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贯彻”的教研机制教研应该怎么做?

91百科网 41 0

“一体化实施”教研机制

既然教学和研究如此重要,我们该怎么办? 坚持几个方向很重要。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解决实践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什么是“研究”? “研究”就是拓展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每个学校都有教研组,每个地区都有教学、研究和学习活动。 但也出现了一些分散、碎片化、形式化、肤浅、单向、一刀切、罔顾学科等问题,导致教学和科研质量低下甚至无质量。 特点,无论教师特点如何,所有学科都是一种教研机制和教研方法。

很多时候,教学和研究都是被动的,要么是听,要么是观察,要么是远观。 老师只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 我理想的教研应该是全体成员主动教研,主动介入、积极表达,而不是仅仅观望、远远观望。 今天开会,大家都在听我或者其他老师做报告。 如果你只是看、听、从另一边看,你听到的、看到的或记录的东西在离开会议后转眼就消失了,那就没有用了。 教师要学会沉浸,所有的学习都在这句话里。

以往的教学和研究中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怎么处理呢?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前瞻性的导向,建立教研机制。 我以上海教育为例。 上海学校特别擅长建立我所说的“一体化实施”教研机制,以实现高质量教育。 什么是“整合”,什么是“实施”? 1989年我大学毕业,开始在一所中学当老师。 我现在已经听讲和评课了800多门课,参加了无数的教研活动。 课堂要达到高质量,必须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一个环节都不能遗漏。 教学和研究也是如此。 高质量的教研必须实现教研前、教研中、教研后三个阶段的衔接。

教研:教研活动九步法

我先讲一下大家普遍关心的教学和科研。 我在上海、常州等地的闵行区探索了“教研活动九步法”。 九步法是教学和研究的流程设计。

第一点,教研活动必须专题化、细化,才能改变分散的工作。 话题从何而来? 从当前各个时期关心的政治问题来看。 我们在单元的研究上下了功夫,这种探索尤其要体现单元感、结构感、整体感。

我们还专门探讨了思维导图这个话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家李老师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他的团队如何进行思维导图研究,以及如何遵循学科逻辑、体现学科特点。 出来后,李老师非常兴奋,立即组织团队研究如何制作思维导图。 后来我发现思维导图越来越精巧复杂,这会导致两个问题:文字被肢解,情感错位。

这么多年,我们的教学和研究面临着形式化、性能化、建模化、实验化、效率低下等问题。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们的教研活动要特别注重和把握细节,教研要特别研究“细节”。

1. 合作学习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必须对孩子进行培训。 他们不能只是讲道理。 他们必须接受培训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 从哪儿开始? 从两个人同桌开始,相互沟通、合作,习惯后过渡到团体合作。 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个细节,一开始就直接跳到小组合作,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准备。

第二,在合作之前如何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再和组里的同学讨论。 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避免因为注重合作学习的能力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我们是否需要选择合作? 你会发现,有些问题是两个同桌的人一起工作就能解决的,而单独学习也能解决。 无需安排团体合作。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备课时一定要思考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或者是否只能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四、多少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多少次比较合适?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间是多少? 如何避免正式的小组工作?

团体合作不能只是表演,只安排十几秒是没有意义的。 应该有时间限制,至少不能少于几分钟。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应少于3分钟,但具体时长要灵活,根据学术水平和执行难度来安排。

五、如何分组?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所谓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 不同的分组方法各有优缺点,各有千秋。 不同类型的学生混杂在一起,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普通的学生,还有有潜力的学生。 混合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什么好处? 可以利用差异化的资源。 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只能用来把它们变成差异化的教学资源。 怎么了? 这对于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高手如何才能持续成长? 你必须不断接受来自同一个大师的刺激和挑战。 所以我们的小组合作不应该固定在同一群人一个学期、一个学年。 小组成员可根据学术条件安排。 许多中学正在尝试改变系统以实现不同的分组方法。

六、注意团体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 如果他一开始就说“我想我发现了”,那是行不通的。 怎么说才合适呢? 应该说是“我们小组发现了”和“我们所有人都发现了”。 这是一个团队的努力,你应该代表整个团队而不是个人。 当然你可以谈论你自己的发现,但你不能只谈论你自己。 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之前的合作学习就基本失效了。 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和个人观点。

