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起航,青春无悔
所有星级/顶级的学生均已通过考试
关于考研歧视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最近很多人问我武汉大学有没有资格报读第二个本科课程。 有人问我普通本科没有歧视吗? 还有人问,如果他们不是来自这所学校,是否会受到歧视。 。 。 。 。 。 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考生都会上门提问。 今天前辈整理了这篇文章,希望后辈们能够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1. 存在哪些方面的歧视?
百度查了一下歧视的定义。 歧视是指人们根据人的某些缺点、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人,使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事实上,歧视问题取决于个人意见。 最合适的方式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某所大学的导师,面对初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一个211/985出身的人和普通本科生,复试成绩也一样,哪个会你选? 我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来谈谈学生关心的歧视点。 事实上,大家初试时考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卷子也都是一样的。 不管你的本科学历有多好,如果预考不及格,那也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歧视”就在复试中。 复试一般包括笔试(40%)、面试(40%)和英语口语环节(20%)。 笔试不能有任何技巧,剩下的就是面试了。 当然,也有一些高校通过暗箱操作,通过关系重点抓笔试。 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一部分。
2. 溯源
上述歧视通常发生在复试中。 初试根据各科成绩和总分进行。 只要符合学院复试要求,就可以进入复试。 由于学校往往采取较为严格的复试录取比例,如1:1.5等,这一比例与研究生复试比例1.2:1(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水平)有显着差异申请二三学校,导致211/985学校的学生更容易被骗。 由于211、985考试被劝退的学生数量较多,以及同时考研的两岸学生数量较多,自然出现了大量的二考。 ——复试被劝退的三级学生。 这也是互联网上许多歧视性信息的来源。
3、清理源头
我们先来看看官方的复试考核内容:
(一)大学学习状况及成绩;
(二)综合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发展潜力。专业领域的发展;
(三)外语听说能力;
(四)创新精神和能力。
——(摘自《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的指导意见》
这四点在复试中具体表现如何? 首先,对你成绩的审查主要依据你提交的本科成绩单; 其次,本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主要通过复试笔试进行测试,面试也可能会稍加考核; 三、外语听说能力复试笔试,面试也可能包括英语问答; 第四,你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你本科期间参加的活动(学术出版物、创新创业竞赛等)。
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第三点和第四点是容易受机构背景影响的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外语听说能力与院校水平呈正相关(虽然笔试能力可以通过复习来赶上,但是听说能力是可以通过复习来赶上的。往往不被重视,会受到四年本科学习意识和环境的很大影响)。 科研、创新、创业等各类竞赛在211和985学校的机会明显多于普通学校,这导致二三学历的学生在复试中确实会处于劣势。
除了制度上的可能性,我们再来看看复试环境带来的可能性。
复试是一个短暂的评价过程,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了解学生,这就导致选拔可能存在主观性。 根据28岁效应,老师只会对20%的优秀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加分),而他们对其他学生的评价在潜意识里基本会在同一分数范围内。 大家都知道,好学校的学生资源好,竞争也激烈。 如果你来自普通学校,你的初试成绩一般,复试成绩一般,那么你的能力是什么?
4. 是我自己的劣势还是学校的歧视?
一、统考考生与推荐生对比:
导师选择学生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优秀,所以他们选择学生。 举个例子:一位统考学生通过了初试和复试,被录取了。 他之前并没有太多接触过学术论文,更没有受过学术论文方面的训练。 在申请导师时,他选择了理论能力较强的人。 导师从他的整体表现来看是愿意的,但是他必须先完成一篇论文。
到了交论文的时候,导师评论说论文无法修改,内容太乱。 他还给了他一篇被推荐为武汉大学本科生的学生写的论文。 我必须承认,我也看到了同样的事情。 就是本科论文,立马就能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再谈论学校歧视或导师歧视。 确实和本科211、985的学生不一样的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理解,被学校淘汰的学生并不是因为歧视,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自己。
2、普通本科院校与名校对比:
①名师出大师徒
名校教师的总体结构是
(1)院士——属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院士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学术水平。 企业中也有工程院院士,但数量相当少。
(2)长江学者——是教育部的人才,基本来自高等院校,代表教师和教学科研人才的水平。
(3)百人计划——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只能代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水平。
(4)杰出青年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基金资助项目认定的人才。
另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的老师也很难凑出如此豪华的阵容。
②教育经费
不久前,微博上有一段视频非常火,视频中贵州大学校长抱怨普通学校与名校差距巨大。 几十年来中央给学校提供的教育经费还不如浙江大学三个月的教育经费。 没有这些,如何引进优秀师资、完善硬件基础设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③其他:
比如生源、教学基础设施、课程改革、培养计划、校内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受到考生的关注和关注。 知道自己的缺点,就能反省自己;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困难,你就能提高自己。
5、解决方案
自身存在缺陷,来自于自身的“高考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自我补救的可能。 本科期间,如果决定考研,一定不能随波逐流,独立培养英语能力。 另外,这个问题我也和我之前的导师讨论过。 其实老师有时候主观上并没有关注你本科学校,只是客观上造成的(简历的丰富性)。 复试时老师会尊重考生的努力和实力。 因为老师知道,每一个进入复试的考生都是优秀的,需要对他们负责。 而且,复试中中国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你大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你的亮点,都在面试环节有所体现。
此外,还可以避免复试环境带来的28岁效应。 因为如果你不是那80%表现平平的同学,而是那20%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那么你的本科背景对你基本上没有影响。 相反,你出色的表现将帮助你顺利获得录取通知书。
是否存在歧视,本质上取决于你在复试现场的表现以及本科期间能力的积累。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建议考生理性对待高校歧视现象,不要夸大,也不要畏惧。 他们应该在大学前三年打好基础,参加更多的竞争活动,涉猎更多的知识和兴趣,取得更多的优异成绩,提前做好准备。 准备复试面试问题并进行模拟练习以获得理想的offer。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学校的期末成绩是初试和复试的加权和来计算期末成绩的。 一般初审占70%,复审占30%,所以初审仍占大部分比例。 一定要把初试打高。 ,拉大复试差距。 每年都有不少普通二年级学生考入武汉大学。
6.最后
上述“歧视”和教育经费问题都是体制问题。 我们无法避免它,更不用说改变它了。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而不是为自己感到难过。 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比抱怨更接近你想成为的人,你想要的生活。 你无法再选择自己的出身,只能通过以后的努力来弥补。
回顾过去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