用力擤鼻涕,将异物排出。 千万不要用镊子夹取圆形异物,因为用镊子很难夹出圆形异物,而且会使它们陷得更深。 豆子等异物在鼻腔内膨胀,不易清除。 若难以清除,应去医院治疗。 本题选择了错误的处理方式,故选项C与题意一致。
A项:如果小飞虫进入孩子的眼睛,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老师清洁双手,然后用干净、柔软的手帕或棉签轻轻擦去。 如果嵌在眼睑结膜囊内,需要张开眼睑将其擦掉。 切勿揉眼睛,以免损伤角膜。 这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问题的意思。
B 项:儿童跌倒后轻微擦伤。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观察伤口的深度。 如果只是表面被划伤,只需清除伤口上的沙子即可。 如果伤口较深、流血,应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并用消毒液消毒。 治疗后无需包扎。 这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问题的意思。 D项:儿童被蜜蜂轻微蜇伤后,应立即拔出或用针挑出残留在伤口内的毒刺,但不要挤压蜇伤伤口,以免增加毒液的吸收。 由于蜂毒呈酸性,可以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涂在被蜇处。 这种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问题的意思。
A、B、D 3 项为干扰项,应排除。 因此,本题选C。
3、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老师要求孩子有正确的站姿和坐姿。 这是因为孩子( )。
A、骨骼弹性高,可塑性强,容易变形。
B、骨骼弹性高,塑性低,容易变形。
C、骨骼弹性低、塑性低,容易变形。
D、骨骼弹性低,可塑性强,容易变形。
【答案】A
【分析】儿童骨骼中有机质较多,无机盐较少,因此骨骼柔软、富有弹性、坚硬。 不易断裂,但易变形,可塑性强,故选择A。
4、小军打针时,他对自己说:“我不怕,我不会哭!我是个男人!” 这表明他最初拥有()。
A. 情感理解能力
B、情绪表达能力
C. 情绪识别能力
D、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分析】小军打了针,感到害怕,但他能对自己说:“我不怕,我不会哭!我是个男人!”,这表明他正在努力调节自己的恐惧情绪并体现了他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 所以选D。
5、《托儿所、幼儿园保健工作》规定,1-3岁儿童每年健康检查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B
【分析】1至3岁儿童每年进行两次健康检查,每次间隔6个月; 3岁以下儿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6、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征不包括()。
A. 言语发展迟缓
B. 对人缺乏兴趣
C、胆怯、害怕陌生人
D. 重复的刻板行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自闭症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障碍的一种精神症状。 它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它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困难、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等。 。 C项:胆怯、害怕是沉默症儿童的典型症状。 本题考察的是与自闭症特征不一致的特征,因此C项与题意一致。
A项:言语发育迟缓符合言语发育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B项:对人缺乏兴趣,符合狭隘兴趣的特点。 这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特点,不符合问题的意思。
D项:重复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A、B、D 3 项为干扰项,应排除。 因此,本题选C。
7. 十个月大的贝贝看到妈妈把玩具塞进盒子里。 他会打开盒子并找到玩具。 这说明贝贝的认知具备()。
A.保护
B.间接性
C. 可逆性
D. 对象持久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儿童的思维特征——物体恒存性。 D项物体持久性是指当物体从视野中消失或无法通过其他感官检测到时,该物体仍然被认为存在。 问题中,塞进盒子里的球在孩子面前消失了,而孩子仍然能找到它。 这是物体的永久显现,所以D项与题意一致。
8、“妈妈,抱抱我”、“要奶”、“出去玩”等句子,宝宝说时一般叫()。
A、单词句子
B、二字句
C、简单句子
D.复合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龄前儿童对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程度。 B项电报句又称二词句,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不完整句子,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 它们通常出现在 1 岁半到 2 岁半左右。 问题词干中宝宝的语言均以两个词的形式出现,如“妈妈抱”、“要奶”、“去外面玩”,都是典型的二词电报句,因此B项与含义一致的问题。
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应当依据()。
A.以儿童评价为主
B、家长评价是主要因素
C. 教师自我评价
D.注重专家评审
【答案】C
【分析】本题考察《幼儿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
《纲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第四条提到,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基础,园长及相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 因此C项符合题意。
A项:儿童是整个教育评价的参与方之一。 他们既是教育评价的对象,又是教育评价的参与者。 考虑到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儿童只能成为幼儿园教育中教育评价的参与者,这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B项:幼儿园评价中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参与者。 家长配合幼儿园领导和老师参与教育评价,这与问题的意思不符。
D项:《纲要》明确,管理者、教师、幼儿及其家长都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评价过程是各方参与、相互支持、合作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园长、相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 评估中专家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与问题的含义不符。
A、B、D 3 项为干扰项,应排除。 因此,本题选C。
10、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是()。
A.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B.建构主义心理学