七、代表发言后教师如何评价和反馈? 你首先评价谁? 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小组发言者进行点评,但实际上,他们最应该评价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背后的知识。 这才是正确的评价对象。 归根结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评价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第八,如何引发和进入群体间的互动和对话? 小组工作结束后,往往会有交接仪式。 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说法,而且非常分散。 这需要如何解决? 需要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第一组代表发言前,教师应起立提出要求:第一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组需要谈谈自己从上一组发言中的收获和启发,提出问题,或者向上一组进行反馈在介绍自己的观点之前。 小组提出改进建议,然后在此基础上分享自己小组的成果。 通过这种方式,小组之间可以互动,而不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第九,小组合作时也非常注重老师的检查。 例如,什么是最好的检查,老师最好走什么路,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发言时间? 站在哪里说话最好? 这些都是细节。 教师应避免三大误区:一是唠叨、干扰。 二是自始至终只耳语、引导、纠正一组。 当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亮点时,我们不能轻声说话。 抬起头,对全班大声说话,让其他小组都能听到,互相提醒,互相学习。 第三个人从头到尾都沉默不语,只是看着。 因此,小形式需要大量关注细节。

第十,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养成在讨论中写作、评论、做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我个人非常重视倾听技巧。 我曾经写过《倾听者的教育》一书。 在我看来,倾听是一项经常被遗忘的核心素养。 你看,现在的综艺节目有很多,比如《超级演说家》演讲节目、《七霸说》辩论节目、《脱口秀大会》脱口秀表演等。 这些节目都传达如何与他人交谈,但很少展示如何倾听他人。 解释。 倾听也是一种善意。 认真倾听表达了对说话者的尊重,这是很好的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听的习惯,具体要求是什么,做一个认真听的学生应该怎样做? 第一,别人说话时,你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分心,不要有小动作; 第二,边听边理解,了解别人说什么以及怎么说; 第三,多听多比较。 我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差异; 第四,我养成了边听边写的习惯; 第五,我边听边在心里评价老师和同学。 只有做到了这五点,我们才能称得上是认真听讲的学生。 因此,在合作过程中,提醒孩子养成写字的习惯,就是培养听的能力。

由于时间关系,其余的我就不展开了。 我可以仔细地解释合作学习的三个细节,这三个细节在教研活动中尤为重要,即研究细节、教育细节和小组合作。

2.深度学习

我特别想强调深度学习。 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总之,我们不仅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上,更要让学习深入发生。

请读一下关键词,第一是真理。 为什么说这堂课的学习是真学,那堂课就成了假学呢? 判断真假学习的标准是什么? 例如,当孩子们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并受到挑战时,学习实际上就发生了。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学习才真正发生。

我现在在听课、评课时,对一个现象非常敏感,那就是课堂不顺畅的现象。 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每一个问题、每一项学习任务,孩子们都能极其快速、流利、准确地回答。 课堂上没有出现任何打嗝的情况。 我不得不问一个大问题,为什么? 因为学生在课前就知道了这些东西,他们只是在课堂上重现他们已经学到的东西。

真正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当你接到问题分配后,皱起眉头、挠挠头、苦苦思索解决方案时,学习就真正发生了。 当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实践时,学习才真正发生。 当学生有个性化的观点、个性化的观点、个性化的判断、个性化的方法、个性化的表达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什么是深度? 要回答这个问题,深度学习能深入到什么程度?

一是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让课堂充满思维内容。 相关研究和实践非常多。

我们很容易忽视第二点,那就是深入情感。 情感和学习也可以很深。

看了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我非常感动。 在一期节目中,我采访了在云南任教的张桂梅老师。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情感。 在人类对话或者读信的过程中,人类情感的情感支撑是那么细腻、那么微妙、那么丰富、深刻、复杂。 这就是人类的情感世界,这是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 为什么情绪很重要? 情感是导致生命的体验。

这门新课程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学科实践。 如何理解学科实践? 共有三个级别。 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亲身体验获得经验。

为什么经验很重要? 古人所传授的知识,称为“身识”之学。 “身”是身体的身体、经验的身体。 有经验的知识的获取与没有经验的知识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 在当今人类科技文明发达的时代,人类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体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人工智能ChatGPT非常发达。 5月份,我在上海参加了一个与ChatGPT相关的教育会议,讨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机器有可能有情感吗?” 我在家里尝试了人工智能,它每天早上 8 点都会播报新闻并播放音乐。 我请你演奏一首李健的最新歌曲。 我特别喜欢李健的《贝加尔湖》。 这个很漂亮。 听着他的歌,我的心灵变得平静。 ,半天都播不完,我就费尽心思地批评。 我说:“你怎么这么傻? 你真是越来越蠢了!” 没想到它竟然回应了我。 它说:“你这么说就太过分了。 我一直在说“我正在努力学习”。 别看它是一种不满的表达,但机器表达的情绪只是一种模拟。 它不像我们人真实的情感体验,能够真实地体验到什么是绝望,什么是悲伤,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喜悦。 ,人之所以为人,是情感。

