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博雅书香”读书报告获奖作品展系列推送

91百科网 48 0

介绍词

生时累没有争议,但死时如何理解累呢? 莫言先生的《生死疲劳》给我们今天什么启发? 今天,首先让我们欣赏2013级学生张青的读书报告《生与死之间》。

本文长约 5,900 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生与死之间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这么大的书了。 首先,我没有时间; 其次,当我有时间的时候,我可能就抽不出时间了。

今年夏天异常炎热,我自然取消了和家人一起出游的计划,也不想跟着沙丁鱼般的人流去山谷里纳凉几天。 不知道是不是平日接触网络过多的缘故。 在家里,我总是避免这样做。 看来,半径三米就能感受到网络辐射的真正危害; 唯一剩下的娱乐就是书柜里歪歪扭扭地堆放的这一排“”。 值得深思”。 《生死疲劳》是一本在压力下保持的书。

书名一如作者莫言大度、率直的性格。 它无情地将我们一生追求又恐惧的两个字摆在面前。 其实这样的直白很容易理解:生活,生存。 死亡自然是存在的终结。 但疲劳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毫无疑问,我们生来就疲倦。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与其他人不同。 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谢幕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我们可能不断地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疯狂压力所束缚、包围、摧毁,而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阻挡我们向上之路的玻璃墙。 确实让我们很累。

但累死了却是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死神选择带走我们,无非就是抹去我们在这个社会留下的印记,同时也将那些束缚我们的东西砍成碎片,扔进时间的长河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死亡可以成为少数人逃避现实、获得安慰的一个理由。 但死亡会给我们个人带来永恒的安慰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少数普通个人的生死绝对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然而,人与社会打交道,终究是与人打交道。 有些人选择早逝,以获得这种安慰,却不知道,这种自我意识中产生的安慰,对于身边的人来说,只会是终生无法解决的痛苦,使他们不敢死不敢活。 而且速度不快。 所以,有时候,死亡其实是一件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认同的事情。 你在死亡中得到的安慰是悲剧的开始,而悲剧也会传染给其他人。 死亡对于别人来说其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本书一开始就给我们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房东西门闹。 经过几代人的经营,西门家族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世家。 也许西门闹的祖辈厌倦了商场里的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厌倦了商道上漂泊漂泊的生活。 他采用了大多数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维持财产的方式,即购买土地、娶妻生子。 他回到家乡,购买了土地和房产,瞬间从商人变成了典型的地主。 说起地主,我们脑海中可能浮现出一个凶恶的小人形象,手握鞭子、账本,衣着华贵,发号施令,甚至会想到几句典型的地主台词。 不过,西门闹家族与其他普通地主不同。 毕竟他们的祖辈经历过商场的风风雨雨,在几次危机中力挽狂澜,最终落得一个好归宿。 虽然他们也会做其他地主所做的恶事,但他们也会做其他地主一生中永远不会做的事情。 比如,他们包养佃农、在农村修桥修路、赊购贷款等,无所不包。 正是因为代代相传所积累的名声,等到家族到了西门闹这一代,西门家族已经成为了街坊里有名的地主。 附近的农民都会去他家做佃农。 每个家庭通常都有什么? 遇到事情,自然是去找人品正派的房东帮忙。 中国历史上难以解决的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似乎在这个小天地里找到了和谐共处的方式。

但历史永远不会因为一小群人在狭小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和谐而改变方向。 仿佛只是一瞬间,土地改革的浪潮就席卷了整个中国,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斗地主”的革命斗争中。 自然,西门闹家族和此时中国各地幸存的其他地主一样,遭受了家族历史上最致命的打击,而这一打击是历史车轮前进中不可逆转的伤痕。 原本看似和谐的佃农和农民,一夜之间变成了鸿沟两岸的阶级敌人。 先前的善良被社会大潮的豪爽所抹去,留下并加深的只有对地主的无限仇恨。 果然,西门闹在这场社会与自己的不公平斗争中被无情地击败了。 一个雾蒙蒙的早晨,在村外的桥上,他看到了生命中最后的一件事。 光——白色的火药闪光。

作者对西门闹生前的家庭作了简要的描述。 我只知道西门闹是个地主,拥有附近数百亩农田,有三个漂亮的妻子和几个仆人。 或许,基于这些,他还不能被定义为农民的阶级敌人或大地主。 他可能只是一个拥有少量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大农民。 然而,这样一个还处于农民和大地主之间上升道路上的大农民,在席卷全国的土地革命​​浪潮中不仅失去了家产,也失去了自己的脑袋。

