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高考正式落地湖南以来,全社会都聚焦新高考,尤其是选课、选班。 确实,新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建立了选课和考试机制。 新高考最大的问题是班级教学的组织实施。 班级教学与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有明显不同。 它以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课程多元化。 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推行班级化教学对于每所学校来说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只有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主动调整新班级教学模式下的普通高中教育战略,才能真正“以考试改革撬动教育改革”,真正“一班立德人,服务选人才”。统治者,用旗帜指导教学”,引领学生成长为人才,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教学制度实行走课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学术资质、兴趣爱好、性格优势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校根据学生选课“私人定制”个性化课程安排,开设不同学科组合、不同级别的步行课程。 班级教学、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呈现新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方式自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相应调整。 从本质上讲,新高考是“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深化。 其核心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包括选科权(不分文理科,3+1+2)、选课权(选课、选班)。 )、考试选择权(未来可能会考两门外语)、择校权(取消录取批次、两基础一参考)、选择专业权(实行专业组并行志愿)等等。本质是关注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成为实现差异化发展、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举措; 帮助学生培养选择能力、储备实力已成为普通高中的首要任务。 完成这一首要任务,前提是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核心在于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打磨高效课堂教学,难点在于科学管理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做的是从顶层设计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充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坤教授曾指出:“课程结构和体系决定了人才的规格和素质,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结构和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 ” 进入21世纪,湖南师大附中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研究,成功构建了基础性与选择性并重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进入新时代,学校顺势而为,创建了适应新课程、新课程标准、新高考的人文课程体系。 通过强调基础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强调选择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两者的结合凸显了课程的教育价值——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人的共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人文课程体系的出现应该说是我们学校育人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
其次,班级教学新形态下,学生由以“他教育”为主转向以自我教育为主,学校教育方式也应相应调整。 随着班级教学的实施,学生处于流动状态。 任课教师基本没有时间考虑学生的德育问题,而行政班班主任只能实施“间歇性”的德育管理,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德育的所谓“间歇性空白”。 当然,学校可以采取下放重点、扁平化管理、全员教育辅导制、教师工作室负责制等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依赖于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和成长。和自我管理能力。 北京第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常说:“管理退一步,教育进一步”。 当我们总是牵着手的时候,我们怎么能逃跑呢? 可见,在班级教学新形态下,强化学生自主治理理念,凸显学生德育主体性,是正道、必由之路。 多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治。 它成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范围从参与政治事务到医疗保健和清洁。 它自主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一度造成了学生中的“六多”(入党人数多、干部多、奖学金获得者多、文体骨干多、社区带头人多、公派留学人员多)。附属高中毕业生。 “特别”(特别扎实的基础、极其扎实的综合素质、极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如今在班级教学新形式下,必将展现出奇特的成绩,产出奇特的成果。 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自治。 学校只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学生形成自尊、独立、自强的人生态度,才能消除新班级教学下可能出现的德育“空白”。 。 能够得到有效填补,管理“链条”能够及时延续。
第三,新的班级教学形式下,学生从单一的学业追求转向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方式必须相应调整。 摆脱“一考决定人生”,变单一学业追求为综合素质提升,是新高考的基本精神和重大使命。 新高考采取“两基一参考”招生模式,必然倒逼基础教育纠正应试教育倾向,服务于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学校要更新质量观念,追求高录取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要更新人才观念,从培养“有竞争力的人”转变为培养“有故事的人”。 新高考决不能搞“应试教育”,决不能引导师生养成片面的“智育崇拜”,决不能转变为新的应试教育; 实行课堂教学,不能淡化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不能淡化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 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通过职业规划优化自我,通过综合实践储备美德,通过学习创新磨砺才华,通过综合评价展示自我,通过素质提升实现自我。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全面个性化、主动生动的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的初衷才能成为现实。 为此,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立了学生全面发展保障体系、学生个性发展支持体系、个性化作业管理和学业辅导体系、心理健康咨询体系、支持体系等多种制度机制。建立贫困家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特别是成立了心理发展中心、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生活指导中心、综合实践指导中心、班主任工作室等“四中心一工作室”,全面关怀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我们相信,有如此强大的学生发展支持体系作为保障,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课外教学的挑战。
二
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 班级化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全面更新,专业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 还要求教师具有多重身份,包括学术导师、心理导师、继续教育导师、项目研究导师等,职业规划导师等应肩负起责任; 具备多种能力,如指导能力、策划能力、指导能力、评估能力、研究能力等; 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因学教、因势利导等都考虑到了。 因此,实施班级化教学,需要全面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