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心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 “做中学”、“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就是成长”、“教育就是经验的转化”等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改革。 张雪门在该问题中创立的行为课程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他强调行为、生活、教做结合。 这些都体现了杜威思想的继承和本土化。 张雪门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是幼儿的体验。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孩子在幼儿园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因此A项与问题的意思是一致的。
2.简答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简答:根据右图写出幼儿记忆力的发展规律(右图横坐标为年龄:小班、中班、高班、小学,纵坐标:各种数值记忆和记忆)
【参考答案】
答:幼儿记忆力的发展规律是:
(1)延长记忆保留时间;
(2)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忆逐渐发展;
(3)以机械记忆为主导,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4)图像记忆占主导,言语记忆逐渐发展;
(5)记忆意识与记忆策略的形成。
12. 请简述教师“以儿童为中心”的含义。
【参考答案】
回答:
“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内涵是指以儿童为中心理念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就是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活泼主动的发展和全面健康成长。
“本”可以理解为:基础、主体、基础、本源、实质、出发点、目的等。“儿童为本”,即“以儿童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科学发展观。 它是幼儿教育本质的重要内涵,也是幼儿园教师应秉持的核心理念。 珍视儿童生命,尊重儿童价值,满足儿童需求,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每一个儿童全面发展,是“以儿童为本”的核心内涵。 我们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但不能孤立它。
3.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13、讨论:《发展纲要》提出五个重点领域。 有人说是五大学科。 这个说法有什么问题呢。
【参考答案】
答:《幼儿园教育指南(试行)》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全面、具有启发性,可相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分为其他不同领域。 划分。 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
学科是某些相关学科的分类和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 其设置应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兼顾教育统计分类的惯例。
4、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个子题,每个子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4、材料:小班角色扮演时,李老师发现豆豆经常把宝宝的脚吊起来,说:“你再不乖,我就打你!你再哭,我就打你!”会再打你的!”
(1)分析豆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8分)
(2)李老师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12分)
【参考答案】
答:(1)豆豆在素材中的行为是攻击行为的表现。 攻击性行为的可能原因包括:
①来自父母的惩罚。 惩罚可以抑制非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但可能会加剧攻击性儿童的攻击行为。 角色游戏是他们周围现实生活的代表。 豆豆经常打娃娃,说:“你再不乖,我就打你!你再哭,我就再打你!” 这可能是因为他被父母打过、骂过、威胁过。 从而将这种行为转移到角色扮演过程中。
②举例。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看到父母打架、同伴打架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 豆豆是一个小班的孩子。 小班的孩子有爱模仿的特点。 他们可能在电视、现实生活或游戏中观察到其他人的攻击性行为,从而模仿和学习。
③强化。 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制止、不放手,这相当于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同伴也可以学习攻击性行为。 如果孩子成功地使用攻击性策略来控制同伴,就可以加强和增加他未来的攻击性。 豆豆的攻击行为可能是强化的结果。
④沮丧。 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败感。 沮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妨碍实现目标和满足需求时的情绪状态。 沮丧的孩子可能比满意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豆豆在游戏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比如受到不公平对待,这可能会导致攻击行为。
(2)李老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减少豆豆的攻击性行为:
①加强主场配合,有效运用处罚手段。 老师需要与豆豆的家长进行沟通,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减少惩罚,多给孩子积极的引导。 同时,他们也应该给幼儿园的孩子更多的积极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情形的因此,如果李老师发现孩子遭受或者涉嫌遭受家庭暴力,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举报、控告。 ,应当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②给幼儿创造一个空间,尽量避免冲突。 李老师可以在幼儿园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环境,减少孩子们同伴之间的矛盾。 在家里,引导父母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争吵,促进整体家庭氛围的和谐。
③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合理发泄。 有必要提高豆豆的自控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通过伤害别人或其他事情来解决。 当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引导孩子合理发泄。
