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立新教授绝对是个牛人

91百科网 21 0

张立新(前排左一)参加本科生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

张立新指导课题组实验

他科研成果丰硕,教书育人有方,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别人眼里,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立新教授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人。

但他在采访中谈到自己时,却显得有些“冷漠”。 “这都是正常的工作,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笑得真诚又害羞。

但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他的学生、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他说得更多,思路也更清晰。

“‘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培养一流人才,我希望我的学生将来能够超越我。” 他说。

“坚持,奇迹总会发生”

备注: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具有超越利益的责任感; 坚持原始创新,具有奋力突破的开拓精神。 这应该就是他能够以饱满的精力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秘诀”!

“我一早就去菜市场买了十几斤菠菜,在暗室里工作了一整天,就是为了提取活性光合膜复合物。” 1991年,张立新还是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大三学生。 我开始在实验室研究光合作用,从此我就与光合作用研究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经过30年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他如今已成为一颗耀眼的学术新星。

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 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市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项(首席科学家,均评价为优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1项项目;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河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 在细胞中,

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进步。 去年疫情期间,生物科学学院的老师们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做科研、保管学生的实验材料,运送了千余盆小麦、玉米等实验材料。 张立新也像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 在实验室做实验。 3月12日,同样是在实验室,他收到了好消息——团队及合作者的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 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阐明了相分离驱动叶绿体中蛋白质分选的新机制,对叶绿体的生物发生、光合器官的构建和功能调控以及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生物。

同样在2020年,张立新与河南大学校长宋春鹏教授一起入选爱思唯尔2020年中国生物学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单。 “高被引科学家”是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总数在中国(大陆)本学科研究人员中处于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员。 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科学实验的成功十有八九是建立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的。 可以说,成功的光芒有多么耀眼,背后的艰辛也有多么沉重。

“当研究结果一次次与预期不符时,真的很痛苦。这个时候,你必须冷静下来,深入分析、思考。这往往预示着一种尚未发现的新机制,请尝试另一种方式。”思考并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去做,你必须坚持下去,相信奇迹总会发生。” 张立新经常这样说。

他的坚持不仅仅是永不放弃的坚持!

“科研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更要满足国家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说。

坚持把责任放在利益之前,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努力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等。和环境。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农作物产量的物质基础。 针对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需求,他开始研究水稻高光效的分子机制,旨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逆境耐受性。 他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与育种专家合作,建立高光效分子育种。 通过新模式,培育出一系列光能利用效率提高的水稻新品种,对目前主要水稻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4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高光效新品种。发达。

“原创性是科学的最高价值,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说。

从事科研30年来,张立新带领团队始终追求原创性。 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但收获的果实却特别甘甜,意义非凡。

“别着急,慢慢来”

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小心翼翼地滴水,等待花朵绽放。 他强调专业精神和素养。 他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他向青少年和专家做科普。 他播下了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 流传在孩子们的心中。 他教得好学生,也教得好人。 伟大的科学家也是精心育人的老师。

“在你眼里,张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严谨的人,和蔼的人,严厉的人。” 面对这个问题,张立新的研究生宁馨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立新教授绝对是个牛人 科学 科研 河南 踏实 科技 第1张

“他很严谨,科研上追求求真、细致;他很友善。当我生病或者学长扭伤脚的时候,张老师就会来看我们;他很严格,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实验室里。” “周末他不出行的时候,我们也自觉地来了。”宁馨说道。

“张老师多次提醒我们,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发表论文,而是从现象出发,探究其背后的生物本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看待科学问题的视野,也让我逐渐体会到做科研的魅力和乐趣。” 张立新团队的博士后郑灿辉深有感触地说,张老师教年轻人科研方法。

“培养人才并不容易,每个学生的资质和性格都不同,培养方法不可能一刀切。” 拥有20年教学经验的张立新感叹,培养人才时“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来”,需要用足够的耐心和启发。 教育或快或慢、或早或晚,引导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和人生道路。

“只有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学生才能真正想学,享受学习和科研的乐趣。”张立新说。

除了专业能力,张立新还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如河南大学党委书记陆平教授在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所欣慰的,“团结友爱、严谨朴实的作风、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包容、合作、共赢,已经融入了莘莘学子的血液。 “,转化为‘铁塔品牌’的独特气质和深刻内涵”,从河南大学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精神滋养,从“学无止境如人生”的生物文化中领悟精神力量,并将生命发扬光大。 “追求卓越,科研报国”的优良传统,传承“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奋斗精神,是生物科学人传承的。 张立新希望生命科学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有能力、有耐力,更要有情怀、责任。

育人不仅仅在​​课堂上。 张立新经常参加讲座和沙龙,与同学分享他的科研经验。 他告诉大家,科研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成果的取得也绝非易事。 他鼓励大家,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顿悟的喜悦。

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就很难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创新大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科学兴趣。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年轻人。 团体。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立新还抽出时间给中学生做科普报告。 在河南大学附中,他以“作物驯化与人类生活》等许多植物学前沿科学知识。

能够面对面见到科学家,同学们非常兴奋,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科学家。

“保持冷静,努力工作”

注:“双一流”建设既是历史机遇,也是重大责任。 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他和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日夜不懈地努力。 其实,一个管理者真正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来自于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工作,我们是战友,是兄弟。

“我们学院很好找,尤其是晚上,灯光明亮、最晚关灯的那栋楼就是我们学院。”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经常这样开玩笑。

2020年是河南大学生物学第一轮一流学科建设收官之年,正是全体师生夜以继日、节假日的辛勤工作,换来了河南大学生物学第一轮一流学科建设收官之年的辉煌成绩。

在“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及自评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南大学全面实现了“双一流”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建设任务符合度高,目标达成情况良好,以及第三方绩效的持续改进。 那么,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生物系每一位同学的努力,特别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服务管理人员的默默奉献,离不开生物系同学们的拼搏进取精神。我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团队,每个人都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石。”张立新说。

“淡定,努力”是他常说的一句话,这也是博泰人的实际行动。

疫情期间,百泰员工努力工作,更加勤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20年,生命科学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新立项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河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 全年发表SCI论文311篇,实现了《细胞》《自然》杂志发表科研成果双突破,为植物学、动物学进入ESI和前1%做出了突出贡献生命科学自然指数的提高; 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2020年,生命科学学院平台建设成效显着:新增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创新型实验室1个。河南省情报引进基地1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

过去的一切,皆为序章。 “双一流”建设永远在路上,脚踏实地、务实是永恒的旋律,齐心协力是发展的保障。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张立新一直在思考下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 不久前,生命科学学院召开生物学一流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 张立新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平台建设、社会服务、学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六个方面总结了当前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完善的工作。 生物教师代表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河南大学校长宋春鹏教授提出,要积极谋划,创新文化,努力工作,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河南农业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立新和他的“伙伴”满怀热情开启了新的征程。

过去的努力和成绩是未来发展的积累。 在第一轮建设的基础上,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正面向国家战略、重大需求、技术前沿、区域发展,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奋勇前进。

对卓越的追求永无止境。 河南大学生科学家将继续“埋头苦干”,为河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谱写新的卓越篇章。

来源:(《河南日报》2021年7月2日第18版)

标签: 科学 科研 河南 踏实 科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