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时代教师能力转型三部曲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要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转型?

91百科网 52 0

扫盲时代教师能力转型三部曲

为什么要转变中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新时代对世界教育的要求。

据《纽约时报》报道,2001年入学的小一学生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当你毕业时,你学习时存在的职业已经不复存在。时代的变化意味着教育也必须转型。核心素养之所以成为世界趋势,是因为它不是某些人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随着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21世纪以前,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进,直至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出核心素养,以适应21世纪的背景,呼应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学校教育应由知识型转向识字型和能力型。这意味着学校教育改革应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转变。在核心素养方面,需要重建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校内正在进行的课堂改革中,教师能力的提高将成为扫盲时代课堂转型成功的根本保证之一。

识别转型

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真实性

21世纪的教育,有标准答案吗?这是许多校长和老师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在许多学科中,标准答案是无用的。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人类的很多工作都将由人工智能承担,而在知识存储方面,人类个体远不如人工智能。因此,人类面对现实环境的思维和创造力亟待培养。教育要从标准化回归个性化,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

所谓核心素养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真正的学术能力。首先,它不仅体现了每个学科的基本素养,而且强调了学科之间的共同能力。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规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对此的强调。其次,这种能力是可以转移的。这就是为什么教师专注于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一个学生不能用稍微不同的题型做数学题,那么它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学术能力。其次,这种能力是可持续的。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应试技能是不可持续的,学生对老师教的东西不感兴趣,学习是不可持续的。

知识的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知识管理的金字塔结构中,数据在底层,信息在数据之上,知识在信息之上,智慧在顶端。四要素的融合,就是知识的内涵和价值。在现代课堂上,掌握知识不仅仅是掌握狭隘的知识点,而是掌握这门学科的能力,也就是学科素养。因此,为了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要尽可能逼真逼真,将真实的社会情境融入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面对复杂的情境,思考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目标转换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精准定位

素养时代教师能力转型三部曲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要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转型? 素养 改革 转型 学科 情境 第1张

目前,许多校长和教师仍然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有效或高效地传递知识,这种观点亟待纠正。即使教师有效地将教科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解决问题,也无法发展必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考察课堂目标的定性和定位是否准确合理,再考察课堂效率的提高问题。

在国际领域,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应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要帮助学生在知识获取和应用之间取得平衡,这相当于用左右脑骑自行车,两者不容忽视。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力,即找到驱动学生学习的“引擎”,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形成真正的学术能力。三是注重实质。课堂评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旨在从评估中发现问题并因问题而教。这种真实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会做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要“知道为什么”,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真面目。例如,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定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组合评价,就是真实性评价的一种。当然,我国的教育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改革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等等,这些都还没有被考虑在内。真实的评价可以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每个学生成为学科建设和学习的掌握者,培养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创造和形成社会主体的整体创造者。

学会转型

增长始于案例研究和环境再造

教师再学习是课堂改造的根本保障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在国际教育界的定位不断演变,从作为职业的教师职业到作为学习职业的教师职业,最后明确界定为终身学习职业。在教师专业化的主题中,教师从“熟练的人”转变为“反思的从业者”。教师的成长发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教师在学习交际中都提高了自我能力。借助“校本学习”,特别是课堂个案分析,教师可以对彼此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论,交流和分享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对学习的洞察力。同时,因情而判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

教师在案例研究中学习什么?答案是自己研究。毋庸置疑,教师学习是体验式学习。但是,经验的内涵是丰富的,有积极的体验,也有反思性的观察,抽象的概念等。目前,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都集中在教学的实践和实施上,而对教学后的反思却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这时,课题学习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课课研究的重点是学会反思,以反思为中心进行个案研究,教师通过参与课例研究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作为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实践和自己的案例,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教育合作创造条件。

课堂改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再造。学习环境不仅仅指学校课堂,从国际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学习环境包括空间、活动、社区、人工制品四个要素。相应地,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组织)、物(活动)和物(工具)。具体而言,“人”是指“组织的组成和制度”,“物”是指“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物”是指“空间和教学媒介的场所”。学校要拓宽教师的学习视野,全面把握学习环境的要素和学习环境设计的层次。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师不仅要考虑物理场所,还要考虑这里产生的活动、参与活动的人以及支持活动的对象。以综合方式探索这些要素是学习环境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爱尔兰散文家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的重点不应该放在装满一桶水上,而应该放在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钟启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 2018-07-18 第五版 标题:校长周刊

标签: 素养 改革 转型 学科 情境

发表评论 (已有39364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