首先,优化教师能力结构要求教师从课程实施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课程是培养人的载体。 它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和“学校计划的全部教育活动”。 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这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丰富。 教师不能再只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为此,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研究,构建了以“性别与四类”特色课程体系为基础的人文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大力开设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体现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多元化课程。 另一方面,学校实施“学校结构、学科丰富”的课程发展战略。 学校构建一级、二级课程框架,负责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学科或院系根据顶层设计开发专项课程,或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整体课程。 或在往年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改进,或对成熟的校本课程进行升级和改造,或对校外先进课程进行引进和推广。 学校教职员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 迄今为止,他们已开发了280多门提高型、兴趣型、实践型、研究型校本课程。 其中,19门校本课程正式出版相应教材,多门课程被评为省、市优秀校本课程。 当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时,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
其次,优化教师能力结构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师向综合性的教育者转变。 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关系,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儒师”,更要做“人师”; 不能只“教书而学读其句”,而应“传授解说”,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新形式下,德育可能存在“空白地带”。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自觉承担育人责任,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真正成为学生品格建设者、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巩固和完善“四德”传统德育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全员教育辅导制度”。重大节日、三体验、两服务、一学习”,还建立了心理发展中心、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生活指导中心、综合实践指导中心和黄亚琴名师工作室等“四中心、一学习”。 “一个工作室”设立了学术导师、学科竞赛导师、专业培训导师、研究型学习课题研究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心理咨询导师、咨询导师、生活导师、综合社会实践导师等多个导师团队,满足需求学生多元化发展。 学校连续年承办“省培训计划”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师培训项目,成为全省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中心; 学校举办多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认证培训,已形成近百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队伍; 学校成立后成立了心理学教研组和“在路上”心理俱乐部,狠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拥有持证心理咨询师近30名。 学校还特别倡导建设“师生发展共同体”,要求教师一方面认真培养学生,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提高自己,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发展共同体”。教与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教与互学”。
第三,优化教师能力结构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教育“苦行者”向教育研究者转变。 “转班”新教学模式下,教育日常管理将变得复杂,行政班级管理功能可能减弱,教学班级集体观念淡化,学生监督可能分散,问题解决可能存在困难。专注于一件事而不是另一件事; 日常教学工作会变得复杂,比如集体备课、交流学习、教研组活动、教学评价等都会发生变化,纪律、出勤、作业、辅导都会变得困难; 师生关系的管理会变得复杂,师生之间会变得陌生,相处变得碎片化。 ,会影响课堂上师生有效对话的实现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共建; 设施设备的管理会很复杂,大到教室的布局,小到桌椅的排列,都要推翻重整……有问题很正常,但不一定有问题。 太可怕了。 问题就是话题。 有问题就会有研究。 问题越多,研究的机会就越多。 问题越大,研究的价值就越大。 学校要顺势而为,引领教师研究,从“跟随潮流的教师”转变为“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为此,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启动了研究型高中创建工程,建立了示范性高中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基地。 我们相信,只有引导教师,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走上幸福之路,教师就不会被琐事牵着走,才能告别“低效、勤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教书育人的天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四,优化教师能力结构,要求教师从过去的专业工作者向专业开发者转变。 新的班级教学形态下,学校要立足岗位,着眼长远,积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形成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 ,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功构建了教师校本科研体系、国内外合作交流体系、教师科研成果孵化与推广体系等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教师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体系、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深度培养、适度超前、注重规划、个性发展”的师资建设思路,构建了内容系列化、方式多样化、活动常态化、自主化的“四化”教师发展体系。选择,提高了教职员工的素质。 生长质量和综合质量。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研基地,研究方向为“示范性高中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此,学校建设了清澜工程、青年名师培养工程、名师领军工程、教育家孵化工程等四大工程,打造了实训平台、实训平台、磨课四大平台。建设湖南师范大学。 大学附属中学智墨师范学院带领教职员工走上了教学、阅读、研究、竞赛、写作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道路。
新高考来了,没有建设性的争论毫无意义,“应试解读”更是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面对班级化教学新形态,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必须深刻领会其改革精神实质,彻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改革固有教育方式,积极应对、主动作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大好机遇,不错过发展机遇。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原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9年12月A版
在这里,了解教育!
评论列表