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简单,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作为教师,只能按照这些规律,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所以在考试中,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这些规律的理解,也可以考查这些规律给我们带来的教学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含五大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人的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个顺序不超前、不可逆。例如人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人都是先有直观动作思维,再有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这个顺序是固定保持不变的。既然人的身心发展有顺序,那么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的时候,就要按照这个顺序去进行教育,所以,顺序性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要做到循序渐进。
顺序性涉及到的古语一般有“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盈科而后进”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陵节而施”符合了顺序性,“陵节而施”违背了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幼儿园阶段,儿童思维比较幼稚,那么老师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就要注意有亲和力,幼师会亲切地称呼儿童为“小朋友”教学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多以直观的形象为主;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已经发展接近成熟,老师会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看待,不能以“小孩子”的角度看待学生,教学内容也比较抽象。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面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时候,要变换教学方法,不能一直用一个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在面临不同阶段的学生,一直用了同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称这个为“一刀切”,所以阶段性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不能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例如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视力发展速度比较慢,出生一个月之后,视力发展速度才逐渐快起来。这就说明,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一样,有快有慢。
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例如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不是一起发展的,在少年期,身体已经发展接近成熟,但是心理上还是较为幼稚的,也就是说明人的生理和心理并不是同步发展的。
不平衡性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句话: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由于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方面都有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这些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我们要抓好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些方面的发展能发挥出最大优势。“狼孩”的故事就表明了关键期对于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盲人,失去了视力,但是往往听力、嗅觉都异常灵敏,这就是一方面的身体机能对另一方面的身体机能的补偿作用。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例如有的人身体存在残疾,但是心理却异常强大,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做到了身残志坚,这就属于心理对生理的互补。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这里面的差异既包括群体上的差异,也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男女性别的差异,属于群体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属于两大类群体。同样,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南方人、北方人,也都属于群体差异。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各位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每个规律的含义,并且注意每个规律和教学启示之间的匹配关系,平时做题时多注意积累例子,也是复习的好方法之一。
中公教育解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