④强化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豆豆思考如果自己是布娃娃会发生什么: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
⑤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社交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意识到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后果,提高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并在游戏中学习合作、分享等良好行为。
15.材料:
小明4岁多了,后来妈妈发现他不接受批评。 当妈妈批评他时,他会说:“老师表扬我乐于助人,夸我画画好,这又擅长那。”
根据这份材料,谈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答:小明在教材中的表现体现了孩子各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
(一)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理解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是一个人基于对自己的了解而对自己的评价。 小明正处于自我评价快速发展期,具体如下:
①小明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依从性评价,这意味着孩子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材料中,小明会说:“昨天,张老师表扬了我!他说我喜欢助人为乐!我值班时得到了一朵小红花。” 这说明小明很依赖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②小明对自己的评价是对自己的外在行为和个人方面的评价。 孩子的自我评价更注重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品质。 材料中,小明说:“昨天值班的时候得到了一朵小红花!我画得也很好。” 它是一种外在行为,评价方面比较单一。
③小明的自我评价情绪化程度较高,缺乏基于行为规则的理性评价。 材料中,小明更容易受到表扬,因为好的评论能唤起孩子快乐的情绪。
(2)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评价的情感体验。 具体表现如下:①小明表现出暗示性的自我体验。 在幼儿自我体验的生成中,成人的建议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材料中,小明认为自己是班上最好的孩子,并且根据老师的提示培养了自信心。
②小明表现出强烈的内心体验。 在材料中,妈妈发现小明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自尊心逐渐变强。
结合小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述特点,应引导小明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更多地采用独立评价、内在品质评价和理性评价。 同时,老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和鼓励,引导小明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规范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实现自控力的发展。
5.活动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16、活动:为中学生设计一次科普教育活动,让孩子感知和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状况。 写下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参考答案】
中班科学领域的科学活动“探索植物的生长”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2.技能目标:能够用语言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区分不同植物的种子。
3、认知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二、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喜欢探索自然,了解植物的生长。
2、活动难度:能够区分不同植物的种子,养成探索的习惯。
3、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各种植物种子挂图、各种植物种子数张、《小种植实验》视频。
2、体验准备:孩子们有去植物角的体验。
4、活动流程
(一)引言部分——儿歌引言
老师带领孩子们背诵儿歌《种子》,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介绍了活动的主题——植物的生长。
师:种子就像婴儿。 当它看到太阳时,它会叫妈妈。 它伸出两片绿叶,想要妈妈抱抱它。
(2)扩展部分
1. 老师展示不同植物的图片,让孩子初步建立对植物的认识。
(1)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2)老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孩子们听、思考、回答。
师:植物从哪里来? 植物为什么会长大? 他们如何成长?
2、老师播放视频《种植实验1》,让孩子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1)教师播放视频《种植实验1》,幼儿观看、讨论,了解根的作用。
师:小实验中,有根植物和无根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幼儿讲述对种子的理解,教师讲解和补充。
师:植物是由种子长成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也不一样。 大豆的种子是圆形的,黄色的; 红豆的种子又圆又红。 芝麻的种子又黑又小; 向日葵的种子有尖的、圆的、黑色的。 也有白色的,可以食用。
3、老师播放视频《种植实验2》,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1)教师播放视频《种植实验2》,幼儿观看并讨论,了解阳光、空气和水对植物的影响。
师:做个小实验,接受阳光、空气、水的植物和不接受阳光、空气、水的植物有什么区别?
(2)幼儿讲述不同条件下对植物的认识,教师讲解和补充。
师:大多数植物没有阳光、空气和水就无法生长。 没有这些植物,它们就会变黄枯萎。 如果植物得到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就会生长茂密、旺盛。
4.有趣的游戏来巩固和提高。
(1)教师创设不同阳光、空气、水条件的环境,并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2)老师分发不同植物的头饰,孩子们表演植物的生长过程。
(3) 结束部分-总结结束
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活动自然结束。
师:植物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在阳光、空气和水的滋养下慢慢长大。 它们不仅陪伴我们共同成长,还美化环境。
我们应该爱护我们周围的植物。
5、活动艺术领域的延伸
老师带领孩子们到艺术区,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作贴纸。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