西门闹用自己悲惨的鲜血,润滑了中国历史车轮的辐条。 但最终,它们还是难逃被踩在脚下的地面湮灭,被埋在土里,散发着恶臭,变黑,直到被压到了土层的底部。 他的生活大概可以用疲惫来形容,维护家产,处理好和各个阿姨的关系,时不时照顾一下上面的人,让他在全国都有话语权,而且他他一生中从未有过几个安宁的睡眠。 ,全看老天爷的心情了。 收获完成后,你可以喘口气,想想今年可以购买什么,弥补去年错过的人情; 收成不好的时候,你只能坐在会计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计算今年的盈亏。

对于他来说,也许死亡(无论以什么方式)对他来说的价值远远大于过程的悲剧。

但西门闹注定要逃亡。 当他下地狱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虚死换刑,而是让他回到人间,享受长寿。 而是让他堕入六界轮回,以动物的身份在人间过另一种生活。 到底是怎样的孽缘,让他到了轮回的边缘,却依然无法逃脱? 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人不一定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

2016年“博雅书香”读书报告获奖作品展系列推送 农民 地主 疲劳 生死 公社 第1张

遵循轮回制度,西门闹化身为驴、牛、猪、狗、猴,转生到他出生、长大、杀戮的熟悉土地上。 然而,等待他的却不再是前世的地主生活,而是前世的地主生活。 他,或者说它,只能躺在肮脏的兽棚里吃喝拉屎,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一一描述西门闹转世为动物的情况。 因此,选择一个来谈论。

最令我难忘的是他转世为牛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曾经的仆人蓝炼收买,成为土改期间的新“主人”,在熟悉的地方开始了一段陌生的故事。

西门闹变成牛的时候,正值中国人民公社运动的鼎盛时期。 此时,人民公社正在全国各地建立。 这几年,中国的农村似乎瞬间建立了高效合作的新发展模式,而西门闹正处于运动的顶峰。 主人脸色铁青,却完全不知道历史发展的脉络。 他坚信公众所说的都是错误的,只有努力才能找到真相。 所以,一人一牛,依然生活在自己的一亩地里。 无论秘书如何劝说,他都不愿意加入合作社,于是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个体企业家。

这幅“一人一牛”的画面,或许就是人民公社运动中被我们遗忘的少数人的代表。 人民公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现实。 中国农村发展初期,所有资源都被迫集中公有。 这对于一些还处于生死线以下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然而,历史在这一刻选择性地遗忘了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人们。 在历史的强大推力下,他们不得不放弃所有财产,和公社大家一起从零开始。 这不仅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浪费,更严重的是挫伤了很多人的积极性。 这种积极性是精神意识的重要助推器,使这一运动首先得以启动。

这个“一人一牛”无疑就是人民公社运动中那些沉默抵抗者的代表。 他们不愿意加入公社。 他们想要的是安静的工作和生活。 与那些整天喊着狂热的人相比,也许口号积极分子才是真正的工人。

历史就是这样不断修复它被时间斑驳的躯体的。 人民公社运动最终失败了,历史以倒退的方式证实了“一人一牛”的正确性。 但历史车轮留下的车辙将永远铭刻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上。

全书一直在塑造某个小人物的过程中,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甚至一些琐碎的事情对于文章的进展和剧情的推进没有多大用处,但正是这些事情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微小的事物却在文章中构成了生动、独立、具体的个体。 他们并不是单纯的高大高贵,也不是一味的丑陋刻薄。 作者只是通过对每个人物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书中每个人物的存在。 另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我们当时生活的社会的反映。 作者在刻画人物特征的同时,也不忘记描述整体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人民公社运动的弊端远远大于其优点。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吸收了一定的建设资源,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本质上却破坏了农村现有的小规模农民生产关系,导致人地矛盾更加尖锐。 文中描述的社员强迫蓝脸入社的场景,让我想起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但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却不断受到挤压和侵蚀。 今天,所有土地资源的利用似乎都必须为城市化让路。 开发商、政府和农民成为当代中国最敏感、最麻烦的三个方面。 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多资本而疯狂买地,政府为了美化政绩而大量出售土地,农民为了保护土地而努力。 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权,他们与被拆迁的城管、民兵发生了各种冲突,甚至引发流血事件。 可以说,三方都有各自的理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理由将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馅饼送出去。 一切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都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无论是轻的还是重的。 以上方向。 因此,人们说,中国最渊博的知识不是在大学里,而是在农村和城市的交界处。 它被称为“拆除科学”。