深度学习的第三个维度涉及美学。 每一次的学习感悟、感悟、创造和表达也可以是非常深刻的。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出自己所教科目的美,用美来打动学生。

“一体化贯彻”的教研机制教研应该怎么做? 教研活动 小组合作 学习小组 思维导图 第1张

3、教学科研活动专业化

下课了,你在做什么? 在许多情况下,是时候开始收集和评估课程了。 别担心,添加第二步,即特别报告。 班主任就班级课题汇报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首先,我们来谈谈结果。 学生们有变化吗? 学生在做思维导图后有何成长? 教师有发展吗? 教师的变化和发展在哪里? 是什么丰富和增添了教研组的文化? 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我们建议将举报权还给老师。 不仅领导可以做报告,专家学者也可以做报告。 我们必须有一个观念,就是必须从输入转向输出。 倾听别人的意见就是所有的输入。 仅仅输入是不够的。 都说自己写就是输出。 这是对教师总结、凝练和表达经验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第三步是讲课,就是老师讲课的时候。

第四步是让小组内的同事对课程进行评价。 他们是对教研组和专题的评价者。 这时,最能看出教研组的文化氛围。

第五步是提问。 提出问题的人可以是其他年级的备课组,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组的老师。 我们一直提倡出国教学和研究,这实际上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 第一堂课,语文老师听了数学老师讲的内容以及如何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堂课,数学老师去找语文老师听语文课,然后第三、四堂课,两个教研组坐下来进行联合教研,打破了教学和教学的学科壁垒。研究活动。

第六步,团结团队。 有些问题由老师在课堂上回答,有些问题则由其他同事回答,体现了教研团队的合作。

第七步是评估主题。 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眼中的大师级课程评价是什么? 一个人是否真正懂教育,我特别想看他会不会评课。

在我眼里,大师的首要标准是当一个好的“鉴赏家”,欣赏一个班级的亮点和特色,同时也是一个好的“批评家”,即抓住真正的问题,讲真话。 一定要准,一定要准,一定要深,深入到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 为什么这堂课是假学习? 假货在哪里? 你还必须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批评家和建筑批评家有什么区别? 批评家是对国家指出和评论的人,但这对建筑师来说太难了。 他们要影响国家、征服国家。 如何征服国家? 在评估班级时,向教师提出系统改进和重建的具体建议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尽量避免空话和陈词滥调,给予大量正确的废话,重建课堂。 这就是班级评价的导向。 班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他唱圣歌,也不是为了找茬,也不是说他这个不好那个那个不好,而是为了重建他的课堂,重建他的教学能力。 如果你具备这三点,那么你在我眼里就是当然评价大师了。

第二个标准是思维与思维的高度融合,避免走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只能就方法论方法。 从一个方法到另一个方法,我们无法说出该方法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想法支撑着他。 思想是方法的灵魂。 我听过很多没有灵魂的课评,没有灵魂、丧心病狂的课评。 他们只能从一种方法到另一种方法。

第二个极端是,只能就想法谈想法,就想法谈想法,就问题聚焦问题。 他不能把思想、想法变成方法,更不能把问题变成解决办法。 方法是什么? 方法是思想之根,是大地。 我听过很多没有根基的评价。 最高层次的评价是灵魂与根源的评价,灵魂与根源的评价是相互依存、相容的。

这叫课程评价,还有一个词叫专题,更有挑战性。 例如,今天的辅导活动是单元教学。 您已经听了两节课并发表了评论。 他们究竟给单元教学的专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改变吗? 任何进展? 他有什么突破吗? 上完这两节课后,这两位老师对单元教学研究的实践有什么贡献吗? 不行,很多老师只能评价这两门课。 我们的评估必须在主题的背景下进行。

一般情况下,课评就这样结束了。 我将添加另一个步骤。 第八步称为两步反思。 让我们再做一次反思,一步一步的反思。 哪一步? 第三步,反思专题讲座。 反思的第二步是听取大家对班级评价的建议。 我得到了什么? 是什么启发了我? 有什么想法? 有哪些做法? 我学到了什么? 规划后续的教学,为什么要增加这一步呢? 重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现场学习能力。 老师们平时都很忙,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坐在现场听报告。 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在两个站点——我们自己的教学站点和教研站点,这样我们才能学到东西。

第九步,教学重构,群内再上两堂重构课。 我深知,没有重构的教学一定是不扎实的。 如何让教师体验并延续教学重构的步伐?

