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孩子的12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归属法则

91百科网 47 0

-01-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已经流行一些年了。 因此,美国教育领域的人士,从教育研究专家、中小学教师,到失学儿童组织的员工甚至志愿者,都必须学习各级教育心理学课程或接受相关职业培训。 他们制定和实施的宏观教育政策和具体教育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学的指导。

这十二条“法则”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 对于熟悉孩子身心成长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常识。 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接受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培训或者参加儿童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掌握更多专业的教育规则并将其运用到家庭教育中。 因此,这些法律从社会、学校、家庭贯穿于美国儿童的教育之中。

美国教育孩子12条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归因法则

确保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法则

切勿与孩子打架;

管理规则

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有责任控制他们;

声音法则

倾听他们的声音;

例子法则

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求同存异法则

尊重孩子的世界观并尝试理解他们;

惩罚法

这个规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所以要谨慎使用;

结果法则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结构规律

从小就教导孩子了解道德和法律界限;

二十码规则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保持至少二十码的距离;

四个W规则

始终了解您的孩子和谁在一起、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他们什么时候回家非常重要。

-02-

当然,各地总会有例外,美国也会有不合适的家庭,用不符合社会通行规则的方式教育孩子。 一些新移民家庭因为不了解美国的法律,仍然按照祖国的规则来管教孩子。 移民带来的祖国文化传统应该传承给孩子,但他们也应该遵循当地风俗习惯,融入当今所生活的海外社会。 对后代的期望和训练方法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 否则,父母在教育上花的心思越多,可能就会离社会主流规律越来越远,让大人和孩子都不那么幸福,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很难适应孩子的需要。美国社会。 有些家长甚至可能因为管教过度或不当而触犯法律,从而可能引发虐待嫌疑。

浏览这些规则,很多规则其实与我们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不矛盾,但我们在执行时需要懂得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但也有一些东西是中国人所欠缺的,需要弥补或者矫枉过正的。 下面对这些法律的适用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的

归属法则:确保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哪个父母不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呢? 但事实上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有些家长有这个意愿,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比如,对孩子过度溺爱、溺爱、顺从,让孩子盲目地吃饭、玩耍,不运动、不工作,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当孩子变得懒惰或沉迷于某些爱好(例如电子游戏)时,罪魁祸首大多是父母的怂恿。

父母之间存在矛盾,经常争吵,这也是一个非常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 如果父母打骂孩子,就被视为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破碎的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让孩子缺乏归属感。 如果家庭的变化不可避免,父母应该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安慰和引导孩子,不应该采取忽视管教、溺爱、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应该因为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孩子。

第二

希望法则:永远让你的孩子看到希望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但他们是否时常用积极、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对孩子大喊大叫的家长:“你怎么这么笨?” “你就这么不值钱吗?” “你没希望了”之类的话,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会看到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很善于说好话,尤其是对孩子们。 无论做什么,他们常常会夸奖他们说:“干得好”、“太棒了”、“你真是个天才”等等。 这是利用希望法则来积极激励你的孩子。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不善于运用希望法则。 相反,他们喜欢找差距、找缺点。 即使孩子考了95分,他们仍然坚持要找出为什么丢了5分。 如此高标准、严要求,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很多孩子的希望破灭,灰心丧气。

第三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和孩子打架

成年人总是比孩子更强大,无论是比拼体力还是智力和经验。 不然这么多年吃固体食物岂不是白吃了? 因此,大人和小孩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胜利并不光荣。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自己擅长的特定项目的比赛,比如下棋等,但目标不应该完全是输赢。 父母、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应该用发怒、与孩子竞争等方式来刺激孩子。 对于处于心理情感不成熟阶段的孩子来说,“刺激法”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跟大人吵架、生气,无论谁对谁错,大人都应该主动与他们和解。 大人也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尤其是孩子,一定要及时道歉、承认错误。 如果父母知道自己的错误却不肯改正或承认,并且觉得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很丢脸,那么他们也会学会固执。

第四

管理法:控制孩子直至成年是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有过”,这句话到处都适用。 未成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家长一定要负起控制孩子的责任。 但这种控制应该充满感情、人性、科学和理性,不应该把儿童当作私有财产来随意修理和操纵。 也不应该在不考虑或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的情况下使用简单粗暴的命令。