文中的蓝脸把它从书中拿出来,去掉了周围的粉饰和个人经历,完全是当今失地农民的代表。 当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只想安心种田。 ,养家糊口。 但时代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毕竟蓝连是幸运的,因为当时他是亲自去县里申请批准文件单独工作的,所以他的独立工作得到了上面人的支持(毕竟毛主席当时也说过)不要求每个人单独劳动,必须一步步推进农村集体化进程,这是一个持久的历史过程)。 然而,如今的农民一旦选择保护自己的土地,就会被政府列入“不听话”的名单。 一旦进入这个名单,无论是农村保险还是子女就学就业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换句话说,一旦你选择了土地,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府的反对。

从古至今,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土地。 无论是汉代皇帝的修身政策,还是魏晋南北朝的均田制度,还是清朝对农民的赋税制度,首先要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我们不能否认以达到整体稳定性。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与此同时,统治者仍然考虑到农民的一些权益。 毕竟,对于仍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代中国来说,农民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一切发展的前提。 而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有些地方的城镇化只是拆建,好像城镇化进程是通过把农民赶进城市来完成的。

事实又是怎样呢? 农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不断被孤立,不断被挤出本来就很贫乏的生存空间。 要么你选择进入城市,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或者你留在农村,过着贫困的生活,时刻面临着失去土地的风险。 所以,今天中国的农民是非常悲惨的,这种苦难与《生死》中蓝莲等一系列人物所经历的不一样。 文中的蓝炼虽然很惨,但是他单单是得到了上级的同意。 ,至少土地不会被突然征用或无故剥夺。 他所受的苦就是生活。 然而,今天中国的农民总是担心自己的土地被侵占,即使被侵占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他们正在受苦。

农民的利益是否会在城镇化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不,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发展实际上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相反,如果过分强调两者发展的相互对立,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城镇化进程的萎靡。 就像今天,一些县市正在积极号召农民进城,以提高城镇化率。 当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方式仍以靠收成为主的传统小农经济时,驱赶农民成群结队地进城,不仅浪费了整个城市的公共资源,而且浪费城市公共资源。 这是对社会稳定的考验,也是变相鼓励农民的尝试。 城市和农村虽然性质不同,但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方向总体是一致的,都是让城市和农村都成为适宜人民居住的地方。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在城镇化进程中实行其他领域已经采用的“双轨制”呢? 一些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农民可以融入城市,成为社会生产力,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而那些仍然坚持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人,可以继续留在农村,采用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 引导他们发展,让他们从原来单一的农作物经济转向多元化的农业经济或者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也是一个好办法。

莫言在书中的语言平实,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粗鲁,但他确实是在用一个农民自己的眼光描述他所看到的世界。 他深刻洞察了农村最大的问题,即土地和人口,并亲眼目睹了无数由此引发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我想他想通过写作的方式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村都要复杂。 要想改变中国农村的生存状况,仅靠体制上的大刀阔斧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要改造农民自身,让他们接受新兴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将其代代相传。

书中还讨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 起初,人性本善。 然而,莫言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每一个小人物,都带着一点点邪恶,也许是贪婪,也许是阿谀奉承,也许是自卑,也许是骄傲。 这些由无数人物组成的小社会,反映了变革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道德伦理矛盾。 无论是书中最终被瓜分的三妻四妾,还是兄弟之间的种种矛盾,上下级之间的种种不和,都折射出我们当前正处于改革深水期的事实。除了经济问题之外,还面临着经济问题。 一些社会和道德问题。 在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一些“利益”带来的困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讨论和解决。

读完一本书,不能说心情沉重,但也不能说快乐。 仿佛一部悲喜参半的中国乡村进化史展现在我们眼前。 文章中每个人物的音容笑貌似乎仍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 不能说是喜剧,也不能说是悲剧,但仔细想一想,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路还很长。

随附的: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从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发展历程,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通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顽强、乐观、顽强的精神。 该书荣获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届美国纽曼中国文学奖。

标签: 农民 地主 疲劳 生死 公社

发表评论 (已有39068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