周一,我去了一所学校,请了两位老师来教初学者课程。 我没有干预他们,也没有参与任何教学和研究活动。 周三,我去同一所学校听同样的两位老师讲重构课,周五我去同一所学校听同样的两位老师讲第二堂重构课。 经历一个持续的教学重建过程。

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九步法。 说实话,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不可能每次教研都这样,但是可以选择,可以重点。 比如,你特别期待。 每一次教研都会给老师们第二次反思。 本次教研会将以什么结束? 每个人都发言完毕后,会议并没有结束。 让重建班来说话吧。

推动教学和研究前进的三件事

以上是教育方面的。 接下来我就讲一下教育前后特别容易被忽视的一些问题。 我们实验学校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教研机制,叫前向跟踪教研。

我们先往前走吧。 比如,下周的教研活动已经确定。 我们将教授大型单元。 时间已经决定,主题也已经确定。 这周我们会做什么? 很多老师和研究团队只是等待下一步的沟通,而这是做不到的。

每位老师本周都会做三件事。 首先要做的是文献综述。 掌握大段教学中现有的思路和做法。 这称为前沿方向。 了解并把握前沿,避免从零开始。 我最理想的期望是教一个大单元,每个老师走出教研现场时都能自信地说,我是前沿,我是大单元教学的前沿,我要从头开始。

第二件事是教学尝试。 在自己的课堂上多尝试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探索。 每个老师都是教研活动中的探索者,难道你不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中吗?

第三件事是问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因为我做过文献综述,也尝试过教学,所以肯定会有疑问和困惑。 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导向。 带着自己的问题,准备进入下周的教研,把每一次教研都变成解决自己问题和困惑的任务。 。

教学科研后续三件事

教研结束后做什么? 首先要反思。 后续反思非常重要。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 人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的。 教研活动给教师反思的机会。 花点时间自己思考一下这堂课,它给我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我成长了? 这是教研活动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我们称之为成为一个成功的成年人。 上课、教学、教研都是在做事。 想想事情是否完成了,做事情的人是否已经成为了。 参与教学和研究活动。 参与教学和研究活动。 你当老师了吗?

第二件事叫做实际跟进。 在你自己的班级中参加另一门重建课程。 在教研活动之前,你们班叫预建班,没有教研活动。 如果参加教研活动,班级就会不一样。 那是一个重构类,我们以后也叫它。 重建的后续,把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和灵感转移到自己的重建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所闻、所见、所言。

第三件事称为书面跟进。 写好案例,尤其是特殊案例,也可以写自己的教学论文。 写作非常重要。 我之前提到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什么? 来自不同职业的人在同一领域竞争,拥有不同的技能。 厨师如何做饭,医生如何诊病开药?

老师有什么? 教师必须具备六项技能。 首先,你能上课吗? 其次,能不能上课,是一个老师的拿手好戏。 它是由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学习的。 这是教师成长的根本。 第三是你能否谈论课堂并表达你的个性、风格和创造力。 第四是你能不能评价这门课。 第五是能否听课。 同样,不同的老师观课所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一课是,你会写课吗? 有的老师会说、会讲、会练,但不会写。 他们无法写下自己所学、所说或所做的事情。 他们说得有理有据,但不能一落笔就去做。 他们缺乏写课的技巧,而写课也有重要的目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写课更是一种保留,一种固化。

我经常说老师在每堂课上都在即时创作。 我们做报告的时候很少用PPT,总是这样。 为什么,为了实践一个概念,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每节课,我们都要离开自己的班级。 保存它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写下来。 多年后,当我们离开职场时,是什么让我们感到自豪? 首先,你可以自豪地说我培养了多少学生。 其次,我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课堂作品,写作是留下来的技能。

三个前进的事情、教研活动的九个步骤和三个后续的事情结合起来,就是我认为的高质量教研。

以上是我目前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 结尾 -

来源 | 摘自明德云学院2023年“首届课程教学主题论坛·成都”《李正涛:以高质量教研推动高质量教学》演讲实录,内容已删除; 图片来自明德云。

协调员|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标签: 教研活动 小组合作 学习小组 思维导图

发表评论 (已有39152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