另一方面,未成年子女则将父母视为自己的依靠。 合理的管教和照顾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支持,遇到问题或危机时会向父母寻求帮助。 如果父母平时过多地让孩子做所有事情(学业、表现、兴趣爱好等),看似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但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关心”他们,变得疏远。

第五

声音法则: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他们就不敢向父母说实话,也不喜欢与父母沟通。 而且,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 如果父母不耐心听孩子说话,孩子也会效仿,不听大人的话,甚至可能不懂得尊重别人。 对于年幼的孩子,即使他们听不懂,大人也应该耐心地跟他们交谈。 任何粗鲁地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表达自己的能力,并使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讲话。 或者,相反,它可能会让孩子不得不不恰当地打断,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第六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巨大的榜样作用。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一点极其重要。 孩子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大多是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父母、哥哥姐姐、亲友、老师、社会关系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母亲对女孩和父亲对男孩的影响相当重要。 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在,或者父母与孩子分开时间过长,显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这里的十余条规矩,其实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灌输给后人的。

除了家庭内部的榜样之外,还要注意社会关系和频繁场合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家长在交友时要小心谨慎。 对于青少年来说,同龄人的影响力比父母更大,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和电影,了解他们的偶像是什么样的。 如果发现孩子误交了坏朋友,不要随意阻止他们交往,而是要了解情况。 孩子们都需要友谊,都害怕孤独。 有些孩子因为搬到了新的环境而没有朋友,或者中国孩子受到白人的歧视,与一些“边缘孩子”交往。 父母仍然应该感谢这些“朋友”帮助孩子应对孤独,但也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尝试积极地影响他们。 此外,家长还应该为孩子寻找并拓展新的健康的朋友圈。 家长应想方设法认识孩子的老师和同学的家长,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健康的活动。

第七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的世界观并尝试理解他们

孩子们的观点往往与成人不同,他们有许多非传统的幻想。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很奇怪,给他们泼冷水,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无法理解而感到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相。 孩子的话是肆无忌惮的。 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敢于表达并积极肯定自己的想法。 当然,如果有些观点和说法不符合实际或者可能造成麻烦,一定要耐心解释。 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往往无法进行多方向思考,只会继续自己的想法,所以考虑事情不周全。 家长要尽可能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 可以采用把复杂的事情分解、简单化的方法,分批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一切与孩子本身有关的事情,比如转学、选择课外活动、参加考试和比赛等,都必须提前和孩子讨论和解释。 即使不能完全听从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征求了他们的意见。 。 否则,父母的良苦用心可能得不到回报。

第八

惩罚规则:这个规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所以要谨慎使用

纯粹的惩罚,尤其是体罚,是一种非常消极、恶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 很多从小就受到暴力惩罚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有暴利的倾向。 因此,不建议使用惩罚性方法。 但批评孩子也不是不可以,也可以用适当的方法来惩罚他们。 但前提是孩子必须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并且愿意接受惩罚,这样他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 惩罚的方法也必须合理。 你可以阻止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你可以惩罚他们,几天不让他们看电视,不让他们上网玩游戏; 但您不得剥夺孩子的食物或让他们站立几个小时。 打骂甚至是违法的。

另外,即使是孩子也知道惩罚是消极的,所以永远不要把应该做的积极的事情当作惩罚。 例如,惩罚孩子劳动会让他们认为劳动是一件坏事,并产生厌恶感。 有一位中国家长,认为自己的小女儿不肯睡觉,就罚她写五十个汉字,或者做十道算术题。 孩子被逼着做作业,当然会打瞌睡,于是又惩罚她去睡觉。 这样或许可以暂时达到让她睡觉的目的,但是会让孩子把做作业和睡觉当作一种惩罚。 一旦他做了这些事,他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惩罚,造成心理阴影。 那他以后还是喜欢写中文的。 做算术吗? 甚至睡眠也会受到干扰。

第九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当孩子遇到麻烦或想做一些非常规的事情时,大人会责怪或阻止孩子,甚至不了解后果和危险。 这当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为了教育孩子服气,家长、老师等大人首先要认真思考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和孩子好好谈谈。 你可以从好的和坏的后果开始,然后解释他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小智的道理,孩子会明白的。

事实上,后果并不全是负面的。 成年人比孩子有更多的经验,应该更有预见性。 比如,在引导孩子选择兴趣领域或者报考学校时,家长可以对前景做一些研究,根据孩子的特点鼓励孩子往什么方向发展。 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和思考,一味随波逐流、追随别人的潮流,并不是分析后果的有效方法,往往会耽误孩子。

第十

结构法:从小让孩子了解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会结构稳定的保障。 要落实这个“结构性规定”,我认为新移民父母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更为重要。 因为在美国这样的法制社会,教育孩子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太困难。 法制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 孩子从小就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心里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并常常反过来影响父母。 也许有人认为美国很开放,但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在道德情感、家庭责任、性行为等方面并没有超出底线,很少有人腐败违法。因为他们在社会关系中帮助亲戚和朋友。 因为他们心里有原则,知道越界是犯罪,不能为了迁就亲人而触犯法律。

但由于中国社会没有这么严格的法律观念,中国父母需要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超出了这些底线。 如果不能给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孩子就会没有权威,做出违法行为。 没有规则。 一位中国家长曾抱怨,高中时的女儿成了逃学逃家的“问题女孩”。 当我听到这位家长在孩子面前吹嘘他如何将违禁物品带入美国等“辉煌成就”时,我不禁感到好奇。 想知道为什么她的孩子藐视学校规则。 很多在中国被视为“技能”的行为,在美国却违反了法律或道德底线。

十一

二十码规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并与他们保持至少二十码的距离

这个“二十码”是一个符号,表明美国人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下心理空间。 父母不必到处都围着孩子。 你认为你关心他们,但孩子们认为父母控制欲太强。 还应该允许孩子维护自己的隐私,拥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策权。 当然,家长还是要在20码外看着,随时准备插手,但不能跑到200码、200英里外就放手。

家长在管理和管教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大的方面,尤其是根据孩子的年龄。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上可能需要更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应该给予他们锻炼独立性的机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烦的是父母的详细询问和唠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听父母说的话。 因此,家长不要无休止地重复某件事,直到孩子做出回应,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你可以提前告诉孩子,不管是好是坏,你只说一次。 如果不听而拖延,后果自负。 与其成为恼火的唠叨家长,不如想尽办法让他们拖延一两次,以换取教训。

十二

4W 规则:随时了解您的孩子和谁在一起、他在哪里、他在做什么以及他什么时候回家。

有些父母看似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但却不了解孩子的这些事情。 这不是一个好父母。 只有满足了以上所有规则,孩子才会愿意向父母说实话,父母才能理解这些W。 一些家长愿意花钱送孩子去昂贵的私立寄宿学校。 除了学业上的考虑,他们还觉得严格管理的民办学校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但父母也应该问问自己,彻底离开孩子的动机。 他们是为了省事,把家长的责任推给学校吗? 有了可靠的学校来管教孩子,家长们是不是就不用再担心这些事情了呢? 其实,教育、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成长的过程。 如果孩子过早离家寄宿,家长就会失去这样一个辛苦但又非常有趣的生活机会。 即使孩子上寄宿学校,受到老师的管教,家长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时刻了解这些W。

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都离不开网络交流。 家长也应该注意网络世界中的这些W。 孩子在网上交朋友不是不可能,但他们不能瞒着父母,尤其不能背着父母。 父母不应该武断地禁止孩子以不同的方式交朋友,而应该试着理解这些朋友。 而且,家长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家人因公或私事外出时,及时将这些W告知家人。 这样做也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有责任告诉家人这些W。

推荐给你

《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实施,家长要继续学习。 家庭教育辅导员是一个难得的能以人影响人的职业。岳晓东、陈默、严虎等20位大咖亲自颁发中国心理学会证书,可在官网查看

扫描二维码查询课程详情↓

热门心理学课程:




标签: 法则 孩子 家长 成年 榜样

发表评论 (已有4030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